本文來源:綜合整理自華東師範大學官微、文彙報、人民網
華東師大科研上熱搜啦!
這項 cell 封面文章#中國科學家發現減肥新方法#一度沖到微博熱搜第二位!
還有網友評論:" 我願意當‘小白鼠’ " " 好想親身參與一下臨床試驗 "。
華東師範大學科研團隊在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領域獲重要突破,主持這項研究的馬欣然、徐淩燕團隊,經過了 5 年的實驗和合作研究,發現人類的米色脂肪(beigefat)通過局部熱療激活産熱,可大大減輕肥胖症狀并改善代謝紊亂。3 月 4 日,國際著名期刊《細胞》(Cell)雜志刊發這一成果,并選爲封面文章。
發頂刊回國後獨立主持的第一項研究
馬欣然,研究員。2006 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2011 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并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進行博士後研究。2016 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徐淩燕,研究員。2005 年本科畢業于複旦大學,2010 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并任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11 年起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進行博士後研究。2017 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2016 年,馬欣然、徐淩燕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結束了 5 年的博士後生涯,入職華東師大。這項突破成果也是他們回國後獨立主持完成的第一項研究。
" 我們決定回國開展獨立的研究工作,并将白色脂肪棕色化調控機制作爲主要的研究方向。" 馬欣然說:"上海是代謝研究的創新高地,而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是我們的首選。"
" 該研究對萬餘人的研究人群開展遺傳分析及機制解析,發現 HSF1 功能性突變體 p.Pro365Thr 與人群中糖脂代謝性狀的改善密切相關,并證實此功能性突變會增加 A2B1 的表達,說明 HSF1 在人類代謝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六院賈偉平評價說,該研究創新性發現米色脂肪可以通過 HSF1 感應局部溫和熱效應并激活産熱,安全有效地改善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等多種代謝紊亂,爲後續臨床藥物研發和精準治療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李雨博士後(左一)、徐淩燕研究員(左二)、馬欣然研究員(右二)和王冬梅副研究員(右一)在實驗室
依托華東師範大學" 青年高層次人才計劃 ",馬欣然和徐淩燕分别以紫江優秀青年和紫江青年的身份加盟華東師大。學校迅速劃撥啓動經費,支持專職科研人員隊伍的組建,他們很快招收了第一名博士生李雨,招聘了第一位博士後王冬梅,快速啓動實驗室的第一個研究項目。
無獨有偶,去年 4 月,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志發表了華東師範大學青年研究員李超課題組成果。李超博士同樣是在 2016 年獲華東師大 " 雙百計劃 " 支持,并建立了獨立課題組。她帶領平均年齡隻有 29 歲的年輕團隊十餘人,用 4 年的時間,完成了需要積累大量樣本和檢測數據的重要研究工作。
Cell 工作示意圖(Graphic abstract)
華東師大爲青年人才提供各項 " 友好 " 科研政策
" 華東師大在科研人才引進時更看重青年學者開展富有創新性工作的科研潛力,各項政策也對青年科學家快速建立科研系統非常友好。" 馬欣然說。此外,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基因編輯平台,以及劉明耀教授、翁傑敏教授等前輩的學術影響力也深深吸引了他們。
近年來,華東師大實施 " 人才強校 " 戰略,完善學校人才工作格局,優化 " 雙百計劃 "、準聘副高等校内青年人才計劃,對接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和學校各學科發展及隊伍建設需求,攬蓄并舉,引育了一批有基礎、有闖勁兒的優秀青年人才,打造 " 雙百計劃 - 特聘教授 " 發展上升通道,産生了衆多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力的成果,在學校事業發展中起到了生力軍作用。
" 對接國家與上海市的科技發展戰略需求,聚焦國際前沿,不斷凝練優化重點研究方向,做好一級學科發展頂層設計,創建二級學科優勢特色研究團隊,我們圍繞重點發展方向大力做好青年人才引進及培養。"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說。
學術氛圍 " 無内卷,很舒适!"
學校特别注重對青年團隊的支持力度,夯實青年人才紮根立足的科學土壤,營造自由、寬松、共進的學術氛圍,長期堅持推動學科交叉的整體規劃布局,促進課題組間的交叉融合,不斷激發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從團隊支撐、空間設備、研究招生、研究平台等多方面給予堅實保障。
" 一方面培育專注學術研究、重視青年人才成長的氛圍,另一方面努力保障青年人才的科研條件、研究生招生數量,更好地支持年青科學家建設科研系統,開展富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翁傑敏說。
"無内卷,很舒适!" 馬欣然笑道," 高分子生物材料實驗室的就在我們實驗室對面,了解到他們團隊的光熱水凝膠材料研究成果可以用來控溫加熱,才啓發我們想到對米色脂肪進行局部熱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