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國兩會,圍繞 "AI+ 教育 " 熱點話題,包括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和小米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内的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多個階段,覆蓋學校、家庭、社會多個場景。
芥末堆注意到,人機協同、将人工智能納入通識課程建設被多次提及。同時,關于人工智能倫理的提案也多次出現。
人機協同的時代已經到了,要早做準備
針對《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提出的目标,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直言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 AI 應用受限于生均經費結構傳統化,難以支撐智能教學開發。他提案建議優化生均公用經費支出結構,推動教育 AI 應用和服務納入政府采購體系,将智能學習終端、智能教師助手、人工智能課程等教育領域 AI 産品和服務分階段納入《政府采購品目分類目錄》,建立動态品目分類體系。

劉慶峰
同時,劉慶峰呼籲 " 刷新 AI 時代人才畫像 ",建議将 AI 通識課納入基礎教育必修内容,明确跨學科思維、人機協作等核心素養框架,并在高考中引入 30% 的 " 開卷考試 " 權重,考察學生運用 AI 工具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爲強化實踐,他還提出制定中小學 AI 實驗室建設标準,通過校企共建 "AI 産業學院 " 破解真實産業難題。

郭媛媛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認爲,人機協同的時代已經到了,要早做準備,将大模型接入教育的基礎設施,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新标準體系建構中,積極調整教學模式。同時,她建議分層教育,比如,在小學階段,應該給孩子更多體驗式的内容,在初中階段,要教給孩子們數據分析等應用,到高中階段,就可以讓孩子們參與人機協同的一些項目實踐,讓孩子們漸進式提升認知能力。
全國青聯建議,将人工智能課程納入國家教育政策和課程體系,推動高校設置人工智能相關院系、課程,建立國家級青少年人工智能學習平台,分層分類開發适合不同青少年群體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讓運用人工智能成爲青少年人人可及的技能。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偏遠地區、民族地區中小學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培訓。

郭坤宇
全國政協委員、複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郭坤宇建議:在高校,應把人工智能納入通識課程建設,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作爲大學生個人發展的一項基本技能進行培訓;提升教師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教學科研的能力;在師資短缺和教育欠發達地區,可定點建設 "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 " 示範校,探索出可操作可複制的經驗并進行推廣。

張翼 圖源:央視網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表示:" 要推進人才形成從‘知識容器’向‘智能協同能力’轉型。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人機協作素質’,在課堂上以‘人機協同’場景培養學生的參數化思維。"
家庭教育怎麽應用人工智能?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社聯副主席梅兵通過調研發現,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因此要推動形成全社會重視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并建議利用年輕一代家長熟練應用智能工具等數字化平台的特點,推動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創新應用。

梅兵
她建議,上海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全覆蓋設立家長學校,在各區全覆蓋設有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探索将家庭教育指導融入 15 分鍾生活圈建設,構建起 " 市 - 區 - 校 " 三級聯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
" 要利用年輕一代家長熟練應用新媒體、智能工具等數字化平台的特點,推動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創新應用。" 她表示,華東師範大學自主研發的 " 知心慧語 " 家庭教育陪練系統,以學校心理學團隊研制的家庭教育 48 個能力點爲依據,通過模拟場景問答、實時評估診斷和指導反饋、推薦課程學習和訓練鞏固等,幫助家長在互動學習訓練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中加入倫理規範内容

雷軍 圖源:CCTV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建議:加強人工智能方面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民衆的警惕性和鑒别力,聚焦重點人群,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中加入倫理規範内容,深入老年人聚居的社區開展相關知識普及活動,在全社會夯實 " 以人爲本、智能向善 " 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态。
全國青聯建議,構建青少年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場景。建立開發内容審查系統,建立 " 青少年模式 ",設置 " 安全圍欄 ",從提示詞到生成結果全流程覆蓋,快速檢測并攔截不适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