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慧明
通訊員|周晉安 甄曉洲
攝像|胡超揚
編輯|廖穎瑤
在廣州最爲擁堵的天河路上,有座 " 老廣東人 " 都知道的肝病大樓,門口熙熙攘攘的聚集着不少排隊挂号的病人,他們大多戴着口罩,盡量避免與他人眼神有過多接觸。
這兒就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 6 号樓,也是全國綜合醫院感染科中門診量排第一的感染科。作爲主任醫師的高志良,從業近 40 年一直與同事和病人并肩攜手,對抗着一種在我國常見危害卻極大的病毒:
感染這種病毒後,将不斷地攻擊人體内的肝細胞,使肝髒發生炎症、硬化甚至癌變。這時,感染者成了一個不設防的活體傳染源,通過血液、性接觸、母嬰等方式進行傳播,直到最後,肝功能徹底失常……它的名字,叫做乙型肝炎病毒。
7 月 28 日是世界肝炎日。據 2018 年《柳葉刀》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乙肝感染率高達 5.1%-10%,約有 8000 萬的病毒攜帶者,其中 2000 萬爲确診病人。約有 1000 萬丙肝感染者。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到 2030 年乙肝診斷率需提升至 90%,治療率提升至 80%,而我國目前的乙肝診斷率隻有 22%,治療率僅 15%。
1
入行
成爲一名醫生對高志良來說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的父親在衡陽傳染病醫院工作,從小我就在醫院的環境中長大,對醫生、病人、消毒水的味道一點都不陌生。" 隻是中間曾出現過一段小插曲,畢業後,高志良先被招進了當地的衛生局醫務科幹起了行政工作。
那時高志良年輕、大膽、有幹勁,3 個月後還是覺得醫生更适合自己,主動辭去行政崗位回到傳染病醫院當了一名傳染病醫生,很快地他就在這個新崗位上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髒病醫院副院長、感染性疾病科學科帶頭人高志良。/ 醫院供圖
當時的傳染病以急性傳染病爲主,大多發病急且兇險,像流腦、白喉、流行性出血、狂犬病、中毒性菌痢等,無法挽救的病人,很快就離世了,而判斷和治療準确的話,一條生命就被迅速地從鬼門關撈了回來。并且治療好一個傳染病人全家都能受益,特别有成就感。
" 非常鍛煉人,每天就好像‘打仗’一樣,你不能一絲分心。"看着前一天入院還奄奄一息,第二天便康複的病人離開醫院,給高志良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讓他決定去尋找更大的舞台。1987 年,高志良考取了中山醫科大學的研究生,成了 20 世紀 80 年代初率先建立與推廣 " 一步法單克隆試劑 ELISA 技術 " 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學教研室主任姚集魯教授的第一個碩士生。
" 這時才算真正接觸到國際一線傳染病學相關研究,在導師姚教授培養下學習了很多科研思維和技術,并且也學會了如何将科研成果臨床轉化的意識。" 談及姚集魯教授對他的影響時高志良說道,随後他又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從事博士後研究,在美期間感受最深的科學思維和科研體系的重要性,"UCSF 研究體系有一條是隻關注過程,不關注誰來做,設計的項目一旦執行一定要監控全程,嚴格按操作流程工作,無論什麽人參與都一樣,以保證結果的可靠性。" 高志良說," 這種模式與我國過去的模式‘隻看人,不重過程’剛好相反。"
九十年代的中國,在肝病治療領域擁有大量的病源,但因爲缺乏嚴格的頂層設計和系統的随訪制度,這些寶貴的資源無法充分地被正确使用,認識到這一點,高志良率先将自己所學和滿腔的熱情投入到了肝病研究的第一線。在随後擔任科主任期間,又将所學之理應用到科室管理當中,包括:研究周會(Lab meeting)、随訪平台、血清 / 組織庫、标化臨床設計及科研考評制度等,取得了顯著成效,發表了系列高水平文章及培養了一批中青年骨幹。
2
暴露
在感染科工作,意味着這裏的醫護人員更容易面臨病毒感染的風險。
" 對于這種風險,我們有個專業術語叫‘職業暴露’。"高志良說,他之前并不擔心,因爲入職時就受過嚴格的訓練,且有數據表明,感染科醫生病毒感染概率反而遠低于其它臨床科室醫生,但直到 SARS 一役,讓他和同事長了一次深刻教訓。
" 除夕那天收治病人之後,科室倒了 22 個醫務人員。剛開始确實沒有意識到這種高危險性,爲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高志良回憶,那時由于他恰巧在實驗室做研究未被感染,但看着身邊的同事紛紛倒下依然感到心驚," 有教訓,也有很大的損失,但也爲後來防禦系統的完善包括對新冠防治都起到了警醒作用。"
彼時的高志良正在實驗室中研究重型肝炎(重肝),随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急性大規模傳染病逐漸被消滅,重型慢性傳染病占據了傳染科裏大大小小的病床,其中又以重型肝炎病人爲主。
" 當時對于這類病人全國醫院治療方案幾乎一模一樣,就是護肝藥加上免疫增強療法。" 高志良說,單一的治療手段,讓重型肝炎的病人死亡率一度超過了 70%。
" 必須要想辦法!"經過長時間研究他發現,在重肝病人肝衰竭上升期的初期,體内承受的打擊主要是免疫損傷或缺血缺氧性損傷爲主;而在上升期的中後期階段,人體又處于免疫抑制狀态,則内毒素血症開始參與進來;這 " 三重打擊 " 是導緻重症肝炎死亡的主要因素。
◎ 病房裏的病人比較多,高志良叮囑醫護人員,對情況不穩定的病人一定要随時監測他們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醫院供圖
摸清了肝衰竭發生過程的變化,他提出了 " 肝衰竭時相學說 " 并根據此學說系統制定了相應的治療策略:對于重肝病人抗病毒治療應貫穿始終;免疫治療應該分階段,初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療,中後期使用免疫增強治療及抗感染治療,也可選擇恰當時機進行改善微循環治療、人工肝治療、肝移植治療及幹細胞治療等。
" 我們根據以上原理采取的早期激素治療,改善缺血、缺氧及人工肝、幹細胞移植、抗病毒治療,使重肝病人的病死率降到了 45%。"亮眼的成果給了高志良極大的信心。從 2004 年開始,日益完善的 " 三重打擊學說 " 和 " 時相學說 " 及其療法開始在上海瑞金醫院、北京地壇醫院等國内一流醫院在内的 100 多家醫院應用,不但爲重肝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來應對,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
話療
" 這幾天轉氨酶指數有點偏高 ",75 歲的 " 老乙肝 " 患者馮先生特意一大早從汕頭坐車趕到醫院,來找高志良咨詢。" 我就是想和高醫生聊一聊,确認自己一切正常,不會得肝癌。"由于乙肝病情的特殊性,病人往往與醫生會建立一段長時間的聯系,高志良爽快、平和,言語絲毫不帶歧視也讓他收獲了一大批忠實的病友。
" 很多情況下,我一邊當着傳染科的醫生,還一邊當着心理醫生。"高志良笑着說,病人與醫生坦誠交流,本身就是治療的一部分,很多乙肝患者其實已經很穩定,但就是不放心,一定要聽到你親口說 " 沒問題 " 才心安。
" 可能你都不會相信,幾十歲的大男人曾跪在我們面前痛哭流涕。"高志良感慨,對于 HBV 感染者來說,病毒摧毀的不僅是身體,常常還有他的整個社會圈子。被抛棄、背叛、誤解、孤立……這都讓病人無比壓抑,醫院門診便成了他們爲數不多的,可以放心吐露心聲的地方,有醫生、護士爲他們疏導心理問題。
◎ 爲了推動促使醫療資源下沉,高志良帶着團隊去青海進行義診。/ 醫院供圖
在高志良看來,盡管經過 20 年的大衆教育和醫學進步,社會對于乙肝感染群體的歧視現象有所好轉,但消除乙肝歧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悉,2019 年由益友互助社群發起、671 位乙肝感染者參與的調研結果顯示,58.7% 的乙肝感染者希望獲得減少就業歧視的相關支持,有近半數乙肝感染者表示無法做到自我認同,想要獲得自我接納的幫助或心理輔導。
"乙肝歧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大衆對乙肝的誤解,對病毒傳播途徑的認知偏差,它與新冠不同,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是不會傳染乙肝病毒的。" 高志良說。
4
治愈
2016 年 5 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發布《2016-2021 年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提出 "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 " 的目标,要實現乙肝診斷率達到 90%,治療率達到 80%。
但目前來看,國内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率和治療率都不高,分别爲 22% 和 17%。" 中國超八成的肝癌患者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如果他 / 她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随着抗病毒治療的開展,有可能終身都不會出現肝癌。"
看着日益嚴峻的乙肝防治形勢,2018 年 4 月 19 日,由高志良發起,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牽頭的 " 中國慢乙肝臨床治愈(珠峰)工程項目 "(以下簡稱 " 珠峰項目 ")正式啓動," 雖然,目前全球尚沒有一種能夠徹底治愈乙肝的藥,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要坐以待斃。我們可以把現存乙肝病人的病毒基本控制、并在合适情況下進一步追求臨床治愈。" 高志良說。
◎ 采用藥物控制乙肝病毒,患者的情況逐漸好轉。高志良仔細詢問了她的治療情況和飲食等,叮囑她好好休養,繼續配合治療。/ 醫院供圖
5 年過去,原本項目計劃是用三年時間(2018-2021 年 ) 入組 3 萬名慢乙肝患者,争取實現 8848 例臨床治愈。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幹擾,截至目前,有效入組病例數超過 3 萬例,臨床治愈病例數已超過 5000 例。" 我們争取到明年 6 月份完成 8848 例的目标,讓更多患者實現臨床治愈。"
乙肝患者有望治愈的消息,無疑給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群體打了一針強心劑。但 " 珠峰項目 " 開展的意義還遠不止于此。高志良欣喜地表示,作爲我國首個最大規模的慢乙肝公益項目,在它的帶動下," 中國降低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研究 ( 綠洲 ) 工程項目 ";" 萌芽 " 項目;" 領航項目 ";" 未明 " 項目;" 容愈 " 項目;" 星光 " 項目等公益項目陸續開啓,中國病毒性肝炎防治進入了新階段。
邁入感染科這道門,迄今近 40 年。盡管歲月增添了他頭上的白發,但刻在他骨子裏對待疾病的探索精神也在歲月的年輪中漸次厚重。高志良還有很多想法等待實現,肝病檢測手段的推廣;疫苗接種全人群的普及;新血液标志物對肝癌早期篩查……一個個都是不小的挑戰,都離不開科研的攻關。他指着辦公室桌上兩摞厚厚的文件說:" 我們現在正在申請國家新發、突發傳染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未來,希望能以國家需求、患者困擾爲己任,探索無盡,初心不改。"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