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 2025 年研考中,英語二卷的作文題 " 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古典小說 " 難倒了不少考生。" 滿腦子都是四大名著,就是不知道怎麽翻譯!""《西遊記》我直接寫成了‘ Two people ,a monkey and a pig ’!"《西遊記》《紅樓夢》《水浒傳》《三國演義》到底應該怎麽英譯才更合适?事實上," 四大名著 " 都有經典英譯本,記者邀請多位高校教授爲你還原," 四大名著 " 走向世界的 " 那些事兒 "。
《紅樓夢》:" 石頭的故事 " 漂洋過海
《紅樓夢》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晚清以來,無數中外人士積極地譯介這部偉大的作品,讓各國、各民族的讀者共享文化盛宴。據唐均《紅學 · 迻譯 · 文化西行》一書介紹,目前《紅樓夢》至少有 34 種語言、152 個不同篇幅的譯本,其中有 36 種全譯本,分爲 18 種語言。
"《紅樓夢》最早傳入的是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近鄰國家,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作品,其影響力超越國界,通過不同語種的翻譯,在世界範圍内傳播,從一部民族經典升華爲人類文學藝術的瑰寶。" 南大文學院教授苗懷明介紹,《紅樓夢》在國外的流傳有上百年的曆史,并且有多個譯本。《紅樓夢》日文有 21 個譯本,朝鮮文有 18 個譯本,英文有 11 個譯本,法文有 4 個譯本。在南大圖書館展出的《紅樓夢》版本展,就有多個《紅樓夢》的外文譯本展出。
《紅樓夢》英譯本 ( 霍克思譯)
英譯本中,漢學家霍克思的版本流傳較廣。霍克思将《紅樓夢》翻譯爲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石頭的故事 ) ,對于書中一些經典名句的英譯,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如黛玉的容貌 "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霍克思譯爲 "Her mist-wreathed brows at first seemed to frown, yet were not frowning;Her passionate eyes at first seemed to smile, yet were not merry."
1978 年到 1980 年,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戴乃叠翻譯的《紅樓夢》三卷也陸續出版,他們将書名譯爲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紅色宅邸的夢 ) 。他們對于紅樓名句也留下了自己的翻譯版本,如 " 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 ",譯爲 "One is an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 The other fair flawless jade."
這些英譯本的存在,讓《紅樓夢》實現了中國古典文學的 " 漂洋過海 "。英國漢學家闵福德在 2010 年出版英譯版序言中寫道:" 這部小說超越了其他任何傳統中國文學作品,捕捉到了中國文化由古至今的精髓:何謂中國人,何謂中國生活,何謂中國感覺。"
《西遊記》:" 西行之旅 " 充滿趣味
《西遊記》的第一個英譯單行本是由晚清英國來華傳教士李提摩太完成。該譯本題爲 A Mission to Heaven: 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由上海廣學會于 1913 年刊印。該書在一個世紀之後的 2018 年已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再版。
《西遊記》英譯本(餘國藩譯)
目前被認爲最好的《西遊記》英譯本,來自美籍華人學者餘國藩。1977-1983 年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分四卷陸續出版了餘國藩完成的《西遊記》英譯單行本 , 書名爲 The Journey to the West。這是《西遊記》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而且通常被認爲是當前最好的《西遊記》英譯版本。
對于《西遊記》裏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餘國藩給出了自己的翻譯:
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
I am a priest from the Tang country in the East, and I am going to the Western Heaven to ask for holy scriptures.
大王叫我來巡山!
His Majesty sent me to patrol the mountains.
南京财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張曉甜介紹,2021 年,央視将電視劇版的《西遊記》配上了美式發音,被網友們調侃的 "Two people ,a monkey and a pig",也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悟空(Monkey)、八戒(Pigsy)和沙僧(Sandy),那一句句熟悉的 " 師父 "" 師兄 ",也變成了 "Master" 和 "Brother"。在一些大家倒背如流的片段裏,孫悟空和銀角大王會用英文 battle,妖精對唐僧的稱呼也是一口一個 "honey",八戒會叫猴哥 "brother",沙僧也會揶揄地稱豬八戒爲 "Mr. Pig"(姓豬的)。
《三國演義》:古詩文翻譯很講究
《三國演義》全書共 120 回 , 其英譯本分爲節譯本和全譯本。最早将《三國演義》章節片斷譯成英文的是英國人湯姆斯,其所譯《三國演義》第一回至第九回的标題爲 The Death of the Celebrated Minister Tung-cho, 即 " 丞相董卓之死 ", 在 1920-1921 年分三次連載于 Asiatic Journal ( 《亞洲雜志》 ) ,其刊載期次分别爲第 1 輯第 10 卷、第 11 卷和第 12 卷。
《三國演義》英譯本(鄧羅譯)
在《三國演義》英譯曆史上 , 英國人鄧羅是最爲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 1888-1892 年期間做了一系列譯介《三國演義》的工作 , 包括幾個章節的英譯 , 并且撰寫過一篇書評。1925 年,鄧羅的《三國演義》全譯本 San kuo,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兩卷由上海别發洋行 ( Kelly&.Walsh ) 在中國的上海和香港、新加坡三地同時出版,這是《三國演義》曆史上的第一部英文全譯本。
另一位在《三國演義》翻譯上取得一緻好評的是美國著名漢學家羅慕士,他推出過《三國演義》的三個版本:1976 年譯過《三國演義》的節譯本;1991 年翻譯的《三國演義》全譯本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共同在美國出版,1994 年由外文出版社首次在中國出版;1994 年還同時出版了《三國演義》節譯本,節譯本是在全譯本的基礎上推出的。
羅慕士是個标準的 " 講究人 ",《三國演義》開篇那首《臨江仙 · 滾滾長江東逝水》,羅慕士就仔仔細細 " 摳了字眼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他翻譯爲:
On and on the Great River rolls, racing east.
Of proud and gallant heroes its white-tops leave no trace,
As right and wrong, pride and fall turn all at once unreal.
Yet ever the green hills stay
To blaze in the west-waning day.
"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羅慕士譯爲:
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g united, must divide.
對《三國演義》的翻譯 , 也有華人學者的譯本 , 如楊憲益、戴乃叠夫婦的節譯。2014 年,由華東師範大學的虞蘇美教授翻譯、羅納德 · C. 艾弗森審訂的《三國演義》全譯本在美國出版 , 這是首部由華人翻譯出版的《三國演義》英漢對照本。2017 年 , 該書又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在國内出版。
《水浒傳》:從節譯、編譯到全譯
與《三國演義》《紅樓夢》和《西遊記》一樣,《水浒傳》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也經曆了從節譯、編譯到全譯的過程。
《水浒傳》英譯本有多種 , 最早的片段英譯是 1872 年由一個署名爲 H.S. 的譯者節譯的林沖的故事,有趣的是,故事中給魯智深留下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名字 "Chinese Giant"。
到目前爲止 ,《水浒傳》已有 5 個英文全譯本。第一個是鄧洛普根據愛林斯坦德譯本轉譯的 Robbers and Soldiers。第二個譯本是美國作家賽珍珠翻譯的 All Men Are Brothers, 書名出自《論語》"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三個譯本是傑克遜譯的七十回節譯本 Water Margin,1937 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第四個譯本是中國籍美國翻譯家沙博理翻譯的一百回版的 Outlaws of the Marsh,北京外文出版社 1980 年出版 , 此譯本于 1981 年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再版。沙博理的譯本更加忠實于原著 , 而且很貼切地反映了原文的神韻。
《水浒傳》英譯本(沙博理譯)
《水浒傳》的第五個譯本是登特一楊父子合譯的 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于 1994 年至 2002 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 分五卷 , 采用的原文版本是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120 回本《水浒》, 還參照了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水浒全傳》。英譯本的總标題爲 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 《水泊梁山》 ) , 是目前《水浒傳》英譯本中唯一的 120 回譯本 , 各分卷标題爲 The Broken Seals ( 《揭封走魔》 ) 、The Tiger Killers ( 《打虎英雄》 ) 、 The Gathering Company ( 《梁山聚義》 ) 、Iron Ox ( 《鐵牛》 ) 和 The Scattered Flock ( 《鳥獸散》 ) 。此版本 2011 年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聯合重新出版 , 爲漢英對照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