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2 日,有關富士康的多個詞條沖上微博熱搜。
富士康旗下企業被曝遭稽查調查
據環球網從消息人士處獲悉,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官網資料顯示,富士康于 1988 年投資中國内地,目前在内地擁有 40 餘個園區,高峰期擁有百萬員工,産品範圍涵蓋消費性電子産品、雲端網絡産品、電腦終端産品、元器件及其他四大領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科技智造服務商。
據富士康官網介紹,目前,集團在中國内地的主要産業園區分布在深圳、鄭州、成都、太原、昆山、煙台。
2022 年,集團營收約 1.49 萬億元人民币,較上年度增長約 10%;集團進口總額約 5400 億元人民币;出口總額約 8490 億元人民币。2022 年位居《财富》世界 500 強第 20 位。
此前宣布退出印度 195 億美元半導體項目
3 個月前,富士康還因爲 " 造芯 " 相關詳細登上熱搜。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在 7 月 10 日發布聲明稱,已退出與印度金屬石油集團 Vedanta 成立的價值 195 億美元(約合 1410 億元人民币)的半導體合資企業,過去鴻海集團與 Vedanta 集團的合資公司,未來由 Vedanta 集團 100% 持有。
報道還稱,鴻海集團在解釋與 Vedanta 的合作終止時表示," 雙方都認識到該項目進展不夠快 ",并且還存在其他 " 我們無法順利克服的挑戰性差距 ",但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随後,鴻海集團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在努力申請印度政府的 " 半導體和顯示器制造生态系統改進計劃 ",并稱:" 鴻海緻力于在印度市場發展,并希望印度能成功建立強大的半導體制造生态系統 "。
而此次 " 分手 " 背後的原因,和芯片技術相關。在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回複中,Counterpoint 副總裁 Neil Shah 表示,Vedanta 與富士康兩家公司分别擅長制造顯示玻璃與提供 EMS(電子制造服務),然而由于缺乏制造芯片的核心競争力面臨一些困境。他們需要依賴第三方的技術和知識産權(ST Micro 意法半導體),但是由于意法半導體還沒有完全承諾給予授權,引起了政府和利益相關者的擔憂。
近年來印度可謂野心勃勃,也瞄準了火熱的半導體高地。在 " 印度制造 " 的大策略下,在 2021 年,印度設立了 " 印度半導體計劃 " ( India Semiconductor Mission,ISM ) 這一機構,旨在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半導體和顯示生态系統,使印度成爲全球電子制造和設計中心。
鴻海集團的投資合作也在此背景之下,其官網信息顯示,鴻海集團于 2022 年 2 月 14 日與印度 Vedanta 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拟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印度制造半導體。兩家公司的合資項目也呼應了建立印度本土半導體制造生态系的願景。
根據雙方簽定的合作備忘錄,Vedanta 将持有合資公司大部分股權,鴻海則持有少數股權。去年 9 月,兩家公司簽署協議,投資 195 億美元建立半導體與顯示器生産線,古吉拉特邦被選爲工廠所在地。
而今年 5 月,就有消息稱由于涉及意法半導體的談判陷入僵局,富士康與 Vedanta 的合資項目進展緩慢。根據報道,今年 6 月,印度信息技術與電信部長曾表态稱,要求富士康與 Vedanta 再次提交申請文件,政府将根據新提案評估。
随後,印度市場監管機構又對 Vedanta 處以罰款,原因是其發布的新聞稿顯示其已與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生産半導體,而該交易是與 Vedanta 的控股公司進行的,違反了披露規則。回顧來看,項目可謂一波三折,如今鴻海(富士康)集團正式宣布退出該項目。
Neil Shah 指出,這次挫折對 Vedanta、富士康和印度政府三方都是一次寶貴的機會,它能夠幫助各方重新評估半導體行業的戰略。未來需要重點關注與擁有核心專業知識、先進技術、知識産權和強大客戶群的公司的合作夥伴關系,通過吸引這些合作夥伴到印度,該國可以将自己打造成半導體制造的首選目的地。
同時,Neil Shah 還表示,富士康的芯片野心仍然沒有受到阻礙,該公司正在探索與當地企業集團或外國芯片公司的合作夥伴關系,以補充其在印度不斷增長的制造基地。
來源丨環球網、21 世紀經濟報道(倪雨晴)、富士康官網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