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節點财經,作者 | 三生
從 2013 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首款人形機器人 Atlas 亮相,到今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甩手絹走紅,從特斯拉 Optimus 在工廠裏笨拙地分揀電池、優必選 Walker S1 在比亞迪、吉利等汽車工廠裏忙前忙後,精準抓取汽車線束,人形機器人産業通過十多年的發展曆程,已經走到了商業化前夜的重要時點。
特别是在近期,人形機器人量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當然,這離不開馬斯克帶來的流量。
此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已經明确提出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量産目标:計劃于 2025 年生産 1 萬台,在 2026 年下半年開始向特斯拉以外的公司交付 Optimus 機器人。
他認爲,"Optimus 有潛力帶來超過 10 萬億美元收入的機會。" 美東時間 1 月 29 日,在特斯拉 2024 年第四季度的财報電話會上,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潛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将關于人形機器人推向輿論潮頭。
2025 年,這個曾被科幻電影預言爲 " 機器人元年 " 的年份,或許正在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成爲現實,機器人革命可能比想象中來得更快。而對于中國人形機器人産業鏈而言,這場盛宴背後既有彎道超車的機遇,也暗藏 " 卡脖子 " 的隐憂,技術突破、成本博弈與國産産業鏈突圍又将如何進行?
01 技術突破:從 " 瘸腿走路 " 到 " 類人進化 "
所謂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指的就是具備人類外形特征、能雙足行走的智能機器人,其核心價值在于模仿人類形态以實現與人工工具和環境的無縫交互。
早期機器人隻能在固定場景完成單一任務,而新一代人形機器人開始向 " 通用性 " 邁進,而本質上則是将語言交互、運動控制、環境感知三大系統整合的結果。
目前,人形機器人已被譽爲 " 人工智能的終極載體 ",其擁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适應性,例如複雜地形行走、精細化操作及情感化交互,其價值不僅在于替代重複性勞動,更在于重構生産力範式。
由于擁有上述優勢,人形機器人也成爲機器人領域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而據高盛預測,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将達到 380 億美元,140 萬台出貨量,覆蓋 10%-15% 的危險和汽車制造崗位。
所以,人形機器人也成爲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競争的新高地。從 2023 年至今,海外的特斯拉、亞馬遜、谷歌等大廠開始強勢進入市場,馬斯克的積極态度便可見一斑。
中國工信部更将人形機器人定位爲 " 颠覆性技術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而在這場全球頂尖高科技的競賽中,中國企業也不可能成爲旁觀者。
比如,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優必選擁有 2450 餘項專利,其中超過 450 項爲海外專利,發明專利占比近 60%,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數爲全球第一。其超 50% 的研發投入占比、率先商業化落地的 Walker 系列,成爲中國乃至全球賽道的領跑者。
能夠走到取得現在的成績,據《節點财經》觀察,人形機器人産業也克服了很多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其中的瓶頸之一,就是數據訓練 " 黑洞 "。用行業裏的人一句話," 訓練一個機器人比養孩子還難 "。
人形機器人需要海量場景數據訓練,但獲取成本極高。國家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曾經做過測算,訓練機器人分揀電池需要采集數萬次抓取動作,涉及光線、角度、材質等變量,單次數據采集成本超千元。
這也是爲什麽當前機器人更多停留在 " 語言交互 " 階段。這是因爲互聯網公開語料至少能支撐大模型對話,但物理世界的動作數據幾乎要從零開始。
而對于國産人形機器人行業來說,可能還要面臨着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國産供應鏈的硬件 " 瓶頸 "。一台人形機器人需要 40 個以上的精密關節,而伺服電機、減速器、力矩傳感器等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如何更好的實現國産化替代,降低産品成本,成爲整個行業必須要突破的核心瓶頸之一。
02 國産化的三重推力:政策、場景與開源生态
就在不久前,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位于浦東的張江模力社區正式啓用,首期能容納超過 100 台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這裏的機器人,有的在學走路,有的在打太極拳,很像是一家機器人技能學校。

正如《節點财經》在前面提到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 熟能生巧 ",輸入的數據和訓練的次數越多,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高。這樣的訓練場建成後,能夠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投入成本。
這隻是國内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的一個側面,整個中國産業鏈正在悄然構築護城河。據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确提出:2025 年突破 " 大腦、小腦、肢體 " 關鍵技術,2027 年形成國際競争力。政策驅動下,長三角、珠三角已湧現出超過 100 家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一場國産化突圍戰正在進行中。
在《節點财經》看來,人形機器人的國産化突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核心部件、場景革命與開源生态。在核心部件上,國産機器人産業采取了 " 農村包圍城市 " 的道路。
長期以來,國産人形機器人在伺服電機、減速器、力矩傳感器等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但是,近年來國内産品開始撕開缺口,在絲杠、編碼器、空心杯電機等細分領域,中國企業開始撕開缺口。比如江蘇雷利推出全系列關節電機方案,精度接近日本産品但價格低 30%;長盈精密與外企合作研發機器人精密零件,實現小批量交付。
隻要撕開缺口,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和人口規模,就可以爲國産機器人産業提供獨特的試驗場,進而帶來 " 場景革命 "。比如,優必選 Walker S 系列人形機器人已進入汽車工廠執行質檢任務,成功完成了車标及車燈毫米級精準質檢等工作。這些場景不僅驗證技術,更倒逼企業開發高性價比解決方案。
此外,國内人形機器人産業的開源生态玩法,也在逐步打破國外巨頭的壟斷。比如國家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的全球首款開源公版機 " 青龍 ",标志着中國正試圖繞開特斯拉的封閉體系。
如果人形機器人産業将迎來爆發,中國公司定然不會缺席最具競争力的闆塊。
03 未來,2025 年将成 " 臨界點 "?
目前,關于人形機器人産業最熱的讨論就是量産化的到來。
2 月 11 日,宇樹科技在其京東官方旗艦店上架了兩款人形機器人産品,型号分别爲 Unitree H1 和 G1。第二天,9.9 萬元起售的 G1 人形機器人首批銷售訂單就已售罄。
工廠中,優必選的機器人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比亞迪汽車工廠,優必選 Walker S1 人形機器人第一階段實訓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效率提升了一倍,穩定性提升了 30%,相關優化工作還在持續進行中,預計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具備規模化交付條件。
此外,優必選還與與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 - 大衆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車企,以及富士康、順豐等知名企業展開人形機器人實訓合作。
在這裏,《節點财經》可以有一個大膽地預測,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執行器與機械和電池存儲等行業的持續發展,人形機器人将在未來幾年深入到生活、生産的各種場景。而在其背後,這不僅僅是單個産業的競争,而是整個 AI 時代大生态的博弈。
當美國 Figure AI 憑借 6.75 億美元融資狂飙突進,當特斯拉用自動駕駛數據反哺機器人訓練,中國企業必須回答,如何在資本熱度退去前,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如何在開源生态與專利壁壘間找到平衡?
或許,答案就藏在長三角的工廠裏、深圳的實驗室中,以及無數工程師對 " 成本降低 1%" 的執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