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酷學院與釘釘聯合主辦的「酷絢組織力| 2023開年第一講」。
演講嘉賓:左謙,首席組織官聯合創始人、原龍湖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311 篇深度好文:8640字 | 20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如何避免組織變革走彎路?
業務沒成功,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組織的問題?
過去三年,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環境給很多企業上了一課。
疫情前,大賽道+巧模式+牛團隊就能帶來公司的高估值,帶來創始人和高管的人生巅峰。
然而,這個"成功公式"未必成立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比以前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靠營銷驅動、資本紅利的規模化增長已經很難實現了。必須用"組織成長"驅動"業務增長";要想"穿越周期",需要"組織能力"。
企業如何建立有競争力的組織,如何塑造有競争力的組織能力?在組織建設方面取得成效的企業做對了什麽?有哪些可借鑒的"工作套路"?
一、組織工作中的"套路"與"彎路"
1.工作套路宜常用
文化批評家的眼中,"套路"在具體語境下略含有貶義。但其實"套路"這個詞本身是偏中性的。
社會學家眼中,"套路"是傳統沿襲中産生的思維方法、技巧手段。心理學家認爲,"套路"是一種以經驗爲基礎,低風險的實用主義。
事實上,在組織工作這件事上,如果用好了套路,可以幫我們走好彎路。
2.組織發展往往是彎路
① 企業的發展需要重塑組織能力
我們先從一個To B型SaaS企業的發展曆程來感受一下"組織彎路"。
在發展初期,企業的核心挑戰是産品和市場匹配(Product / Market Fit,簡寫爲PMF)。
解決了這個問題,緊接着要"跑馬圈地"快速實現用戶增長,以此作爲融資的重要條件。在這個階段,客戶選擇往往是中小企業爲主。
但這些中小型客戶往往續約率不高,企業也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這就迫使企業要戰略轉向,開始服務中大型客戶。在高度重視銷售業績的同時,還要将經營重心指向客戶成功。
但在服務中大型客戶的過程中,免不了要産生一些定制化的産品和服務,這就導緻勞動生産率急劇下降,變成了不賺錢的生意。因此,企業不得不開始聚焦某些行業,積累行業智慧。同時開始整合公司的前中後台,搞精益經營。
乍一聽,這是一個To B型SaaS企業的業務發展史,但一細品,其實也是一個組織進化史。企業發展每上一個大台階,都需要重塑與之匹配的組織能力:
第一階段是由産品經理承載的PMF能力;
第二階段是由營銷團隊承載的規模擴展能力;
第三階段是由全價值鏈支撐的客戶成功的組織能力;
第四階段是由中後台-前端一體化支撐的精益運營能力。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一個企業并不會直接朝着最終的狀态去發展,而是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的向前。每個階段需要的組織能力,和上個階段可能很不同。組織發展往往都不是"直路",而是"彎路"。
② 組織設計也是一條彎路
有的企業,會請組織設計的專業人士來做"完美"設計,設計好之後"按圖施工",一錘定音。看似很科學嚴密,但是往往難以落地。
有的企業,高管團隊和HR一起讨論,草拟架構,然後對關鍵人員的權力進行再分配,劃地盤;接着在組織内公告架構調整,讓組織、人員按照新的組織設計方向混沌生長。這種方式内耗嚴重,容易人怨沸騰。
在實際中,有效的能夠落地的組織設計,往往是7分專業設計+3分應機調試。組織設計也是一條彎路。
二、組織創作與創作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你定義問題的水平,決定了你解決問題的水平。"
建立有競争力的組織,塑造有競争力的組織能力,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姿勢:組織創業與創作。
1.組織工作是一種創業
很多企業業務從0到1的發展階段,對"組織"的要求不高。業務從1到10的發展階段,"組織"才開始變成剛需。
沒有創業精神,創始人和高管團隊很難實現業務從0到1的起步突破。業務走完0到1,創始人和高管團隊也算是小有所成,能否繼續保持創業精神可能會是個挑戰。
能否以業務創業的精神來對待組織工作,更加是個挑戰。
創始人和高管團隊往往對組織工作的價值、組織工作的性質、組織工作的難度都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從而會影響他們投入的堅定性、持續性及強度。
事實上,建立一個組織、塑造組織能力的難度和挑戰,不亞于業務創業,也需要很強的創業精神。
2.組織工作是一種創作
與"創作"一詞相對的是簡單複制,簡單複制就容易出現"一學就會,一用就錯"。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搜到各種所謂的最佳實踐。但你是否隻看到了案例中的流程、機制、模闆,而沒有感知到這些最佳實踐背後的價值觀,以及對企業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和理念要求。
比如,一個"完美"的矩陣架構,往往都是别人家的"最佳實踐"。它既能通過縱向的職能專業沉澱,确保産品和服務的品質;又可以通過橫向的項目協調,對市場和客戶需求快速響應。
矩陣架構看似"一學就會",公司發個架構公告,把人員排布到位,好像就大功告成了。
但在現實中,這種矩陣架構經常"一用就錯"。矩陣架構中,最難受的是處于縱橫交叉節點的崗位,該崗位的人需要雙向彙報,他們很容易被職能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踢皮球",陷入"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處境。
要讓矩陣架構發揮理想的功能,對組織中的人員能力、決策機制、文化等有多方面的要求,比如:
需要雙向彙報的人,比直線架構中的人要有更強的溝通協調能力;
遇到職能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決策意見不一緻時,要有升級決策機制,不能讓決策"梗阻";
公司需要"誰對聽誰的"務實文化,否則就會變成職能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誰級别高聽誰"的;
……
這種"一學就會,一用就錯"的例子還有很多。
某公司推行人才活力曲線"2-7-1"(績效評估結果按照20%-70%-10%強制分布),但是該組織可能不具備"讓不适合的人适時離開"的魄力,末位淘汰10%的比例形同虛設;該公司的招聘能力差,補崗到位需要幾個季度,末位淘汰10%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某人工智能研發團隊推行"價值觀考核",早會讓員工載歌載舞喊口号,實在是和團隊人才調性不符。
某餐飲公司學習谷歌和字節跳動,要求門店廚師大叔和服務大嬸每周OKR,大叔大嬸求饒不止。
我們反對"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但也不能走到另一極端,全靠憑空想象,從0到1的原創。
"創作"可以從間接經驗學習,要擅于從間接經驗學習,擅于"抄&操&超"。
"抄"來的不一定能用,你"抄"一個"器官"嵌入你原有的組織系統,需要在"操練"中整合,能用的才是最好的。比如,你可能會将"2-7-1"的活力曲線階段性的活學活用,變成"2-8-0",因爲能把前20%的優秀人才鑒别出來,也很有價值。
當然,最高境界的"抄"最後都可通過因地制宜的二次創作實現"超越"。比如,海爾的"人單合一"有"阿米巴"的影子;阿裏的"政委"是有趙剛(《亮劍》中的政委)味道的HRBP。
三、組織工作的套路
1.看得清、抓得準
① 戰略整合的套路
我們常見的邏輯是:先有使命願景,再有業務戰略,然後根據業務戰略決定組織上幹什麽,把組織工作實際定位爲業務戰略的一個附屬。
想一想,如果是這個線性邏輯,當業務戰略不清晰的時候,組織工作是不是都沒法做了?絕對不是。
實際上,當業務戰略不清晰的時候,組織策略反而是破局的關鍵——可以選擇一些中長期的戰略性組織能力進行持續的塑造,從而打開業務戰略的局面,從而找到真正的使命願景(很多公司的使命願景并沒有經過足夠長周期的考驗,可能還隻是說說而已)。
業務戰略、組織策略、使命願景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整合戰略"。戰略能夠整合的背後是價值觀要整合。很多公司的戰略難以整合,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創始人的價值觀本身不整合。
創始人内在價值觀相互打架的話,在公司戰略層面的體現就是"名義戰略"與"實際戰略"形成兩層皮(比如名義使命上說是要給客戶提供優質的産品,實際的戰略上就隻是在追求"大")。
整合戰略叠代的過程就像"擰螺絲":你要把一個平闆(木質或者鐵質)用四個螺絲固定到另外一個平面上的時候,你不能把其中一個螺絲一下子擰到底擰死了,然後再去擰别的螺絲。
如果這麽操作的話,其它三個螺絲孔就會對不上(因爲平闆已經翹起來了)。即使勉強對上了,在擰第二個螺絲的時候,第一個螺絲孔那裏很容易就發生碎裂。
在整合戰略的叠代過程中,可能是這樣的:
先在業務戰略上擰了一圈半,然後在使命願景上擰一圈,接着在組織策略上擰兩圈,然後在價值觀上擰兩圈,回來又在業務戰略上加擰一圈半,接着在價值觀上又加擰一圈,在組織策略上加擰一圈,最後在使命願景上又加擰了兩圈半。
于是,經過這個過程,這四個螺絲都擰了三圈左右,整個公司達成了"新的平衡"。
當然,最後一個動作(在使命願景上加擰了兩圈半),這個多擰的半圈又成爲了下一輪整合戰略叠代的起點。
② V模型:三層次&六步法
在選擇組織工作的發力點時,還要看清楚組織發展的階段。
V模型的三層次,可以從組織視角解釋一個公司的發展規律,描繪了一個企業從"人盯人"轉變爲"人盯人盯人",升級爲"人盯系統系統盯人",揭示了一個企業如何從機會主義的團夥,蛻變爲訓練有素的團隊,進化爲系統整合的組織。
第一層次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勇氣、行動、運氣,适用于行業初期及小公司(團夥)。
管理模式往往就是"交通靠走,溝通靠吼"的"人盯人模式"。創始人和3F(Family/Friend/Fool,親戚/朋友/傻瓜)追随者組成高管團隊,他們是靠運氣、敢行動的"機會主義的團夥"。這種方式也許早期可以(早期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卻不能走遠。
第二層次成功有三種可能,或在"目标&戰略"上比較做得比較好,或在"能力&文化"上做得比較好,或兩者都還可以并且比較匹配。
第二層次的成功适用于行業發展中期、中等規模的公司。這個階段的管理方式要從"人盯人"變成"人盯人盯人"。
因爲事情越來越多,一号位盯不過來,高管當中得有那麽幾個能獨當一面,是自帶戰術體系的操盤者,他們帶領訓練有素的團隊幫助公司奪取階段性的勝利。
第三層次成功适用于行業充分競争期、大規模公司。這個階段,企業必須是"系統整合的組織",以"系統"的方式承載獨特的組織"能力&文化",承載難以短期複制的戰略性競争力。
如果還延續之前的"人盯人盯人"的模式,中間盯的人越多,信息傳遞偏差會越來越大,越盯越亂,人工成本增加反而效果不佳,所以必須升級爲"人盯系統,系統盯人"。
此時,高管團隊中必須有系統構建者、變革者:構建力出一孔、穿透閉環的任務協同系統;構建良将如潮、人才輩出的人員管理系統;構建上下同欲、内外自洽的文化管理系統。
V模型不僅是認知模型,還是工作方法論。V模型六步法是進行組織策略規劃的思維框架/方法論。
這個共同思維框架以及讨論流程有助于我們在談組織議題的時候,既能從過去的問題出發,又可以考慮未來的戰略需求。
前三步(上圖所示的S1-3)聚焦于"戰略-組織協同複盤",是站在今天看過去,發現實際存在的問題;
後三步(上圖所示的S4-6)聚焦于"組織策略規劃",是從未來的需求出發,以終爲始,站在明天看今天。
這個共同思維框架以及讨論流程能讓我們在探讨組織議題的時候,找到結構性/系統性原因,而不是停留在"都是人的問題"這個淺顯的層次。
我們觀察到,很多公司的高管團隊:
談組織問題,基本就變成了談人的問題;
做組織診斷,基本就作成了人才盤點;
定組織舉措,基本套路都是人員調整和架構調整;
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的,想去找到人(能力&态度)方面的原因的确不難。但是,人的"能力&态度"的背後是"組織系統","組織系統"的背後是"目标&戰略","目标&戰略"的背後是"環境"及對"環境"的理解。
不滿意就找人的原因,這個過于簡單的思維将阻止企業取得持續成功。
所以,成績好的時候,别隻把功勞放在某些個人身上;成績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把責任都放在某些個人身上;還要看到"環境"、"目标&戰略"、"組織系統"等層面的原因。
這個思維框架以及讨論流程能讓我們談組織議題的時候,有步驟感,讓讨論有序進行,讓高管節奏同步。
反之,就會出現如下現象:
還在羅列和澄清"結果"的差距,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找"能力&文化"的原因;
還在分析"能力&文化"現狀,就不知不覺跳到了"開藥方、定舉措"的環節;
抛開外部"環境"就開始談業務"目标&戰略";
在V模型六步法中,最關鍵的是第五步。談組織問題還是相對容易(當然,能找到真問題也不容易),制定關鍵舉措、形成行動計劃相對更難、更重要。
如果每次組織議題的讨論都不能以行動導向的輸出來收尾,久而久之,就會消磨高管團隊在這類問題上的鬥志和決心。
第五步,高管團隊要生成一個重要的産出物——圍繞"中長期戰略性組織能力/中短期組織能力建設的重點",來制定出"整合性的關鍵組織舉措"。這些會通過一張"組織策略畫布"來結構性呈現。
2.做得好,落得實
"看得清&抓得準"還不夠,還得"做得好&落得實",這樣才能"知行合一"。
如何做得好、落得實,常見的"套路"有兩招,第一招是"項目化推進組織策略落地",第二招是"以系統的視角構建組織"。
① 項目化推進組織建設
一個公司的高層,往往會有戰略委員會、投資委員會等設置;重視人才的企業,還會有人才委員會的設置。
我們建議,還需要增加一個領導組織工作的委員會,可以叫"組織及變革委員會"或"組織進化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要将組織問題轉化爲"組織議題",項目化推進組織建設,解決中短期組織問題,塑造中長期組織能力,推動組織進化更新叠代。
這個委員會的關鍵任務包括不定期的組織評估、組織策略的生成和叠代、組織建設項目立項,組織項目方案審核,項目回顧複盤及後評估。通過這些任務,實現策略性立項而不是激情立項,外化項目範圍而不停留于想象,把握整體性而不是某個器官的局部優化。
這個委員會是組織建設項目的sponsor,項目組有PM(可以是委員會成員也可以不是),項目組成員一般都是由跨職能人員組成。
擔任組織類項目的PM往往是具有橫向推動力的高管,是能推動變革的系統構建者,同時對組織、文化及人才等相關專業有敬畏和價值判斷。
如果沒有項目化推進組織策略落地,把組織工作落到實處,就會淪爲:"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就是"間歇性的躊躇滿志,持續性的混吃等死"。
② 3+1組織系統
光有"項目化推進組織策略落地"這一招還不夠,這隻是個管理方式而已,沒有"專業"支撐的"管理",依然解決不了問題。以系統視角看組織就是個重要的專業視角。
組織,并不隻是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并不隻是組織架構和彙報關系,組織是由組織系統構成的。
首席組織官用"3+1組織系統"來解構組織:
任務協同類:包括了核心業務流程、戰略協同及績效管理系統、組織結構及決策系統、全面回報系統、信息及數據系統;
人才及知識類:包括人才選育用留系統和知識進步及技術創新系統;
文化管理類:文化管理系統;
組織進化及領導力類:包括組織進化更新系統和組織管理實施系統。
這些系統都有一些"套路"或者框架,以人才體系爲例。人才體系有三類九型。
第一類,賦能型:關鍵人才亞型、人才管理能力型和人才生态型;
第二類,紀律型:結果紀律型、程序紀律型和思想紀律型;
第三類,激勵型:創業激勵型、薪酬激勵型和影響力激勵型。
不同公司的人才體系味道不一樣,有的公司強調人才管理能力;有的公司強調結果紀律,按結果論功行賞;有的公司強調程序紀律,注重過程中的合規性。如果選錯了人,實際上會影響人才系統競争力。
人才體系不隻是有招聘、培訓、績效、薪酬,這些工作有兩個重要的前置條件:一是職業序列;二是人才标準。人才标準較容易理解,一般公司都會重視。但是職業序列的重要性經常會低估。
職業序列是從"崗位管理"向"能力管理"進化的關鍵。它兼顧了"事爲先"和"人爲重",既立足于"人崗匹配"又緻力于"人才輩出"。
中大規模的組織中,對職業序列進行"中觀"管理,比對具體崗位進行"微觀"管理,操作成本更低,且更具備可擴展性。職業序列是人才系統重要的基礎件,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沒被用好,其價值也普遍被低估。
3.變得快
組織類的工作,往往需要從想法,到決定,到行動,到結果,到能力/原則,到系統,到習慣,到集體無意識,再到新想法,這就是組織類工作最全面的閉環。
這種描述方法,要比PDCA(Plan-Do-Check-Act)更接近組組類工作的本質。
組織類的工作,如果隻做到結果的程度,那就有半途而廢、短期行爲之嫌。對組織管理類工作來說,狹義的"結果導向"絕對不是什麽優秀的價值觀。
甚至可以說,狹義的"結果導向"就是組織管理類工作的勁敵。組織管理類工作的成功标尺要包括"系統"和"習慣"。
正是因爲組織類的工作的這個特點,推進組織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變革管理。如果隻是以專業正确、邏輯正确牽引一切,就會陷入"我明明是對的,爲什麽你們不聽我的"這種抱怨,就會陷入"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消極。
事實上,推動組織變革:
需要用智慧去構建變革藍圖,激發大家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需要用智慧去傳遞緊迫感和危機感,增強大家對現狀的不滿;
需要用智慧去選擇切入點采取行動初見成效,提升大家對組織轉型的信心;
需要去妥善處理變革的阻力,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要把朋友變得多多的,把敵人變得少少的;
要通過不斷的溝通與交流,改變相關方認知;通過學習與培訓,提升相關方的技能;
最終讓更多利益相關方以"我願·我能·我們一起"的姿态,參與變革轉型中來,才能讓組織工作變得快!
4."組織工作"誰來幹
解決了"幹什麽"、"怎麽幹"的問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誰來幹"。
人力資源人員會天然的被認爲是組織工作的責任人,但人力資源人員能夠構建好人才選育用留系統,幫助公司實現人才輩出、良将如雲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絕大部分人力資源負責人是無法操盤所有的組織工作,而且人才選育用留系統也需要領導團隊的深度參與。不合理的期望就把人力資源負責人變成了一個高危崗位。
組織類工作應該由誰來領導,誰又能夠領導?誰是重要的參與方?
① 首席組織官是關鍵
什麽是首席組織官(Chief Organizing Officer,簡稱COO)?首席組織官COO首先是個功能和職責。
在大部分處于創始人時代的企業裏,在沒有其他合适的人之前,首席組織官COO都是由創始人兼任的。這就像在沒有合适的首席運營官COO前,首席運營官由創始人兼任一樣。
但随着公司的發展,這個功能一般要由創始人與另外1-2個人共同承擔,比如創始人兼CEO與CHO共同承擔,或者,或創始人兼CEO與另一個核心高管(如總裁)共同承擔。各種方式都可以,隻要能夠實現這個功能就行。
首席組織官COO的職責是什麽?簡單來說,COO的職責就是要把一大幫人高效地組織起來。首席組織官COO的具體職責就是要領導組織規劃,輸出組織策略,調動資源共同進行組織創業及創作。
所以,組織創業與創作不是人力資源的工作,而是一個全新的角色"首席組織官"的責任。因爲如果組織的動作有所成效,則往往需要有人對組織工作在最高層面上負責。
大部分企業的"首席組織官COO"都是功能失調的、責任者缺位的。這種失調和缺位是組織中衆多問題的源頭。
② 真高管團隊是助力
要想推動組織發展,塑造組織能力,除了實現首席組織官功能,還需要"真高管團隊"。
一般的高管團隊,在組織工作上等/靠/要/拖/怨,都隻想做組織的消費者,不想做組織的構建者。
而真高管團隊會緻力于建立一個人才輩出、創造價值的組織,而不隻是做點生意。
真高管不僅對業務增長負責,還要關注運營效能,同時還要對組織發展負責,包括了:
鑒别、吸引、發展、保留高能級/高潛力人才;
及時處理低績效或不适合的關鍵崗位員工;
身體力行公司所宣揚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通過總結方法/原則、建立流程/機制/系統等方式沉澱組織能力(而不僅是通過發展人);
沉澱經驗,貢獻知識;
引入管理工具、模型、共同語言,提升組織有效性;
有"組織能力"視角,善于設定發展組織能力方面的目标和任務,并以此作爲衡量自己績效的重要标準;
優秀的企業,創始人和一号位會以"真高管團隊"和"真高管"作爲對高管團隊和高管的要求,讓他們參與到組織工作中去,而不隻是用"以聲做責"的方式參與組織工作。
四、總結
企業如何建立有競争力的組織,如何塑造有競争力的組織能力?有什麽"套路"?
第一,要定義好"幹什麽",是"組織創業與創作",而不是"一學就會,一用就錯"的簡單複制。
第二,要"看得清&抓得準":理解組織策略和業務戰略的互動關系,理解組織發展的階段,找到适配的組織策略,制定整合的關鍵舉措。
第三,要"做得好&落得實",項目化推進組織策略落地,以組織系統的視角進行建設組織。
第四,要"變得快",激發大家對現狀的不滿,激發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通過"樣闆帶路",通過溝通&交流、培訓&賦能減少變革阻力。
第五:要明确"誰來幹",要有"首席組織官"的功能,需要"真高管團隊",而不隻是一味讓HR背鍋。
用好了這些"工作套路",可以幫我們走好"組織彎路"!
*文章爲講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