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3778 字
閱讀時間:11 分鍾
憑借電動機的先天優勢,驚人的百公裏加速能力早已不是高端性能車的專利。
然而,當速度門檻被輕易跨越後,新的挑戰悄然而至。
市面上 " 一味求快 " 的新能源車屢見不鮮,能夠真正與駕駛者心意相通、操控自如的新能源車型變得鳳毛麟角。
續航裏程長、加速迅猛,誠然是衡量新能源車的關鍵指标,但深入體驗多款新能源車後,不少人逐漸意識到,它們内在的靈魂似乎都趨于同化。這種感受難以言表,卻真實存在——它們仿佛都遵循着相似的邏輯與模式,缺乏獨特的個性與靈魂。
這種共性,讓熱愛駕駛的人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單調與乏味,仿佛駕駛者與車輛之間缺少了某種至關重要的交流與共鳴,更不用說駕駛樂趣了。
而如果要把駕駛樂趣具象化,那麽必然是 BMW M。
來自 BMW M 的駕駛哲學
所有的故事,要從 1972 年開始講起 ...
追溯至 1972 年的春末夏初,寶馬汽車運動部門在足球強國德國的拜仁慕尼黑州悄然誕生,它的使命是塑造寶馬在運動賽車領域的輝煌。曆經二十載春秋,1993 年,這個部門迎來了它的新篇章,正式易名爲舉世聞名的 "BMW M"。與奧迪 RS、奔馳 AMG 等競争對手相比,BMW M 系列車型以其無與倫比的操控性能獨樹一幟。
(1974 款寶馬 3.0 CSL Batmobile)
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裏,BMW M 不斷壯大,其産品陣容涵蓋了四門轎車、轎跑車以及 SUV。在這段輝煌的曆程中,一系列經典車型應運而生,如 E9 3.0 CSL" 蝙蝠俠 "、E30 M3、E39 M5、E90 M3 等,它們即便已成爲曆史,但在車迷心中依然占據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這正是 BMW M 的獨特魅力所在。
提及經典,不得不提 E30 M3,這款車型不僅是寶馬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 M Power 車型之一,更是 M3 系列的開山鼻祖。它初登場時便搭載了 2.3L 發動機,能夠爆發出 192 匹馬力,并助力寶馬赢得了兩個歐洲巡回錦标賽的桂冠。
(BMW E30 M3)
盡管在 E30 M3 問世之前,寶馬已經推出了多款傑出的 M 系列車型,但 E30 M3 卻被視爲 E9 3.0 CSL" 蝙蝠俠 " 賽車精神的傳承者。而後的 BMW M2,則被譽爲擁有最純正 M Power 血統的車型,其短軸距、輕量化車身賦予了它極緻的靈活性,無需慣性鍾擺或者重心轉移,隻有猛踩一腳油門就能讓車尾甩起來,深受駕駛高手的喜愛。
然而,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一輛高性能車不僅要具備卓越的性能,還要兼顧日常駕駛的舒适性。因此,1986 年,寶馬在 5 系轎車的基礎上推出了第一代 M5。這款車型搭載了傳奇 M1 車型的 3.5L 發動機,能夠輸出 286 匹馬力,百公裏加速僅需 6.3 秒,一時之間被譽爲全球最速四門轎車,驚豔四座。
(初代 BMW M5)
這款 M 系列車型不僅擁有驚人的加速性能,還配備了四個車門,意味着你可以與親朋好友一同享受疾馳的樂趣。自那時起,BMW M5 便踏上了傳奇之路。
如果說 M2、M3 是嬉戲林間的靈動野獸,那麽全新一代 BMW M5 便是草原上的霸主,硬件配置傲視一衆量産車。4.4 升 M 專屬 V8 雙渦輪與高性能電機強強聯手,電機的存在補充發動機低扭,V8 大排量發動機又能夠保證後段加速的充裕動力,可以說,M 混合動力系統讓每一段旅程都充滿着澎湃激情。
但 M5 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加注重與駕駛者的默契。整體主動轉向技術,讓高速轉彎穩健又靈動;M 碳陶制動系統,輕量且強大,制動細膩如絲,每一次觸碰都讓人車合一的境界更加升華。在 M5 的世界裏,駕駛不僅是速度與激情,更是心靈與機械的深度對話。
時至今日,BMW M5 已傲然屹立于全球高性能商務轎車的巅峰之列,它不僅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更在新能源的浪潮中,展現出一種超越時代的獨特韻味與非凡魅力,以它獨有的方式,訴說着對駕馭之美的深刻理解和無限向往。
M 的數字化是爲了賦能駕駛
在新能源車的世界裏,速度與效率固然重要,但駕駛的樂趣與情感的交流同樣不可或缺。那些能夠真正觸動駕駛者内心、與之産生深刻共鳴的新能源車型,才是未來道路上的真正主角。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人質疑 BMW M 在 " 觸電 " 之後,認爲寶馬開始喪失運動精神,這恰巧是對 M 品牌精神的最大誤解。一直以來,在 BMW M 的駕駛哲學中就沒有将頂級賽事當作最大追求,而是強調無論公路或賽道,不靠單一數據貼标簽,跑得快、跑得久、刹得穩,提供持久且精準、可控、可靠的激情。
換句話說,M 從不拼一時的直線加速,而是強調全時全速域都有淩厲動态駕駛表現。
所以你會看到,寶馬在全球各大賽場上确實風光無限,小至地方賽事,大至國際競技,都留下了它的輝煌足迹。但有趣的是,在頂尖賽事的舞台,寶馬的表現似乎并不那麽耀眼。然而,這并未削弱寶馬性能車在車迷心中的地位,其粉絲群體之龐大,熱愛程度之深,往往超乎其他競争對手。
有人試圖解開這個謎團,認爲寶馬之所以在較低級别的賽事中大放異彩,是因爲這些賽事對賽車的改裝限制較爲寬松,更貼近原裝車的性能展現。這樣一來,寶馬運動車型的基礎性能就得到了充分驗證,對于那些熱愛駕駛、追求純粹駕駛樂趣的人來說,這無疑更具吸引力。
這種說法确實頗有道理。畢竟,頂級賽事中的賽車往往與原廠車型大相徑庭,甚至那些挂着品牌名的車隊也與品牌本身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
回到正題,談及 BMW M 的 " 觸電 " 之旅,它非但沒有失去靈魂,反而變得更加全面,更加強悍。這裏的數字化,絕非冰冷的科技堆砌,而是精心編織的 " 人車合一 " 橋梁,讓駕駛者的每一分專注都能得到回應。
同樣以全新一代 BMW M5 爲例,M 專屬界面,以藍、紫、紅交織的經典色調,不僅喚醒視覺盛宴,更将關鍵駕駛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現。啓動引擎,那一刻的 G 值飙升,如同戰鬥機轟鳴升空,推背感直擊心靈。換擋提示燈閃爍,不僅是最佳換擋的指引,更是點燃座艙内賽車激情的花火。
賽道模式一鍵激活,M 車型瞬間化身爲賽道上的猛獸,中央觸控屏靜默,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退場,方向盤多功能鍵靜默,一切幹擾歸零,隻留下純粹的駕駛樂趣。通過 SETUP 鍵,駕駛者可對驅動、變速、底盤等進行個性化調校,上百種駕駛組合任你搭配,預設于 M1、M2 鍵,随心切換,每一天的駕駛,都是一場量身定制的旅程。
BMW M5 能成爲其中一款最成功的四門轎車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在你駕駛過後會更加笃定。BMW M,以創新的數字化,賦予駕駛者無限的情緒價值,讓每一次駕馭,都成爲心靈的觸動,情懷的延續。
M 賽車級研發力量,彰顯寶馬本色
BMW M,一個名字,一段傳奇,每一款車型都是對速度與激情的極緻诠釋。
從上世紀 70 年代初,BMW 便以先驅者的姿态,在紐北賽道設立研發測試工作室,開啓了 M 系列的賽車級研發之旅。五十餘年間,紐博格林的每一條彎道,都見證了 BMW M 對性能的極緻追求,每年長達 16 至 20 周的測試,讓 M 的工程師們對賽道環境了如指掌,而 " 綠色地獄 " 的試煉,則是所有 M 車型邁向量産的必經之路。
然而,BMW M 的征途遠不止于此。從法國、意大利到美國,再到整個歐洲,BMW M 的測試賽道遍布全球,每一款車型都需曆經至少兩年半的漫長測試,數百萬公裏的賽道征途,無數工程師與賽車手在極端環境與溫度下,對車輛性能進行反複雕琢,隻爲呈現最完美的駕駛體驗。
在 BMW M 的研發體系中,有一個獨立于 BMW 的部門—— M 部門,這裏彙聚了 60% 的研發測試人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出身賽車手的精英。他們以賽車級的标準,對每一台 M 車型進行專屬調校與設計,80% 的零部件爲 M 專屬或重新開發,确保 M 既能馳騁于都市街道,亦能征服世界各大賽道。
作爲寶馬 " 頭号玩家 ",BMW M 不僅在現實中挑戰極限,更在數字世界中探索車輛的極緻表現。渦輪增壓、序列式變速箱、3D 打印汽缸蓋等前沿技術,皆源自 M 賽車的創新實踐,而後被拓展至 M 量産車及 BMW 其他車型,成爲 BMW 品牌創新的源泉與孵化器。
可以說,每一輛寶馬,都流淌着 M 的血液,承載着對速度與激情的永恒追求。如果說寶馬是最懂運動的豪華汽車品牌,那麽 BMW M 就可以被稱爲最好的豪華運動車系列。
因爲,擁有最多粉絲的性能車系,是最有資格被稱爲績優生的。
誕生于 2011 年紐博格林北環賽道的 M 嘉年華将所有對 BMW M 感興趣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用 M 車型的魅力将他們牢牢凝聚在一起,M 就是這群人的共同語言,不管你來自于世界上哪個地方,在 M 嘉年華裏你不用擔心有任何隔閡,因爲對 M 的熱愛是共通的。
自 2018 年至 2023 年,BMW M 全球銷量翻倍,去年更是突破 20 萬輛,創曆史新高。在中國市場,M 品牌銷量五年增長 3.5 倍,2023 年同比增長 46%,前三季度市場份額持續攀升,M2、M3、M4 系列穩居細分市場銷量前列。
2024 年 BMW M 進一步加速中國市場布局,M 品牌爲中國市場帶來 10 款高性能和性能新車,到今年年底在華車型數量将擴充至 23 款。屆時,BMW M 擁有細分市場最強大的産品陣容,無論是緊湊型車領域,還是最暢銷的中型轎車和轎跑車市場,以及大型豪華車領域,M 幾乎覆蓋所有細分市場,做到了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滲透。未來,M 品牌還将堅持多元化驅動技術戰略,推出純電版 M3,配備四電機及先進動态控制系統,邁向電動化新紀元。
鍾述
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的運動車型?BMW M 給出的真實答案是,它也許跟圍場内的那些頂級賽車有些淵源,但很多時候卻 " 形同陌路 "。
賽車追求的是極緻,取悅的是一小部分群體,駕駛賽車理應隻是一份工作。但運動性能車追求的是愉悅,駕駛它們更像是一種玩耍。這或許才是 BMW M 在車迷心目中占據重要份量的關鍵原因,唯有它才知道,如何造好一台取悅大多數的 " 平民賽車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