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寶寶,由于情緒管理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喜歡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着急、不滿、興奮、激動等,或吸引注意力、探索、玩鬧等。
有時候下手沒輕沒重,「PIA」一巴掌就糊大人臉上,又疼又猝不及防,讓人忍不住冒火,直接就想擡手反擊。尤其次數多了,家長免不了嘀咕:是不是得還手,才能讓寶寶長長記性。
被寶寶打了,家長能以牙還牙打回去嗎?我們咨詢了兒童發展與教育領域的心理學者葉壯老師,他告訴我們:
家長被寶寶打了,可以還手,但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還手是為了讓寶寶共情「打人會疼」,而不是為了大人自己情緒的發洩。
今天就請他來具體講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寶寶打人,為什麼不建議
家長有情緒地打回去?
學齡前的寶寶,因邏輯水平發展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影響,他們對事情的因果聯系并不清晰,并不能将「自己打人」和「别人生氣地還手」聯系起來,隻能理解最直接的因果關系。
如果家長帶有情緒地打回去,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給寶寶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
「帶情緒地還手」沒有任何教育效果
家長還手,是期待能讓孩子真的認識到「打人是不對的」,進而自覺改正。
但如果打回去的時候帶有情緒,很容易模糊焦點,讓孩子無法正确建立錯誤行為和「被還手」之間的聯系,更别提達到教育效果。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
有時家長嚴肅地還手會開啟寶寶大腦的「戰鬥或逃跑」機制,呈現出臨時有效的結果:覺得打不過,因恐懼而本能地不敢打人。
但這隻是面臨固定懲罰者時的行為,并不是自覺行為。比如很多寶寶當着恐懼的人(爸媽)不敢打人,但爸媽一不在就開始打人。
家長經常「有情緒地還手」可能會給寶寶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
「有情緒地還手」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示範。寶寶是會模仿大人行為的,大人如何處理情緒,直接就是在教孩子如何處理。家長經常「有情緒的還手」,還可能會讓寶寶有各種錯誤解讀,比如:
爸爸媽媽生氣了,就會打我;
爸爸媽媽根本就不愛我;
……
這些想法可能會傳達給寶寶一些可怕的邏輯,比如「生氣可以打人」「以暴制暴」等,對寶寶後續的行為産生長遠的負面影響,讓他習慣于敏感、緊張等。
此外,根據腦科學的研究,人類大腦的神經回路是具有可塑性的。家長經常「有情緒地還手」可能強化寶寶打人的神經回路,讓寶寶越來越愛打人。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被娃打了,家長如何不帶情緒
地打回去?這樣分 5 步
被寶寶打了,家長難免也會生氣、會委屈,這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打人是因為身心發展還不成熟,還做不到控制自己。
不要小看這一點心理上的小建設,它會讓家長的「還手」聚焦在管教上,聚焦在提高寶寶共情能力上,而非洩憤與報複。隻有家長本身的行為純粹,才能規避孩子錯誤解讀的風險。
我們總結了 5 步,大家可以照着做,有效糾正孩子的打人行為。
用堅定、簡短、明确的指令,及時制止寶寶打人
被寶寶打時,要立即嚴肅、堅定地告訴孩子「立刻停下」「不可以」,注意表情和語氣都要嚴肅,不要讓他們誤以為你在開玩笑。
不建議用憤怒、誇張的口吻,寶寶有時候打人時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如果反應太誇張、太複雜,反而可能迎合了他們的需求,強化打人行為。
不建議說「你這樣打媽媽,媽媽會疼」,這樣的表述對低齡寶寶來說過于複雜,不利于快速理解話語的意思,指令最好在 5 個字以内。
迅速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可以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暫時遠離他,比如可以去衛生間用涼水洗洗臉,調整一下心情,也可以去陽台稍微站一兩分鐘。
如果不能甩下寶寶離去,比如正在逛商場或在車裡,建議帶他去一個相對安靜私密的環節,比如商場的角落,或臨時靠邊停車到安全位置。
等待寶寶冷靜下來
如果寶寶怒氣沖沖不說話或嚎啕大哭怎麼都停不下來時,大腦被情緒淹沒,基本上軟硬不吃,「還手」也不會有什麼積極影響。隻有等他情緒平複,大腦能夠理性運轉時,「還手」才有意義。
給寶寶一些跟平複情緒、跟自己和解的空間,不要急着介入或幹預,就陪着他盡情發洩就好了。
執行以「提高共情為目的」的「還手教育」
「還手教育」的關鍵在于先知會,即在示範性打寶寶之前,家長先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及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千萬不要突然攻擊,很容易再次把寶寶引入情緒崩潰的境地。比如,可以提前跟娃說:
我現在需要輕輕地打你一下,這樣你就能知道剛才你打我的時候,我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真的很在乎我,以後你就知道不該這樣做了。
有時候提前知會可能會遭到寶寶的拒絕。這說明寶寶知道打人的後果這種情況下,就沒必要再示範性攻擊了,跟他強調以後不能打人即可。
注意,示範性打寶寶時,請适當的讓娃感受到疼,當然不需要太用力,也不要「清風拂面」地走過場。很多演技出衆的家長,說得特誇張,做起來卻輕飄飄,這容易讓寶寶以為你在開玩笑,或對親身體驗被打後的後果不以為意。
幫助寶寶找到正确的方式表達情緒 / 需求
這一步屬于事後複盤,比較适合能交流的大寶寶,可以跟他一起讨論:
為什麼會打人,爸爸 / 媽媽感受到的是什麼;
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怎麼做(家長可以示範給寶寶);
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哪些事情不能做。
要注意的是,這些正确表達情緒或需求的方式,從寶寶知道,到能在提醒下做到,再到能自發做到,是需要日常不斷不斷地練習的。
參考文獻
[ 1 ] Gallego, R. Novo, M., Fari ñ a, F., & Arce, R. ( 2019 ) . Child-to-parent violence and parent-to-child viole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pplied to Legal Context, 11 ( 2 ) , 51-59.
[ 2 ] Kennedy-Moore, E., & Carey, T. ( 2019 ) . What's My Child Thinking?: Practical Child Psychology for Modern Parents. Penguin.
[ 3 ] Van Noorden, T. H., Haselager, G. J., Cillessen, A. H., & Bukowski, W. M. ( 2015 ) . Empathy and involvement in bully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4 ( 3 ) , 637-657.
[ 4 ] Dawson, P., & Guare, R. ( 2009 ) . Smart but scattered: The revolutionary" executive skills" approach to helping kids reach their potential. Guilford Press.
[ 5 ] Bloom, P. ( 2014 ) . 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 Crown
[ 6 ]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panking-brain-development-18221/
本文專家
葉壯
合作專家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會員
蘇靜
審核專家
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
宋鴿
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福山正達蒙學園負責人
策劃制作
策劃:林乙乙
監制:大力、阿童木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