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 9 月 6 日電 ( 記者 王詩堯 ) "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 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出圈,一時間,有關文物保護及追索話題成爲網絡熱點。5 日短劇上線最後一集," 下一站是,瑰葭 ( 歸家 ) 路。" 再度戳中網友淚點。
初遇時小玉壺臉頰髒髒的,感歎男主角與室友可以住在這麽大的 " 櫃子 " 裏。有網友曬出自己在大英博物館參觀時的照片,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與其他藝術品擺在一起,沒有名字介紹,隻用一個編号 3 代替。"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 劇中,小玉壺終于可以爲自己正名。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視頻截圖。
有人質疑,一部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的短片,爲何主角卻不是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又稱碧玉薄胎茶壺,由玉雕大師俞挺制作于 2011 年,2017 年入藏大英博物館。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并非文物,而是一件現代藝術品。
有人猜測,這是因爲小玉壺年紀最小,最有可能找回家。其他文物都是戰火紛飛的年代,被掠奪者裝進麻袋裏帶走的,記不得來時的路。在最新一集中,小玉壺揭曉了自己的任務,就是帶着 " 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爺爺奶奶們 " 的信件回國尋親,傳遞 " 親人們 " 的思念與呼喚。
" 琴師陶俑伯伯,笛師陶俑阿姨讓我告訴您,改日那首未完的《長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 唐大馬,我是唐小馬,一眨眼我們已經一百六十三年沒有見面了。每天洋人走後,我就會圍着這牢籠跑上幾圈,跑着跑着,我便會想起幾百年前,我們相約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
" 龍耳虎足爺爺,朝冠耳爐叔叔想跟您說,‘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應自強不息。夫愛國之士,不懼九重之淵。前輩不必挂懷,我雖身在萬裏,仍不墜,愛國之心。’ "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視頻截圖。
" 諸位同胞,我的弟弟在戰火中被洋人擄走了,我們兄弟本是一對,如果他先回家了,一定!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呀!"
" 來,給你們壺爹爹念首詩,杯杯盞盞念故鄉,相碰低吟訴衷腸。"
" 如今白首鄉心盡,萬裏歸程在夢中。"
一場場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對話,震撼着每一個觀衆的心。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視頻截圖。
遠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遼三彩羅漢說:" 重逢,皆在一葉菩提之間。" 木雕觀音說:" 我早已将回還之事抛之腦後。隻是這具木镂之軀,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卻載不動,故人留連的目光。" 最後,一衆文物齊發聲:" 願山河無恙,家國永安。" 正好呼應了男主角的名字——張永安。
完成任務後的小玉壺決定不再停留,因爲 " 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館》由兩位 90 後自媒體人 " 煎餅果仔 " 和 " 夏天妹妹噢 " 共同創作。短片上線前期,正逢大英博物館被多個國家要求歸還本國文物,戳中了每一個中國人強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内心。
當地時間 8 月 16 日,大英博物館藏品被盜消息傳來,相關文物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15 世紀。不足 10 日,大英博物館館長費舍爾 ( Hartwig Fischer ) 引咎辭職。而費舍爾宣布辭職的第二天,《逃出大英博物館》的預告片正式上線。
短視頻評論截圖。
這仿佛巧合般的存在,實則藏着一條文化接力的暗線。2023 年初,一名網友自制短視頻,提出了《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創意想法:" 讓流落在異國他鄉的文物回家,以它們的視角展現出我們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 刷到視頻的煎餅果仔在評論區留下了兩個字 " 等我 "。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兩個字的背後,是一群年輕人籌備半年,查閱資料、磨合腳本,在 " 流量爲王 " 的時代停更 3 個月,并且推掉商務合作,自費遠赴英國拍攝。他們全部的努力,都濃縮在三集的故事裏。
預告片發布後,up 主 " 夏天妹妹噢 " 難掩激動之情,她清楚地記得自己走進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時,心真的狠狠顫抖了。" 一條條裂紋他們也很痛吧,在異國他鄉見到親人,他們會是什麽樣的心情呢?" 同時,她也爲自己真正成爲了有溫度的傳媒人而驕傲。
up 主 " 夏天妹妹噢 " 微博截圖。
" 是承諾,也是自媒體人的熱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計成本的赤誠之心,更是中國人骨子裏的争口氣。" 他們的創作讓無聲的文物,震出曆史的回響,喚醒了中華兒女刻在心底的集體記憶。
或許這就是創作的意義," 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