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水來 Author 大水來
昨天的稿子,不少朋友留言,都看了,有褒有貶,有的朋友特别看不上,這麽牛逼隐身世界第一的先進戰機,居然不是滿篇好好好,腳踩美利堅,拳打歐羅巴,真的沒招了,小廟接待不了大神快點請走,作爲一個混了很多很多年行業的人,對于航空工業很多事情的理解,總體還是是擔憂勝于驚喜,假如沒有行業經驗,容易陷入一味叫好的态勢,或許這有點像美女的老公和美女的粉絲感受的差異。
# 第二架殲 35A 出現

這是另外一架的高清大圖,不知道哪位拍得,角度色彩都很無敵,天氣也很好,這裏就特别指出一下,這一架的細節和昨天的還是不同的,雖然都是垂尾 75 慶祝空軍生日标記,最大的不同在于平尾構型。

局部放大之後,可以清楚看出,這個飛機的平尾是普通設計,沒有内側的延展片,平尾的根部後緣超出了後邊條,形成了一個錯位的格局,就這個角度來看,該飛機的平尾最少有 2 個不同設計,目前不知道哪個是最終版本,也可能 2 個都是備選的驗證機版本,盡量選出一個隐身最好的設計,就這裏來看,601 對于 31 家族,到目前來看算是比較用心了,雖然也有外界援助的因素,但是也進行了多種設計的測試試飛,就這個角度來說,老大所的設計工作,真的開始走入正軌了,不是盲目的抄襲,而是認真的對各種備選路線認真測試。
也是前幾年,某個朋友去東北考察最後給的結論,大體就是老一代 50-60 後,普遍做事過于保守,常常是熱衷抄襲現有設計,但是不善于思考,深挖設計的來龍去脈,和優劣細節,需要不需要改變,如何提高性能,并不是特别上心,這也是最近幾十年,空軍戰鬥機競标不停失利的關鍵原因之一。
前幾個月,寫過殲 20 細節研發的稿子,通篇都是飛機各個細節的優化改進,機頭形狀了,鴨翼外形了,高效噴口了,各個部件的最優隐身設計了,所有這些集中起來,還有很長時間的集成測試,耗費了好幾百億,這也是隐身飛機昂貴的原因,由于中國的人工成本極低,所以在研發殲 20 的過程中,總體投入大約是美國 F22 戰鬥機項目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大的變數是太行發動機,前後折騰了 30 多年,十多個改型,這個計算起來很麻煩,不是很精确,但是也有個基本的數量級概念。


上面是 35,下面是最早的 31001,都有這麽小的天線存在,可能是臨時措施
今天的圖,細節更清楚,更有看頭,讓我們看看昨天不太清楚的細節,機頭下方的 2 個黃色三角形小天線,确實沒錯,這個東西,應該還是驗證機階段的産物,未來批量生産應該都要拆掉,換成貼面天線,假如不拆,那就是側面方向妥妥的鏡面反射,隐身直接 GG,啥都不用說。
這裏的 EOTS 還是蒙起來的,沒有透明的玻璃鏡頭,也看不到裏面的鏡頭組模樣,也很難判斷該機的 EOTS 測試完成還是沒有完成。
機頭同樣注意一下,該機側面的雷達罩防雷擊條帶,比較長,而且數量較少,算是最近些年國内研發的最新一款雷達罩,技術應該沒啥問題,都是專業廠家的作品。

座艙蓋和邊框嚴絲合縫,精度比殲 11 家族好得多,這也是隐身設計所必須,座艙蓋後緣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排氣格栅,注意飛機的座艙蓋頂上有一些亂糟糟的線條,這就是導爆索,飛機采用了爆炸穿蓋設計,速度比常規的抛蓋速度大約快 0.5S+,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快的彈射逃生模式。
但是座艙蓋的拍攝結果,發現玻璃不是很幹淨,可能是地勤擦的不是很認真,要大力扣分。
從這個飛機的細節接縫和工藝來看,基本趕上了成飛殲 10C 和殲 20 的變态精度,都是 CNC 加工,還有數字化檢測,不出意外,都是高質量産品,不是特别對工人技師手藝提出過高的要求。

這裏是前起落架艙門接縫,無可挑剔,這也是極緻隐身技術所必須,從 2007 年雪鸮戰鬥機競标失利後,沈飛航空複合體(112 廠 +601 所)遭受 嚴重的打擊,随後就是将過去最早淘汰掉的方案,重新拿出來折騰,這個方案在 90 年代中期評測被淘汰,主要原因是大迎角性能差,優點則是采用了酷似 F-22 的架構,隐身比較好,折騰了一大圈之後,回頭認真學習 F-22,徹底抛棄俄制三翼面,這是很慘烈的代價。
類似的事情也在俄羅斯發生,蘇霍伊設計局在 2000-2010 年期間,在他們的會客大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放上一個完全不同的新戰鬥機模型,我們去了很多代表團,看得眼花缭亂,但是誰都猜不到,俄羅斯選擇了大家接受度最低的方案,就是現在的蘇 -57,放棄了最像 F-22 的方案。
601 所和蘇霍伊設計局一同掉坑,最終 601 所醒悟的比較早,重新回頭走 F-22 的路子,結合 2000 年後美國 JSF 聯合攻擊戰鬥機方案,一點點改進,最終折騰出了目前的殲 35,而悲劇的俄羅斯航空工業,則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重新打造一款合格的隐身戰鬥機,蘇 -57 差點被廢,僅僅作爲技術驗證機,但是爲了航空工業的延續性,俄羅斯空天軍還是捏着逼着,被迫買了 70 多架。

這是飛機的進氣道,還有脊背的空洞,這個角度來看,脊背上沒有安裝凸起的 EODAS 鏡頭,技術狀态不完整,也不算作戰使用飛機,未來還得折騰一圈補上。

這部件的線條,真的很舒服,先是飛機的 2 個主起落架艙艙門,都是比較優美的鋸齒邊緣齧合。
機翼下方的導航燈泡,目前可以看到黃色和綠色 2 個顔色,飛機的襟副翼作動筒整流罩,可以看到分離的橡膠條縫隙,殲 20 也是類似設計,不過肥碩了大約 2-3 倍,又長又高聳。
機翼右側下方也是八一軍徽,左側機翼下方也有軍徽,這設計和民用客機還不同,民用飛機的機翼是錯位刷号的,容易辨識事故發生後的部件左右上下位置。

這裏可以看到飛機的彈倉,分析做的很好,嚴絲合縫,中間還有一個小折疊痕迹,這就是從 F22 過來的雙折設計,成飛折騰這個耗費了很多的時間,一個是擔心高速時候打不開,或者高速高機動時候打開彈倉時候容易引發太大的變形。
後期則是擔心巨大的艙門縫隙容易導緻隐身失效,來來回回折騰了很多次,最近幾年還看見四周特别加上了黑色的橡膠條,這些東西,都是妥妥的黑科技,非常燒錢。
有殲 20 在前面趟路,35 在後面則輕松了許多,和前幾十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後發優勢有的時候還是有點道理的,跟在别人後面,節省了許多許多的時間和精力,不需要自己再去趟路,這是一個最省錢省事的好辦法,道德經說的,不敢爲天下先,也可能是這個意思。
這也是最近些年,美國人對中國殲 20 戰鬥機研發表示嫉妒的原因之一,他們認爲,美國人耗費幾千億美元,踩了無數次地雷,最終找到了一條成功之路,而中國僅僅需要跟随美國的步伐就可以快速高效的搞定。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最近些年,随着中國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六代機進度開始領先美國人了,美國的牛逼 NGAD 縮水成了癟三機,慘不忍睹,我們的設計還是基本保持原樣,繼續朝着高帥富路線前進,很有意思。

NGAD 的設計變化,主要是經費吃緊導緻的設計縮水,最終采用大量無人機的價格優勢,彌補經費缺陷,這裏也要加上體系的概念,六代機時代,将是有人戰鬥機,無人機,還有隐身轟炸機等無縫連接的時代,主要能把事情做了,不管是有人機還是無人機,越省錢損失越小越好,這也是無人機被瘋狂打 CALL 的原因。
随着美國這個重大變化,中國六代機,也可能增加無人機的比例,美國的套路必須高度關注和學習,自己的優勢也不能丢。

這個色調無懈可擊,比昨天的好看太多,但是也極大的掩蓋了某些細節,這裏可以看到,飛機的方向舵根部密封橡膠條,有意思的是,沒有采用單根設計,而是比較怪異的 4 條設計,難道是方便檢查轉軸鉸鏈,不必要耗費太多。

這裏的下方平尾有 2 個條帶痕迹,這是試飛用的應力形變測試儀,正常而言,就是高速飛顫振最常用的測試設備,反過來說,這個飛機的高速應該飛過了。
類似的情況也在殲 20 上面可以看到,比較早的測試樣機上,機翼,垂尾,都不少條帶。
這裏也可以看到平尾内側後邊條的外形切割的很精确,和殲 20 如出一轍,也能看到飛機平尾内側後面還有防雷擊探針(放電刷),這也是殲 20 的套路,美國都采用結構上布設金屬來解決問題,工藝很複雜昂貴,但是中國則認真做了研究,發現這個老東西,和整機相比,幾乎不帶來任何可察覺的不利影響,能省點是點。

這是今天,另外一個高清大圖,别有風味,藍天渲染的不是那麽離譜,從這個圖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别的東西。

2 個機翼下的防撞燈都是打開的,和上面不同,可能是燈的閃爍周期不太一樣,這個做的渲染就沒有那麽清晰,和正常的目視效果更像。

但是這個圖,也有很多好玩的細節,比如這個箭頭貼紙圖案,就是殲 20 上的 EODAS 窗口,目前還沒有安裝設備,脊背的設備也沒有安裝。


這個角度來看,基本可以确認,這是 EODAS 窗口,但是窗口沒有透明顔色,也可以确認,這 2 架飛機的設備都不齊全,不能作爲完整作戰飛機使用。

這飛機的襟副翼密封密封也很有趣,也是分段制造的,作動筒的整流罩形狀大約類似柳葉,凸起不多,但是我們看到,整流罩前後,都是通過膠條連接的,估計整些縫隙,可能是防止過早的疲勞,或者形狀變形後對隐身不利,這些設計,鐵定不是最早時候就發現的,正常人的思維都是一塊膠皮蒙上即可。
修改成這樣的設計,也是吃了不少苦頭吧,從正常設計師思維來說,設計師算是世界最懶的一群人,沒有絕對必要,絕對不整花活,這是職業信條。

這是前緣襟翼和主機翼之前的密封膠條設計,正常的三代機是不管這些的,但是隐身戰鬥機,就必須封住,否則介質不連續,電磁波亂竄到處激發,就沒有啥好果子吃了。

這是後緣襟副翼内側的切角,凡是有舵面銳角的地方幾乎都進行了切角處理,這些細節看起來做的比較徹底而且精細,飛機的細節打磨耗費很多的銀子,并不容易。

從最早的 31001 來看,設計師覺得自己很認真設計了,細節做的幾乎沒有啥毛病,普通軍迷更是如此,但是很神奇的是,和現在的 35 變化不多,但是在雷達上卻完全兩碼事,幾百公裏之外就能輕松發現。
這就是隐身技術的魔力:細節非常考驗人,不僅僅是外形輪廓,或者自己一廂情願認爲做到了所有隐身标準設計,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殲 20 戰鬥機的早期,尤其是 2001-2002 号上,隐身也不太好,經過很艱難的細節捉蟲子,才一點點的搞得像樣,然後才是龍波透鏡不裝不行,不裝的話,機場的雷達看不見,沒法指揮和監控。
很多的線條,口蓋外形,材料,設備,全部彙集在一起,非常燒腦,誰要搞都跑不了這個關口,昨天有人說了仿真軟件咋了咋了,其實沒有那麽牛逼,軟件有那麽高的置信度,誰還瘋了一樣,燒幾百億沒日沒夜的測試,反複修改,軟件一跑,馬上全部找到問題答案,那就太輕松了。
當然,随着中國隐身測試的瘋狂叠代,反過來去修改仿真軟件,确實可以大幅度提高設計和測試效率,普通人拿到的版本那就算了,假如拿到大路軟件就可以搞大事,那很好辦,百萬年薪等着你。


左右機翼的襟副翼作動筒整流罩,外表的隐身膠條設計卻完全不同,一邊是切斷的,另外一邊則是連續的,不知道是加工失誤,還是設計師故意爲之,或者是使用久了一側發生斷裂,但是也很不符合常理,斷裂都齊齊整整的,未來設計師還得統一口徑,究竟是切開,還是連上,這些細節,在之前從來沒有看過。




這是另外一個角度的圖,細節很豐富,這 2 天大體都說過了

這是外國熱心網友的設備标注圖,大家看看參考一下,不翻譯了,微信上都可以整。


外國網友的羨慕嫉妒恨,确實很好玩,作爲中國第二款隐身戰鬥機,目前進化到了第三代,基本可用了,算是沈飛系統的一大勝利,但是這還遠遠不是終極,最近 2 3 年内,還有下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要展開,那就是中國六代機。
PS: 寫到這裏,脖子疼肩膀疼,隻能停,最近新鮮火爆素材無比的多,慢慢寫吧,要是一天寫多個素材,那就是容易出現每一個都比較空泛乏味,就這麽滴,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