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獲悉,繼締造今年最大天使輪融資記錄後,銀河通用今天宣布又完成 5 億元人民币戰略輪融資,投資方依舊豪華:
上汽集團恒旭投資、香港投資公司 HKIC、上海人工智能産業基金、北京機器人産業基金、深創投、金力永磁、建銀國際、智友科學家基金、容億投資、金景資本等,同時老股東 IDG、經緯、藍馳、北京人工智能産業基金等繼續大幅追加投資(排名不分先後)。
至此,銀河通用僅成立一年多時間已完成超 12 億元融資,締造具身大模型賽道最大融資額。
成立于 2023 年 5 月,銀河通用身後掌舵者是一位學術大牛——王鶴,他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還是斯坦福大學博士,現擔任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曆經一年,銀河通用推出第一代産品 Galbot G1,身後集結了一份長長的投資人名單。
放眼望去,具身智能無疑是當下最激動人心的賽道之一。尤其在一筆筆火爆融資背後,我們看到各大城市掀起一場新興産業競賽。
始于清華,從斯坦福到北大
90 後學霸創業
王鶴,無疑是銀河通用的靈魂人物。
出生于 1992 年,王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後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美國三院院士 Leonidas J.Guibas 教授。早在讀博期間,他便開始了關于具身智能的研究。
他的學術成就令人印象深刻:ICCV2023 馬爾獎 ( 計算機視覺最高獎 ) 候選、ICRA2023 最佳操縱論文提名獎、2022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2021 世界可泛化機器人技能挑戰賽冠軍、RSS2024 SemRob Workshop 最佳論文、2019 年歐洲圖形學會議最佳論文提名……回顧過去,創業的每一個腳步都有迹可循。
2021 年 9 月,王鶴回國加入北京大學任教,在計算機學院前沿計算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獨立創立并領導了北京大學具身感知與交互實驗室 ( EPIC Lab ) ,并于 2022 年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具身智能研究中心擔任主任。
直到 2023 年,王鶴判斷多模态感知大模型與具身操作相結合大有可爲,決定抓住這一時機,投身創業。同年 5 月,他聯手師從北航機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的姚騰洲,後者曾就職于 ABB 集團上海機器人研發中心,在北京共同創立銀河通用,專注于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機器人研發。
在王鶴的設想中," 具身機器人‘小腦’的身體控制、靈巧操作等物理交互技能,與‘大腦’的認知、理解、規劃等能力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未來通用機器人的藍圖。" 基于這一理念,銀河通用首款具身大模型機器人 Galbot G1在今年 6 月正式公開亮相。
據銀河通用透露,Galbot 目前在國際範圍内首次實現了成功率在 95% 以上抓取随機堆放、從未見過的透明、高光等物體,甚至已進一步掌握類似開櫃子、開抽屜、晾衣服等泛化操作技能;團隊堅定地投入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發,在空間智能、動作智能和硬件智能方面全棧布局 , 多點聯合探索,爲産業應用上限的可持續性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由此,銀河通用進入國際 AI 巨頭們的視野——波士頓動力創始人及現任 CEO、谷歌高層、英偉達機器人核心團隊、韓國現代集團等相繼造訪,紛紛将銀河通用列爲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合作夥伴。
任何産品都不能脫離開場景落地,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在王鶴看來,人形機器人一定要有 " 勝任力 ",能在場景裏幹活,就能走向落地。" 落地就是找到足夠通用的場景,能夠承載足夠多的機器人,同時用現有的方法通過可控的資源去實現。"
Galbot 在服貿會美團買藥展台上展示無人值守工作
針對商業領域無人值守應用場景,銀河通用在今年 9 月已與美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将聯手打造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慧藥房解決方案,即 Galbot 可以完成取貨、送貨、補貨等工作,并自主規劃取送路徑,實現 24 小時無人值守。
而在工廠、車廠的應用中,Galbot 可泛化執行天窗轉運、拆跺、料箱轉運等工作,既可随機應變解決突發異常情況,亦能處理堆疊、任意位置擺放的料箱,且完全基于視覺引導,現場不需要任何二維碼定位,目前已與奔馳、極氪等頭部車企展開合作。據悉,銀河通用也在探索康養醫療、科研教育、家庭等場景應用。
Galbot 正在車廠進行天窗轉運工作
Galbot 正在工廠完成拆跺、料箱轉運工作
正如王鶴此前所言," 除了服務千行百業外,我們的最終願景是将人形機器人應用于家庭環境中,服務千家萬戶。"
締造今年最大天使輪
一年融資 12 億
銀河通用身後,浮現出一份長長的投資人名單。
時間回到 2023 年 5 月,彼時銀河通用剛剛成立,便完成了種子輪融資,此後不斷有頭部頂級機構進入。據知情人透露,銀河通用接受投資的門檻較高、融資節奏又快,一大批機構都沒能擠進來。
今年 6 月,銀河通用宣布最終完成共計 7 億元人民币天使輪融資。而如今,公司又已完成 5 億元人民币戰略輪融資。細細盤點下來,身後幾乎集結了市場上各類型投資機構——
知名風險投資基金:經緯創投、藍馳創投、源碼資本、IDG 資本、啓明創投、光源資本等;
戰略及産業投資方:美團戰投、北汽産投、上汽恒旭投資、訊飛基金、商湯國香基金、首鋼基金、招銀國際、建銀國際、容億投資、金景資本、金力永磁等;
科研機構基金:北京大學、北大燕緣基金、清華 SeeFund 基金、智源研究院基金、鵬城願景基金、智友科學家基金;
國資投資平台: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香港投資公司(HKIC)、北京多個投資平台(人工智能産業基金、機器人産業基金、順禧基金、京國瑞、海澱中關村基金)、上海人工智能産業基金、深創投等。
投資人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同時,銀河通用的股東陣容一舉聚齊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政府背景基金,尤爲引人注目。
作爲此次戰略輪投資方之一,深創投投資團隊認爲,銀河通用作爲一家專注于通用具身多模态大模型機器人研發的前沿技術型企業,其創始團隊在具身大模型研發、硬件産品量産和商業化落地等方面展現出優秀的綜合能力。同時,銀河通用的業務方向與深創投長期關注并投資的高端制造類企業,以及與深圳本地優勢産業具有天然的協同效應。
今年 7 月,港投公司與銀河通用正式簽約,後者成爲香港引入的第一家具身智能領域企業。此次簽約後,雙方将合作建構香港人工智能驅動機器人的科創生态。彼時出席簽約現場的香港特區政府财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 香港有多方面的優勢,結合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商業化和智能制造能力,加上科研人才的彙聚,在發展具身智能方面有龐大的潛力。"
而談及這筆投資,港投公司 CEO 陳家齊女士表示,港投公司希望發揮 " 耐心資本 " 的特質,圍繞具身智能的範疇,加速前沿科技研發和合作、更多落地應用的探索和更全面的人才培訓,以及香港創科生态圈的構建。" 透過今次的合作,港投公司進一步完善了在人工智能賽道上的多維度布局,覆蓋面也從産業場景走進了日常生活。"
投資界從知情人士獲悉,銀河通用的下一輪融資也已在路上,且規模将超出此次戰略輪融資。同時有望在下一輪融資完成後,正式跻身獨角獸行列。
全球産業之戰
這一條科幻賽道崛起
具身智能,締造了今年全球創投圈一幕幕火爆景象。
細數起來除了國内的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之外,國際上這一賽道今年頻現數億元美元的大額融資 —— 前不久,Physical Intelligence 剛剛宣布完成了一輪高達 4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了 24 億美元,由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 貝索斯領投,OpenAI 及風險投資公司 Thrive Capital 和 Lux Capital 參與投資。
同樣于最近宣布融資的還有 Skild AI 獲得 3 億美元 A 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 15 億美元,領投方包括 Coatue、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SoftBank Group 和 Bezos Expeditions。包括 OpenAI 投資的 1X、李飛飛的 World Labs 等在内的具身智能相關公司估值也都達到 20 億美金以上,據悉 Figure 在前輪 26 億美金之上即将完成新一輪 50 億美金估值的融資。
爲何具身智能如此火爆?
顧名思義,具身智能是指一種智能系統或機器,能夠通過感知和交互與環境進行實時互動通常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人形機器人則被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根據花旗銀行最新發布的預測,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 7 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将達到 6.48 億台。
馬斯克堪稱具身智能最激進的擁趸者,他聲稱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車的 10 倍。在 6 月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馬斯克承諾特斯拉将于 2025 年限量生産旗下人形機器人 " 擎天柱 ",預計生産超過 1000 台或數千台。他放話," 擎天柱 " 有朝一日會助推特斯拉市值擡升至 25 萬億美元,并且到 2040 年機器人會超過 100 億台。
我們把目光拉回至國内。去年 10 月,工信部出台《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确指出到 2025 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突破一批 " 大腦、小腦、肢體 " 關鍵技術,确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說到底,具身智能背後是一場新興産業之争。
上海成爲國内發力具身智能領域的先行者。去年印發的《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産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 — 2025 年)》就提出,将重點攻關具身智能等先進技術。此外今年 2 月發布的《徐彙區關于加快推進具身智能産業發展的扶持意見(試行)》,是上海首個區級層面的具身智能産業支持政策。
深圳也不甘落後。今年 7 月,《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提出加快推進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加速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創新和産業化進程,推動具身智能大模型與機器人本體深度結合。
緊接着在 8 月,北京海澱區發布《關于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2024 — 2026 年)》,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爲引領,重點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機器人整機,部署六大行動。
但現實也擺在了面前——目前全球範圍内,具身人形機器人都還處于研發階段。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爲,然後進行精确的全身運動控制和泛化的 manipulation," 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
實現科幻電影那一幕,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除了成熟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之外,還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的機器人具身大模型來驅動。而美國的同行們動辄獲得幾億美金起步的資金支持,國内更需要把大量資金聚攏。
放眼望去,AI 大時代的曆史車輪滾滾而來,盡管在這背後的科技突破之路,總是充滿艱辛、一波三折,也沒人能預知轉折會在何時到來。
但我們知道,它終将到來。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劉博,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11/543070.shtml
【本文爲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衆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