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春季,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廖峥娈的門診尤其繁忙,
就診患者中一半是 60 歲以上。
" 抑郁、焦慮多見,
相較來說,老年患者的情緒問題
比較隐匿,又容易被忽視。"
67 歲的周阿姨(化名)半年瘦了 20 多斤,心慌、胸悶、手腳發抖,每天半夜兩三點都會醒來,在朋友的陪同下走進心理診室;
63 歲的唐阿姨(化名)化着淡妝,栗色頭發上别着一個銀色頭飾,說話輕聲細語。她是中度抑郁症患者,情緒低落,入睡困難,多夢,這是第二次複診;
69 歲的章阿姨(化名)是被女兒帶來就診的,她戴一頂紅色呢帽,雙手不停地交叉又分開。她煩躁憂愁、失眠多夢,經常發脾氣 ……
父親抑郁了,女兒不接受
老伴去世後,72 歲的李大伯抑郁了,女兒接受不了,拒絕給他服用抗抑郁藥物。
" 有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有情緒問題,同樣的道理,有些成年子女也比較難接受父母抑郁了。"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住院醫師樂丹盛說。
和子女的不接受相比,部分老人更難接受自己情緒上生病了。
" 抑郁、焦慮都不可怕,不正視不接納才最可怕。"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廖峥娈感歎。
李大伯最初是因爲失眠來醫院的。
" 我們科室設有睡眠障礙專科門診,他晚上隻能睡一兩個小時,躺在床上整宿合不攏眼,這才來就診的。" 樂丹盛詢問之後發現,問題沒那麽簡單。
一年前,李大伯的老伴因病去世,那之後,他就開始反複失眠,每晚睡着的時間越來越少,同時覺得有氣無力,對什麽都提不起興趣。
女兒一直認爲,父親是因爲母親不在,太傷心了,需要時間緩解。她帶李大伯來就診,隻是單純地想開點安眠藥。
" 心理評估顯示,他其實已經是重度抑郁症。" 樂丹盛說出這個結果時,李大伯的女兒愣了一下,緊接着就是大聲反駁," 不會的,我爸就是睡眠不好!"
樂丹盛仔細解釋老年人抑郁症的主要表現,李大伯的女兒全程保持沉默," 我最後給他開了助眠藥和抗抑郁藥,并叮囑定時來複診。"
李大伯的女兒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拉着父親,一言不發地離開診室。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病房
樂丹盛再次接診李大伯已是半年之後,依舊是在女兒的陪同下就診。
" 還是睡眠不好 ",他說," 就診後沒幾天就停了抗抑郁藥,之後我一直在社區醫院配安眠藥吃,起初還能靠藥物入睡,現在即便吃了好幾顆安眠藥也睡不着,隻能又來了。"
樂丹盛詢問:沒有吃藥,是因爲服藥後身體不舒服嗎?
李大伯張了張嘴,還沒有回答,女兒就激動起來," 我爸就是因爲我媽去世了,心情不好,睡不着覺才這樣的,哪有什麽抑郁?而且這件事都已經過去了,你開點安眠藥就行!"
樂丹盛起初被吓了一跳,等對方情緒稍微平複之後,她想繼續說服," 她女兒一聽到抑郁症就顯得抗拒,不讓我再說,催着我開藥。"
在樂丹盛看來,這是一位強勢的女兒和一位 " 被管起來 " 的父親," 我感覺,李大伯自己還是有治療欲望的,問他最近的情況,他還是很配合的,還有幾次想開口,都被女兒打斷了。"
樂丹盛能理解家屬的情緒:他們對抑郁症缺乏了解,覺得自己已經每天辛辛苦苦地料理老人的飲食起居,老人怎麽會抑郁呢?這種 " 難以啓齒 " 的心理疾病,似乎顯示出他們對老人照顧不當,這種心态和無法接受孩子患抑郁症的家長是很相似的。"
孩子兩周沒來,89 歲奶奶茶飯不思
杭州社會福利中心的護理員孫紅霞,除了照料好所負責的房間内 6 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外,每天還要留意一件蠻重要的事:老人們的情緒是不是有變動。
55 歲的孫紅霞負責的房間有 6 位老人,年齡都在 80 歲以上。她日常就和老人們同住,做了 3 年護理員的她有一個很深的感受:老人和小孩一樣,有很強烈的情感需求。
有段時間,89 歲的程奶奶(化名)經常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有時突然半夜起床,在房間踱步。飯也不怎麽吃,胃口變差。
孫紅霞意識到,程奶奶這是情緒出問題了。" 她以前不這樣的,睡眠、吃飯反常,很可能是不高興了。"
細聊之後,程奶奶說,前兩天,同房間的老人有子女來探望了,自家孩子有兩周沒來了。
" 他們有沒有和你聯系啊?是不是不管我了?" 程奶奶拉着孫紅霞,念念叨叨。
" 老人很容易沒有安全感,怕孤獨,怕不被重視。"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 " 芸汐工作室 " 負責人秦芸說,一些看似細微或者不相關的事情,都會引發老人情緒的波動,比如其他老人的家屬來探視了、送物品了,甚至電視裏看到有人去世了 ……" 要早發現苗頭,早點幹預。"
" 其實,程奶奶的家人挺上心的,平時一周會來兩次,那段時間是家裏有事耽擱了。" 孫紅霞用手機給她家人打了個視頻電話," 孩子們哄哄她,聊了 10 多分鍾,當天晚上,她就好好吃飯了。"
吃穿無憂的老母親,爲何還是 " 喪喪 " 的
88 歲的劉奶奶住在 6 人間,床頭櫃上擺着一張全家福,她不時回頭看看那張照片,手上抱着一個 IPAD,剛結束了一盤線上麻将。
劉奶奶是秦芸的重點關注對象。很長一段時間,她情緒低落,體重也曾一度輕了十幾斤。
劉奶奶十多年前住進這裏,之前身體還算硬朗,能自由行動。年前,因爲生病,腿腳不太靈活,她的精神狀态也出現驟變:總是安靜地坐着,不怎麽說話,福利中心組織的一些做手工、插花的活動,她總是拒絕,提不起興趣。
" 有好兩次,我們護理員聽到她很低落地說:人到了這個年紀,活着真當沒意思。" 秦芸說,健康狀況下降讓劉奶奶有很大的喪失感,這個時候就特别希望家人能多陪伴," 但她又特别會爲孩子們着想,知道他們很忙,不想成爲他們的負擔,開不了口。"
日積月累,劉奶奶變得喪喪的。
秦芸隔天都要去陪劉奶奶聊會兒天," 她家人其實來得挺頻繁,但再頻繁也不可能每天都陪在身邊。"
上個禮拜的一個下午,劉奶奶的女兒程阿姨(化名)帶着她最愛吃的火龍果、紅燒魚來看她,陪着她聊着家長裏短。劉奶奶坐在窗邊,陽光灑進來,她看着對面的女兒,笑得舒心。
" 從來沒想到老人也會情緒上出問題,以前總是問她:想吃什麽,用什麽,說就是了。覺得照顧好吃穿,她就沒什麽煩心事了。" 程阿姨感歎,自己和姊妹們每周會來兩三次,但沒留意到老媽身體狀态變化外,心态上的變化," 來不了的時候,也會和她通視頻。但可能對她來說,這些都不能和陪伴相比。"
老人其實和孩子一樣,容易敏感脆弱
" 老人其實和孩子一樣,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過渡階段,容易變得敏感、脆弱。" 廖峥娈醫生對此深有體會。
在她的門診中,60 歲以上的人群一直不少,症狀基本是情緒低落、多思多慮、緊張心慌、失眠等,誘因則各種各樣。
" 比如那位 67 歲的周阿姨,新當選了小區業委會成員,小區因爲停車位吵得很兇,她覺得工作壓力很大。" 廖峥娈說,周阿姨目前處于焦慮狀态,而焦慮往往會伴發抑郁,兩者是一對孿生姐妹。
" 而那位 63 歲的唐阿姨,則是因爲養了很久的小狗突然離去了,直接引發了她的崩潰了。" 廖峥娈說。
69 歲的章阿姨一直在照顧患有癔症的孫子,然而孫子治療後情況變好,她卻抑郁了。
" 你不要老是想着孫子的病情,把眼睛從他身上挪開,減少關注,對他好,對你也好。癔症的孩子,你越關注,越容易誘發發作。" 廖峥娈邊開藥邊勸導。
這些前來就診的老年人,衣着得體,談吐清晰,很難想象,他們的精神其實已備受煎熬。
" 老年人的心理其實很脆弱,你覺得他們過了大半輩子,什麽大小事都經曆過了,應該活的通透自在,但其實到了這個階段,因身體機能下降、外界環境改變等諸多因素,會導緻抗壓能力變弱。" 接診了大量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廖峥娈認爲,目前全社會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關注還不夠," 隻關心他們吃飽穿暖,照料好生活是不夠的。性格、心情、睡眠的變化都要引起重視。"
廖峥娈舉例:老人容易出現睡眠、胃口變差,或者變得容易發脾氣、愛生氣、多思多慮、一點小事都很擔心等,"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不要簡單地認爲是老人在‘作’,也可能是她的情緒生病了。"
老伴突然離世,他抑郁了
40 多歲的楊先生(化名)在得知父親是抑郁症時,也花了很久才消化這個消息。
去年 3 月份,楊先生的母親去世,父親老楊變得沉默," 可以一天不說話,就呆呆坐着,你問他話,他就回答一兩個字。早醒,總說肩膀疼,又查不出什麽。"
楊先生把他從老家接到杭州,發現父親越來越頹廢,帶到醫院去看睡眠障礙門診。
" 老人已經出現重度抑郁,有消極觀念,需要住院治療。" 樂丹盛解釋,老楊長期和老伴一起在老家生活,另一半突然離開,對他是沉重打擊,當近親去世後,悲傷的情緒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就可能發展爲抑郁。
" 我是真的沒想到他會抑郁,隻是覺得心情不好,緩緩就好了。" 楊先生很配合樂醫生的治療," 有病就治啊,精神上生病和其他疾病一樣。"
将近兩周的住院治療後,老楊情況出現好轉,肩膀不疼了,睡覺好了,話也多了起來。楊先生也在反思," 對父親的情緒關注确實不夠,以後還是要多陪伴。"
對老年人的這種居喪反應,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 " 芸汐工作室 " 負責人秦芸有很深刻的體會," 我們這裏高齡老人居多,不僅是伴侶,周圍的人去世都會對他們造成沖擊,心理幹預要走在前面。"
前段時間,86 歲的唐爺爺(化名)的老伴突發疾病離世。
" 他們一直住在一起,爺爺無法接受,事發後,堅持讓 120 繼續送到醫院搶救,我們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讓他一開始就不留遺憾。" 準備奶奶的後事時,評估唐爺爺的身體以及征求家屬後,秦芸建議唐爺爺參加整個過程," 讓他參與整個過程,慢慢接受。尤其是到告别儀式的現場,在那個環境中,想哭就哭,可以發洩情緒。"
做完這一切,秦芸建議唐爺爺的家人暫時接老人回家居住一段時間," 原來的房間裏都是奶奶的痕迹,容易觸景生情。"
一個多月後,唐爺爺覺得自己可以回來了,秦老師和家人陪同他一起整理奶奶的遺物。
" 如果沒有前期的疏導,巨大沖擊下,老人的情緒很容易出問題。" 秦芸說。
不吃醫生開的藥
她買了 10 多萬元的保健品
在浙江省人民望江山院區的臨床心理科病房内,近三分之一的住院患者都是 60 歲以上的老人。
67 歲的杜阿姨(化名)是因爲重度抑郁入院,之前因爲失眠、渾身疼痛,她從都到腳都做了檢查都沒發現什麽問題,沒想到是情緒生病了。說起自己的病情,她不提名字,隻說:得了這種病,或者我們這種人。
廖峥娈經常對患者和家屬說,不要害怕聽到抑郁症、焦慮症,快速接納,積極面對," 及時幹預,老年人的這類疾病治療效果都非常好。"
60 多歲的溫阿姨(化名)是位退休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投資理财,在對方的說服下,先後投入 300 多萬元,最後發現是一場騙局。
受不了打擊的溫阿姨開始失眠、沒有食欲、體重驟降。她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所以主動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接受治療。
" 她來的時候已經處于重度抑郁的狀态,但依從性很好,藥物治療配合心理疏導,一兩周後,狀态就慢慢好轉。" 廖峥娈說。
63 歲的吳阿姨情況剛好相反,她是焦慮狀态不太嚴重的時候,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就診的。但是治療一個月後,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開始出現抑郁症的狀況。
" 我很不理解,因爲她的病情不算重,換了好幾個方案,怎麽沒效果?" 廖峥娈思來想去,也找不到症結。
後來,吳阿姨(化名)的老公發現,吳阿姨不知從那裏購買了很多保健品,對方告訴她,不要吃醫院的藥,吃這個管根治。
" 她沒有吃抗焦慮的藥物,花了 10 多萬元去買了那些保健品,瞞着家人,還照常來複診、開藥。" 廖峥娈哭笑不得。
家人清理了她所有的保健品,最終說服她住院治療。
" 家裏有一人患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把一家人拖垮。" 廖峥娈在日常門診中,目睹了太多這樣的狀況," 于患者還是于家人,都要對情緒‘感冒’引起重視,早發現早幹預。"
來源:潮新聞 · 錢江晚報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楊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