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是『砺石商業評論』于2023年推出的一個重要文章專欄,試圖從經濟與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讀全球各個核心國家的最新發展,以歸納出不同國家經濟變遷背後的底層規律。本期爲讀者帶來的國家是沙特。
王劍 | 作者
劉學輝 | 編輯
砺石商業評論 | 出品
最近世界各國中,最忙的或許要數沙特。
先是以斡旋"俄烏戰争"名義邀請各方召開和平會議,卻偏偏"忘了"邀請俄羅斯。
這幾天,又因爲伊朗外長七年來首次訪問沙特,彼此關系進一步得到緩和,再次讓沙特引起世界各方的關注。
這讓人不禁好奇,這個中東最富有的"土豪"國家近期頻頻在國際上亮相,究竟"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1
伊斯蘭世界的出現
沙特全稱沙特阿拉伯王國,位于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面積225萬平方公裏,人口約3500萬。
看地圖不難發現,沙特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也門、巴林、卡塔爾等國接壤。
換句話說,通過沙特幾乎可以到達所有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語中,沙特是"幸福"的意思,"阿拉伯"則指"沙漠",沙特阿拉伯意爲"幸福的沙漠"。
沙特也确實夠幸福,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六位。幾乎是靠石油"一夜暴富",成爲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其市值一度超過蘋果公司位居世界第一。盡管近年來沙特通過産業調整轉型使非石油收入大幅增長,但石油收入占沙特國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仍然超過50%。
目前,沙特探明石油儲量超過2700億桶,僅次于委内瑞拉;每年石油開采約爲5億噸,石油出口額在2000億美元,占到全國GDP總量的四分之一。
最重要的是,按照眼下的開采量計算,沙特再開采個100年毫無壓力。
這就夠令人羨慕了,偏偏沙特還有個更令人豔羨的特産——黃金。
沙特目前已探明黃金儲量約爲323.1噸,在阿拉伯國家黃金總儲量(1337.2噸)中的占比爲24.2%;全球黃金儲量約爲3.5萬噸,沙特占比約0.9%;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數據,沙特現有黃金儲量在阿拉伯世界位居榜首,在全球位居第16位。
又是石油又是黃金,也難怪這個中東"土豪"之國,2022年GDP輕松達到1.11萬億美元,人均GDP 3.04萬美元,世界排名第六位。
甚至,沙特GDP在過去一年增長了8.5%,遠高于世界同期水平,就連年度的财政預算都能剩餘268億美元。在如今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實在是令人佩服。
不過,僅僅一百年前的沙特還是阿拉伯半島的一個"窮小子",與伊朗的曆史恩怨實際也是阿拉伯世界内部紛争的一個縮影。
公元前6世紀中期,伊朗的前身波斯帝國第三位皇帝大流士一世橫掃八方,最終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那時的阿拉伯半島還沒有什麽文明,是波斯帝國版圖内的一片荒漠。
直到公元5世紀末,阿拉伯半島還處在蠻荒時期,少數幾個部落任由當時波斯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肆意蹂躏。
變化是從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伊斯蘭先知開始的,那時的波斯已叫波斯薩珊帝國。
公元610年開始,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傳播伊斯蘭教,受到人民歡迎,但被當地貴族所不容。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遷往先知之城——麥地那繼續傳播伊斯蘭教,同樣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擁護。
630年,穆罕默德率軍兵臨麥加,麥加貴族最終被迫接受伊斯蘭教,從此成爲阿拉伯宗教中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但一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已經形成。
635年,阿拉伯帝國哈裏發的軍隊同時向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宣戰。
随後的20年内,阿拉伯大軍先是在耶爾穆克河畔一舉殲滅拜占庭5萬大軍,占領了叙利亞首府大馬士革,并趁勢攻陷中東重要軍事重鎮安條克、阿勒波等地;随即乘勝而擊,終于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文明的波斯人,開始了長達600年的統治。
2
沙特王國的建立
阿拉伯帝國雖然對波斯人實行了數百年的宗教同化統治,但波斯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同時,卻始終拒絕說阿拉伯語,依然說波斯語。
在此期間,由于先知穆罕默德死後未留下遺囑,關于誰是穆罕默德繼承人的問題逐漸分離出兩個派别:什葉派和遜尼派。
什葉派認爲,隻有穆罕默德家族成員,也就是血脈純正的世襲者才能有領導權,因此被稱爲"血統派";遜尼派則認爲,領導權應該授予那些跟随穆罕默德征戰的功勳人物,換個說法就是能者居上,即"正統派"。
曆史上多數阿拉伯人選擇了代表"正統派"的遜尼派;始終不服氣的波斯人爲了突出與阿拉伯民族的不同,選擇了什葉派。
這算是沙特和伊朗最早的曆史和宗教積怨由來。
因爲宗教信仰的不同,才衍生出伊斯蘭和穆斯林的概念。簡單說,伊斯蘭教是宗教概念,與基督教是相同概念;穆斯林是指伊斯蘭的信徒,與基督徒是并列的概念。
現在全世界約有16億穆斯林,其中遜尼派占85%,主要分布在沙特等40多個國家;而什葉派占10%,主要分布在伊朗。
不過,當時還沒有沙特這個國家,整個阿拉伯帝國最富庶的地方隻有聖城麥加、麥地那,其他還是沙漠與不毛之地。
沙特這個國家出現,其實要到大約17世紀,此時主宰中東的是奧斯曼帝國。
彼時,阿拉伯半島上靠近紅海之側,是伊斯蘭的聖地領域的"漢志",一直人丁興旺,而且還是全世界的貿易中心,富庶無比。
半島腹地更大區域的地方叫"内志",人煙稀少,土地貧瘠,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對這裏沒有絲毫興趣。
但就在這樣"鳥不拉屎"的地方,沙特家族的穆罕默德·本·沙特卻建立了一個"内志王國",實際也就是沙漠裏的一個部落而已。
之後150多年中,沙特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爲争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與埃及、奧斯曼帝國發生沖突。
在這個過程中,沙特與境内的瓦哈比派創立者一拍即合,打出"回歸純潔的伊斯蘭"的口号,開始強國之路。
瓦哈比派的教義非常激進,但更符合阿拉伯半島諸多部落希望"純潔伊斯蘭"的心願,得到支持的沙特部落因而逐漸統一了"内志"地區,建立"内志王國",從而引起奧斯曼帝國的警惕。
奧斯曼帝國雖然已經衰弱,但打剛起步的沙特還是綽綽有餘。在滅掉"内志王國"全部勢力後,将其納入帝國統治下的埃及。
但沙特家族并沒有徹底服輸,趁着奧斯曼撤軍後,再次建立新的"内志王國",但基本活動在偏遠的沙漠一帶。
1891年,沙特家族被另一個親奧斯曼的酋長拉希德家族趕跑,"内志王國"再度滅國,沙特家族隻好流亡科威特。
恰好此時英國殖民者希望将中東作爲跳闆,借此保護印度航線。但阿拉伯世界都不願意合作,唯獨沙特家族投懷送抱,雙方很快成爲親密戰友。
1902年,新任國王伊本·沙特在同樣親英國的科威特王子的幫助下,複國成功,打跑了拉希德家族,建立了"内志王國"3.0版本,這就是今天沙特阿拉伯的最初原型。
3
沙特面臨的複雜政治局勢
雖然沙特抱住了英國的"粗腿",但奧斯曼帝國勢力依然強大,新"内志王國"也隻能暫時表示順服。
一戰期間,英國與德國交戰,同時對其盟友奧斯曼開戰。爲了得到阿拉伯世界的幫助,便鼓動境内的其他酋長國發動叛亂。
在英國扶持下,盤踞在"漢志"地區的穆罕默德後裔哈希姆家族發動起義,自立爲王,成立了"漢志王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瓦解,但原本承諾撤出的英國沒有離開,并得到沙特家族支持,這讓哈希姆家族很憤慨,彼此水火不容。
1924年,哈希姆家族自稱哈裏發,宣稱自己才是代表伊斯蘭世界的"大哥",激怒沙特家族,相互間開始火拼。
一年後,沙特家族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趕走哈希姆家族,統一了"内志"與"外志"。
1932年,沙特家族宣布成立沙特阿拉伯王國,但毫無資源的沙特也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除了駱駝和椰棗,一無所有。
幸運的是,上世紀30年代末,海灣地區陸續發現巨大的石油資源,沙特也在其中。
可惜沒過多久,二戰爆發,中東地區又成爲各路列強戰略角逐之地。沙特因爲将面積93.2萬平方公裏的石油開采權租讓給美國,日子才稍微好過了點。
當時,伊本·沙特國王通過結交鄰國,整頓行政機構,建立内閣制度;并從國外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産,才真正讓沙特成爲了一個富裕的國家。
戰争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沙特再次深陷其中。
美國和沙特、伊朗(二戰時曾被蘇占)、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蘇聯支持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了戰略同盟關系,沙特也自此成爲阿拉伯世界最早與美國深度捆綁的國家。
因爲共同的利益以及幕後的美國影響,沙特又與伊朗開始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爲了收複蘇伊士運河主權(英、法占),拉攏蘇聯介入中東事務。
沙特對蘇聯一直很警惕,生怕被輸入意識形态,威脅自己的政權;伊朗由于早年被蘇聯占領過,也對蘇聯十分忌憚,兩國得以攜手站在一起,共同反對蘇聯。
上世紀70年代的四次中東戰争期間,沙特和伊朗作爲伊斯蘭國家自然選擇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
伊朗和沙特"你濃我濃"的前提是,伊朗的巴列維國王是遜尼派,與沙特家族算是惺惺相惜。可惜1979年,什葉派領袖霍梅尼領導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後,兩國關系迅速降溫。
兩伊戰争期間,沙特作爲遜尼派"大哥"自然毫不猶豫地站在同爲遜尼派的伊拉克一邊,徹底得罪了伊朗。
與此同時,由于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美國與伊朗也從以往的盟友變成仇敵,互相敵視至今,捎帶着沙特也沒少給伊朗臉色看。
但沙特與伊朗這期間隻能算相互不待見,還沒斷交。
彼此徹底翻臉是因爲2016年,沙特處決了本國具有伊朗背景的什葉派神職人員奈米爾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内伊宣布對沙特進行一場"神聖報複"。憤怒的伊朗示威者當時襲擊了沙特駐伊朗大使館,兩國才真正斷交。
不難看出,沙特與伊朗彼此曆史上有"世仇",但互相因爲利益也曾攜手過,卻因爲各自代表的宗教派别而翻臉,正應了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從那之後,伊朗仿佛是立于沙特阿拉伯與中東地區之間的棱鏡,沙特通過他國與伊朗的"折射光線"判斷與各國的外交政策;伊朗外交也是如此。
4
沙特在全球的超然地位
應該說,除了伊朗令自己有些氣不順,沙特在全世界都算過得潇灑。
這不僅僅是因爲沙特"富得流油",經濟實力超群,更由于其地位在阿拉伯半島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都是無人敢惹的角色。
除了沙特駐紮了美軍基地,背後有美國人撐腰外,關鍵是沙特的宗教地位、民族地位、能源地位實在是獨一無二。
先說宗教地位,前面提到沙特是伊斯蘭遜尼派的"帶頭大哥",國内的麥加不僅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還是所有伊斯蘭教徒朝觐聖地。
正因爲這種超然的宗教地位,别說中東那些伊斯蘭國家,就連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埃及、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也都視沙特爲伊斯蘭教的"宗主國"。
這是什麽概念呢?
就拿巴基斯坦來說吧,雖然與沙特相隔萬裏,但作爲全世界少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同時還多年接受沙特的經濟援助;如果有人敢"欺負"沙特,必要時,他們敢拿核武器同歸于盡。
這并不是聳人聽聞,麥加是伊斯蘭世界的"聖地",沙特如果受到侵略,等于自己的"聖地"被人玷污,這是任何伊斯蘭國家無法容忍的,何況全世界現在有近2億穆斯林人口。
從民族地位角度說,沙特一直在阿拉伯世界政治格局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東及北非共計有22個阿拉伯國家組成了"阿盟"(阿拉伯國家聯盟)組織,沙特是其"盟主"。
既然是"盟主",那肯定是他罵誰,下面的盟友就跟着罵誰。
比如2017年,沙特因爲卡塔爾與伊朗"眉來眼去",加上國内的"半島"電視台經常惹是生非,沙特指責卡塔爾破壞地區安全,宣布斷交。
結果,沙特與卡塔爾剛斷交,埃及、阿聯酋、巴林、利比亞等國毫不猶豫跟随,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順便說下,卡塔爾也是因爲國内比較富有,加上同樣有美國人撐腰,才不把沙特放在眼裏。但彼此也多爲"口水戰",互相以譴責爲主。
再從能源角度看,沙特是全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大國,能源輸出關系到全球經濟。哪怕沙特某個油田因故停工,都會導緻全球股市和經濟震蕩許久。
正因爲沙特穩定又豐富的石油供應,才使得美國能在上世紀實現石油與美元的綁定,建立美元結算的世界貿易體系。
當然,高度依賴石油的遠不隻美國,整個歐洲及中國、日本等國家,也都與沙特關系密切,時刻離不開其石油供應。
别忘了,沙特還有天然氣……儲量達9.23萬億立方米,全球排名第6,占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5%,這還未完全開發利用。
某種角度來說,動沙特就等于動了全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錢包",和斷人财路沒啥分别。
這也意味着沙特都不用憑借阿拉伯世界的"盟主"身份,僅憑能源就可以輕松讓全世界最主要經濟國站到自己這一邊。
某種角度看,沙特可能是全球相對最安全的國家,背後有國際大佬們撐腰,下面有一群"小弟"追随,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動侵略沙特的念頭。
這或許也是伊朗對沙特"不爽"許久,卻一直不敢動其分毫,甚至還主動示好的原因。
而在國人眼裏,沙特就是一個"狗大戶"。
5
保守的"狗大戶"
"狗大戶"其實是網絡的一個梗,更專業的說法是"gold大戶",意思就是"金子多,不差錢"。
這個梗據說源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向沙特出售了36枚東風導彈,開出高價,本以爲要高了,沒想到沙特一口成交。
從此以後,大家都叫沙特"gold大戶",沙特"不差錢的中東土豪"的概念也由此而來。
确實,沙特有錢歸有錢,但某些方面依然比較保守。
比如公衆場合中,沙特禁止喝酒、抽煙、唱歌、跳舞(回到家就不管了);甚至幾年前,沙特連一家電影院都沒有。
家庭以外的場合,女性不能抛頭露面,也不允許和其他男性有接觸;在沙特許多公共場合,哪怕是小小的快餐廳,都有專門的男女分餐區。
沙特的女性雖然不至于像現在的阿富汗那樣完全禁止上學,但也受到種種限制。不僅接受女性的學校少之又少,還隻能是專門的女校,不能由男老師上課,也使得男女之間的受教育水平嚴重失衡。
迄今爲止,沙特在校女生約爲52%,這遠低于阿聯酋的70%,其他阿拉伯國家男女占比也早已超過這個比例。
甚至2018年之前的沙特,女性還不能駕駛車輛。
在沙特社會體系中,女性是從屬于男性,社會提供給女性的工作崗位特别少,因此大部分的女性都是在家裏相夫教子,養育孩子,照顧老人,男性則要承擔家庭的開支。
而且沙特沒有自由戀愛,全部是父母包辦婚姻。結婚前,很多夫妻從沒見過面,新婚之夜鬧得像開"盲盒"一樣。
沙特很注重家庭觀念,爲了維系家族的聯系,沙特民間有很多是表兄妹之間的近親婚姻;王公貴族之間,可以是阿拉伯世界内家族和家族的聯姻,但絕不能與普通人通婚。
對于沙特人來說,錢多錢少其實無所謂,因爲從生活到上學基本全由政府負責,就連其他國家抱怨的油價,也不是問題,當地一升油還沒有一升水貴。
至于工作,也沒啥好幹的。因爲幾乎所有體力活和稍微吃力點的工作,早被外來勞工承包了。
沙特有一則宣傳創業者的新聞,是誇人家很"勤奮",對方在采訪時自豪地表示,自己比大多數沙特人敬業多了,"每天都要忙到下午四點才下班"……
由于沒啥娛樂,也沒有什麽太多消費的機會。沙特人要麽包機去海外瘋狂購物、娛樂,要麽就是拼命炫富,買豪車、養獅子都是普通級别。
沙特是個君主世襲制國家,講究出身社會地位是沙特的一個重要特色,整個社會中,隻有王室貴族能享有許多不受約束的特權,錢更是唾手可得。
數據顯示,沙特王室财富累計達到1.4多萬億美元,絕大多數被5000多位沙特王子控制。
可對沙特的王公貴族來說,金錢僅是一串無聊的數字,唯一的消遣便是炫富。
沙特的王室成員炫富,永遠"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以現任國王薩勒曼與王儲穆罕默德爲例,這對父子扮演了近十多年來國際奢侈消費報道的主角。
國王的專機,内部全部是純金裝飾,就連自帶的電梯也是鍍金而成,每次出行總是成爲媒體頭條。
2005年,薩勒曼在出訪馬爾代夫時,出手闊綽地将這個國家裏面的三個世界聞名的五星級度假村全部包下,供他及親眷們享用了一個月的美好時光。
薩勒曼的兒子、王儲穆罕默德同樣出手不凡,2015年,他在法國巴黎豪擲3億美元購買了世界上最貴的一座豪宅——路易十四城堡。
按照沙特王室規定,每名王子每個月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美元的零花錢,如果是結婚或建房等"重大開支",則由國家單獨再支付一筆可觀的補貼。
所有這些僅僅是沙特王室财富的冰山一角,但厚待王室成員,任由他們花天酒地,背後其實是沙特王室精明的算計。
6
鈎心鬥角的沙特王室
沙特王室态度很鮮明:沒有繼承王位機會的王室貴族就别折騰了,開開心心去花錢吧,反正王室不差錢,隻要别參與王位争奪就行。
王子們越是沉迷于享樂,王室就越開心,掌權者也才能放心。
而這一切,都源于現代沙特的第一任國王阿蔔杜勒·阿齊茲精心安排。
與很多王室是"父終子承"不同,阿齊茲去世前曾規定,王室繼承制度爲"兄終弟及",而且隻能從國王阿齊茲這一脈裏面進行挑選,其他支系旁系均無王位繼承權。
這是因爲之前的沙特王室爲了争奪王位,多次發生流血政變,留下一個個慘痛教訓。
"兄終弟及"制度的好處是繼承者都有一定閱曆和執政能力,不會将沙特帶偏。而且按照這套制度,論資排輩有能力者都有可能繼承王位,減少了内讧的風險。
阿齊茲去世後,由弟弟伊本·沙特繼承了王位。伊本·沙特大約有38個妻子,70個兒女,其中有36個王子。
幾十年過去,這個大家族生下了不少王子,粗略一算至少有5000位王子。
伊本·沙特之後的沙特王室依舊遵循了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的薩勒曼。
薩勒曼之前五位國王都是他的哥哥,沒啥問題。
與此同時,沙特王室還有一個由開國君主阿齊茲兒子和孫子共同組成的"效忠委員會",既負責和國王協商王儲人選,也同時是制衡國王權力的機構。
如果國王沒有找到合适的王儲,或者選擇的人員讓"效忠委員會"覺得不合适,他們都有權否決并另立新王儲。
不過,現任國王薩勒曼·本·阿蔔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繼位後,情況就完全變了。
2015年1月23日,時任沙特阿拉伯國王阿蔔杜拉病逝,時任王儲薩勒曼即位,成爲新國王,弟弟穆克林成爲新王儲。
即位當天,薩勒曼就将自己原先兼任的國防大臣一職傳給了兒子穆罕默德。随後,穆罕默德又被任命爲王宮辦公廳主任、國王私人顧問,以及新成立的經濟與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
這一系列舉動簡直是"司馬昭之心",人人都看出來薩勒曼國王是要将王位留給兒子了。
果然,同年4月,薩勒曼國王廢黜王儲穆克林,任命侄子納伊夫爲王儲,兒子穆罕默德也被任命爲王儲繼承人(副王儲)、第二副首相,并繼續一系列官職。
但誰都知道穆罕默德才是真正的王儲。
2017年6月21日,時任王儲納伊夫被廢黜,穆罕默德被任命爲新的沙特王儲,同時兼任副首相、國防大臣和反腐委員會主席。
對此,王室"效忠委員會"不僅沒有異議,還争先恐後向新王儲表示效忠。
2022年9月27日,薩勒曼國王下令改組内閣,穆罕默德被任命爲首相,不再兼任國防大臣。
按照傳統,沙特首相由國王兼任,此番改組爲穆罕默德王儲繼任王位徹底鋪平了道路。
7
沙特的"2030年願景"
穆罕默德雖然成爲王儲,但他很清楚,即便現在的國王是自己的父親,自己也面臨着許多種被迫下位的危險,而這背後與他争鬥的人不在少數。
爲了清除所有可能對自己取得王位的威脅,穆罕默德借助一系列反腐行動,将多位王室成員扣押,甚至還有因爲"意外"而永遠消失的。
不過,這一切還不夠,想真正成爲令人信服的國王,身爲王儲的穆罕默德還必須在經濟上有所作爲。
2016年,在穆罕默德的推動下,沙特推出"2030願景"計劃:成爲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全球性投資強國以及亞歐非樞紐。
按照這項宏偉計劃,2030年之前,要使沙特的制造業、旅遊業、金融等非能源部門創造的收入達到與原油、天然氣出口相當的水平。
對于沙特來說,這确實是擺脫單一石油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經濟多元化,大力發展制造業、高科技産業、旅遊業等行業,同時吸收外國資本進入的重磅改革。
實際上,沙特的經濟不用多說,即便不做任何改革,目前的石油經濟也足夠維持自身舒舒服服地過下去。
而且,沙特擁有豐富的礦産資源,尤其是金、銅、鋅等重要金屬礦産儲量都異常豐富,也都基本沒怎麽開發。
因爲經濟雄厚,沙特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行業投資都遠高于其他國家,從雲計算、IT基礎設施、數據儲存和AI開發都與世界發達國家幾乎同步。
沙特還同時在中國華爲的幫助下,在中東地區率先普及5G技術,目前已覆蓋所有主要城區。
與此同時,沙特在綠色環保領域也非常出衆,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海水淨化和光伏産業。
沙特阿拉伯水資源嚴重短缺,整個國家70%的飲用水都來自海水淡化,因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國。
與以色列通過海水脫鹽法取得淡水不同,沙特采用的是閃蒸法。這種技術主要是通過加熱海水使之蒸發成蒸汽後,再經過冷凝器凝結成水。
這種技術所使用的設備、管道均用銅鎳合金制成,成本很高;但可一舉兩得,即在獲得淡水的同時,又可利用蒸汽帶動蒸汽渦輪機發電。
沙特的電力主要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發電,石油和天然氣發電基本各占一半。但近年來,随着降低能源成本和環境污染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沙特也在逐漸普及太陽能發電,并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50%。
除此之外,穆罕默德王儲爲提升沙特基建,大手筆投資建設未來城,并花費巨資從歐洲五大聯賽挖掘明星球員,來提升沙特隊的知名度。
上述種種,都可視爲穆罕默德作爲王儲期間立下的"汗馬功勞"。
但從國際政治上看,未來想成爲國王的他,更需要一個屬于沙特的政治舞台來展現自己。
8
主動站上世界舞台
對于沙特來說,所謂國際政治,其實就是如何處理與美國、俄羅斯、伊朗還有以色列的關系。
自從成爲王儲之後,穆罕默德代表沙特朝着改善與伊朗關系方面進行嘗試,穿針引線的便是中國。
今年3月,沙特和伊朗終于在中國的斡旋下宣布和解,彼此恢複了外交關系。
身爲"狗大戶"的沙特和中國的關系其實沒得說,彼此在科技、貿易等多個領域均有着深度合作,而且從不受外界影響。
中國在中東國家的諸多投資,隻有沙特,項目資金和安全算是最有保障的國家。
沙特也很清楚,中國始終是沙特堅定的合作國家,任何領域的合作,也隻有中國最靠譜。
但沙特作爲阿拉伯國家的"盟主",還有一個心結,就是和以色列的關系。
這麽多年,因爲宗教和巴勒斯坦等問題,沙特一直對以色列沒啥好臉色,哪怕美國多次從中調解,也絲毫無法緩解兩國的關系。
說到底,美國人的話,沙特也不是都聽,反正關系也不那麽"鐵"了。
前幾年,沙特和美國因爲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大使館内被害事件,彼此鬧得很不愉快,耿耿于懷,而王儲穆罕默德嫌疑最大。
去年10月份,沙特、俄羅斯主導的OPEC+達成了一項石油減産協議。
當時正值美國中期選舉,高昂的能源價格加劇了通貨膨脹,總統拜登爲了沙特能夠通過石油增産的形式降低能源價格,助自己一臂之力,還特意飛去了沙特。
可沙特前腳送走拜登,後腳就與俄羅斯簽了減産協議,把拜登這邊的民主黨氣壞了,嚷着要報複沙特。
誰想到,報複還沒來得及展開,中國居然介入到沙特和伊朗的"世仇"中,居然還斡旋成功,這可急壞了美國政府。
美國的做法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從今年5月開始,美國就在私下推動沙特和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
沒錯,這和我們斡旋沙特和伊朗是異曲同工之妙。
對于沙特來說,與伊朗隻是"兄弟阋牆",勉強算"内部矛盾",但與以色列不一樣了,這是阿拉伯國家不共戴天的仇敵,自己作爲"盟主",肯定不能無動于衷。
時至今日,沙特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死活都不肯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地位。
所以美國撮合了幾次,都未能如願。
但是到了5月中旬,穆罕默德王儲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會面後,彼此終于有了重要突破。
沙特同意考慮"承認以色列,以及承認目前以色列所占有領土的歸屬"。
沙特還表示,将"不允許中國華爲技術在沙特擴散和使用,同時不能使用人民币來結算石油"。
作爲對等條件,"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作出讓步,凍結以色列定居點,并且以色列還承諾永遠不會占領約旦河西岸"。
同時,美國同意"向沙特出售新的F-35戰鬥機和民用核設施援助支持"。
毫無疑問,這是沙特對之前與中國簽署友好協議的背叛,但也可以說是沙特方面更爲狡猾的外交策略:借助與中國的親密,引起美國的不安和妥協。
沒辦法,國際政治其實還是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今年8月5日-6日,沙特又積極活躍在俄烏調停的舞台,召開了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
除了美歐等西方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國家代表也受邀參會,算得上給足召集人穆罕默德王儲面子。
有意思的是,這麽重要的會議,邀請了烏克蘭代表,甚至還允許他利用這場會議推銷了烏克蘭版本的"和平協議",卻偏偏沒有邀請俄羅斯參加。
而勢單力薄的俄羅斯除了罵幾句,也實在顧不上再糾纏下去。
這一切,或許隻有幕後的穆罕默德王儲最開心。
因爲這些都是他登上王位的政治資本,讓人無法小瞧他,更讓那些潛在的觊觎者知難而退。
然而,這個世界的怒海風浪尚未停歇,擺在沙特面前的全球局勢依然波雲詭谲,能否順利實現"2030年願景",真正在世界舞台占據一席之地,沙特依然需要時間來檢驗。
内容轉載 | 求職洽談 | 商務合作
請添加微信1851446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