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媒體成功學開始批發普通人的人設," 普通人 " 還會那麽容易引起共鳴嗎?
作者 | 阿瑞
編輯|DR
題圖 | 《我的解放日志》
" 不好意思發在朋友圈的照片,我敢發在于文亮的評論區。"
最近,一個山東小夥火了,原因僅僅是他足夠 " 普通 "。
他會擺出一副苦瓜臉自拍,配文 " 什麽時候放國慶(假)",會錄下自己上自習打瞌睡的怪相,會怼臉拍自己吃飯、打籃球、跑步等,胡子拉碴,從來不做表情管理。總之,他發的視頻内容,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沒什麽兩樣。
而這樣旁若無人地展示自己,沒有濾鏡,也沒有明顯的技巧,于文亮發的内容卻引得無數人共鳴。許多人在他視頻的評論區發布自己的生活照片,表示他給了自己 " 記錄的勇氣 "。
于文亮的視頻,風格獨樹一幟。(圖 / 抖音截圖)
7 天之内,他的粉絲量就從 1 萬漲到了超過百萬。目前,他在抖音上已經擁有 300 多萬粉絲。他發布的 79 條視頻中,有 9 條點贊超過 100 萬," 于文亮精神 " 等話題也頻頻登上抖音熱搜。
意料之外的走紅,也引來了諸多的圍觀和解讀。有不少博主認爲,内容賽道終于迎來了一個 " 屬于普通人 " 的機會。一時之間,似乎人人都想複制于文亮。
" 做個普通人 ",真可以成爲新的流量密碼?
" 于文亮爆火,
治好了我的平凡羞恥症 "
于文亮發的視頻,怎麽看都是平平無奇。
套路很固定:食堂 / 田徑場 / 宿舍 / 街頭等場景掃一圈,鏡頭再轉回自拍,而自拍的角度永遠是直男式的怼臉。
于文亮拍灑滿陽光的食堂。(圖 /@于文亮)
有時,他會在視頻中做出讓人有些匪夷所思的動作,比如神神秘秘地從外套裏掏出一隻大鵝玩偶、騎自行車累了就突然躺到草坪上去,甚至是半夜餓了就爬到門上去。
他會肆無忌憚地大聲歡笑,以不修邊幅的樣子随意自拍,有時配上一句文藝的話,有時則什麽都不寫。
于文亮的視頻文案,有時會很文藝。(圖 /@于文亮)
而關于他的評論,大緻分爲三類。
一類人鼓起勇氣曬出自己同樣普通的生活照," 要不是于文亮,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曬出這張照片 "。
一類人對他的爆火感到莫名其妙:" 幾天沒刷視頻,全網背着我認識了于文亮。"" 他到底爲什麽火?"
還有一類人,則會頭頭是道地回答上面的問題:" 他很平凡,時而積極向上,時而憂郁感傷,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的寫照。" 有人分析,他的視頻雖然都是随手拍,但内容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
有人覺得,這樣的随手一拍充滿了生命力。(圖 /@于文亮)
不少網友感慨,借着于文亮的熱度,短視頻平台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這個 " 最初的模樣 ",如今看來确實有些陌生——社交平台誕生之初,就是普通人用來 " 記錄美好生活 " 的。随手就能拍的低門檻,讓發視頻和圖片對任何人來說變成了一件小事。早期流量爆炸的時代,也有許多草根成爲網紅。
但不知不覺間,短視頻和圖文内容逐漸 " 卷 " 了起來,越來越多精心制作的專業内容出現,社交平台所曬的美好生活,也愈發地高級和精緻了起來。
"20 歲賺到人生第一筆 100 萬 ""25 歲走遍世界 ""30 歲實現财務自由 ""35 歲提前退休實現 FIRE 生活 " ……這樣的精英人設,如今在許多 " 人均 985、人人年入百萬、個個有車有房 " 的平台上随處可見。
在社交平台,一百萬仿佛是一個可以輕松賺到的數目。(圖 / 小紅書截圖)
而 " 炫富 " 也成爲了讓人愛恨交織的流量密碼。
去年,有不少網友争相秀自己的上學軌迹,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最頂尖的學校,再配上自己不經意間拍攝的好看照片,盡顯 privilege;今年年初,一個 " 萬柳少爺 " 爆紅,就冒出不少住在萬柳書院的 " 少爺 "" 小姐 ",快速漲粉之下,一場直播就能收獲幾十萬的打賞。
當然,即便不能真的暴富,假裝有錢也不難。從僞名媛們拼單高檔下午茶到幾十人共租一輛法拉利,這些曾經難以理解的 " 騷操作 ",如今已經算不上是新聞了。
假裝是有錢人,也可以獲得流量。(圖 /《安娜》)
網紅們不斷制造精緻焦慮,也讓普通人患上了 " 平凡羞恥症 "。自己拍的視頻、照片毫無亮點,就不好意思發在社交平台上," 就算發了也沒人看 "。
但其實,普通人并沒有放棄過發出自己的聲音。幾年前,短視頻平台就有人發起過 " 反容貌焦慮 "" 與素顔和解 " 等活動。" 精神内耗 ""emo" 等熱詞的流行,也反映出當代普通人掙紮生活的另一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于文亮的出現,如同灑在普通人身上的一束光。在他的評論區,成千上萬的普通人終于擺脫了 " 平凡羞恥 ",曬出自拍,接納自己。
于文亮的爆火戳中了普通人的情緒。(圖 / 抖音截圖)
盡管網友們宣稱 " 于文亮精神就是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自己 ",但說到底,他真正讓人感到寬慰的點在于:原來不精緻的面容、如此随意的拍攝,也可以受到這麽多人的認可。
當然,人紅是非多,于文亮也免不了受到諸如 " 作假 "" 炒作 " 一類的質疑。對此,有人如此回複質疑者:" 不管(他)是不是假的,他帶來的情緒價值是真的,很多人因爲他而有了自信。"
當 " 做普通人 "
成爲一種方法論
常在網上沖浪的人都已經見怪不怪,一種人或事的爆火,必然伴随着跟風。
搭便車的人,以圍觀之名坦然入局。
在網上,不少博主頭頭是道地分析 " 于文亮是怎麽火的 ",甚至有人拆解于文亮視頻,總結出他把視頻做出 " 大道至簡 " 效果的 " 秘訣 " ——在多期視頻末尾添加慢放特效,給觀衆增加了幾秒細品情緒的時間。
視頻末尾的慢放,讓觀衆回味。(圖 /@于文亮)
想跟風的人,借模仿的姿态分一杯羹。
如今,繼普通人聚集在于文亮視頻的評論區曬自拍之後,很多博主也開始帶上 " 于文亮 "" 于文亮精神 " 的話題,發布自己的 " 普通人 " 視頻。很難說其中有多少人,也在期待着自己同樣被流量砸中,成爲下一個幸運兒。
當 " 普通人 " 也有機會變 " 成功者 ",成功學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要知道,自媒體平台本就不乏販賣 " 自媒體成功學 " 的博主。他們往往打着 " 做自媒體月入 X 萬 " 的旗号,分享一長串關于怎麽做博主的心得,但點開他們的主頁,會發現不少人都在不停地分享相似的内容。
似曾相識的 " 自媒體成功學 ",讓人審美疲勞。(圖 / 小紅書截圖)
" 教你 7 天快速起号:前期要多刷對标博主的視頻,多去互動,增加你的活躍度,強化賬号标簽;發視頻之前,先刷 5-10 分鍾視頻;模仿最火的視頻,多發幾條測試數據…… "
當然,對于自媒體博主來說,最重要的是打造一個能一以貫之的人設——而在今天,就算無法自創人設,也可以模仿别人的人設。
事實上,确實有一些人通過模仿獲得了流量和金錢。
爆款制造,也許有迹可循。(圖 / 抖音截圖)
模仿明星鹿晗的淩達樂(鹿哈)最近在直播時,自曝 " 月賺 500 萬,帶貨 7 個月掙了 3500 萬 ";而幾乎是原樣複刻帶貨大主播瘋狂小楊哥的暴躁小鵬哥,憑借與之相似的造型、神态甚至是直播間布置,在視頻号賣出了近 15 萬件商品。
尤其是,偶然間有幾位普通人火了,網上總會适時出現全新的 " 成功學 ",比如唱 " 挖呀挖 " 的黃老師,又比如怼臉自拍的于文亮,帶來的是 " 做自媒體不要過度準備,現在越随意越有流量 " 這樣的全新密碼。
自媒體的新風向,是越來越 " 随意 "?(圖 / 小紅書截圖)
不過,模仿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真的會容易火嗎?
據新榜報道,僅 10 月 13 日上午,就至少有 5 個于文亮相關話題登上抖音站内榜單,# 于文亮 # 抖音話題的播放量達到 11.9 億次。而在微博,于文亮單個話題的最高閱讀量 " 僅 " 爲 3554 萬,兩個平台的數據相去甚遠。
因此,有人推測,于文亮的爆火也有平台助推的功勞。
多年來,社交媒體一向被視爲去中心化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發聲的渠道,千萬個普通人聚集在一起,便能推舉出普通人愛看的熱點。而以推薦算法爲主的新平台,看似給了用戶選擇的機會,但實際上,真正的中心是制定規則的平台本身。
電視劇中,普通人的角色也越來越受歡迎。(圖 /《我的解放日志》
越來越多的傳播學學者指出,在控制社會理論視角下,平台對自媒體博主們的 " 控制 ",體現在博主們希望自己創作的内容符合規則、被投放到更大的流量池中。
然而,博主們僅僅知曉流量池規則的大緻框架,隻能通過不斷發布内容和總結數據來推測。換句話說,流量池的規則是一個 " 黑箱 "。
根據摸索出的規則,許多博主精心爲自己打造人設、設計内容風格,連發布頻率和時間都遵從特定的 " 玄學 " ——但這一套功夫做得再足,也不一定能如願獲得流量。
反而,一些 " 真 · 普通人 " 随手拍的内容,有時卻火得 " 莫名其妙 ",于是有人給出了紮心的評論:" 你和于文亮的區别,在于他有流量,你沒有。"
成名的普通人,畢竟是少數幸運兒。(圖 /《脫口秀大會》)
而當一個普通人爆火之後,許多質疑也随之而來。" 是不是團隊包裝的?"" 是不是要直播帶貨割韭菜?" 畢竟,有太多前車之鑒,讓網友們失去了對網紅的信任。
面對流量,于文亮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目前已經在賬号簡介中說明了 " 不接廣 "。但他所遭受的質疑卻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一個普通人爆火,變成了不再普通的百萬粉博主,甚至開始年入百萬的時候,觀衆還能心平氣和地與他共情嗎?
不是因爲火了才了不起,而是普通人本來就很了不起。(圖 /《寵女青春白皮書》)
網紅如流水,而接地氣的内容始終是受普通人歡迎的。但如果博主們費盡心思研究着如何表現普通、如何獲取流量,根本上是爲了把流量變現,最終 " 普通 " 也會變成刻意的表演。
自媒體的人設千千萬,倒不如真正踐行熱評裏的那句話:" 無需模仿于文亮,隻需要做自己。" 做自己,不應該是手段,而應該是目的。
校對:楊潮,運營:小野,排版:付赢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