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以來,美國因爲禽流感導緻了大規模的雞蛋荒。由于雞蛋短缺,不少超市采取限額購買規定,甚至頻繁斷貨。與此同時,蛋價應聲一路飙高。習慣了每天都能吃到便宜雞蛋的美國人怨聲載道。

2025 年 2 月 10 日,美國紐約 Trader Joe ’ s 超市的雞蛋冰箱索性閉門謝客。攝:曉雲生
此情此景似曾相識,畢竟,上一次蛋荒爆發也不過兩三年前的事情。但對我來說,這些不過是媒體和網絡上的新聞,因爲我自己并沒有受到影響。2022 年那次雞蛋危機,我自己後院裏養着的 10 隻母雞正值産蛋高峰,每天都能撿到 6~9 個蛋,自然平安度過。這一次雞蛋危機,我自己後院已經沒有還在産蛋的雞了,但是因爲我和方圓幾十裏以内的面向消費者直售的有機小農都很熟,所以家人每周要消耗的 4~5 打雞蛋也一直都有穩定的供應。
直到兩天前,我還看到給我供應雞蛋的 Valori(我稱呼她爲我的 egg lady,雞蛋女士)還在我們本地的社群裏打廣告,說她有很多雞蛋。她的這些有機散養蛋的售價爲 6 美金一打,低于超市的同類雞蛋。

我的 " 雞蛋女士 " 在社交媒體上吆喝賣雞蛋。
我居住的地方是得克薩斯州牧業小鎮。我看了一下周圍各個超市,附近一個 12 萬人口的較大城市的幾個超市,不管最普通的雞蛋,還是有機或者散養蛋,都還是比較充足的,隻是價格略有上漲,大概平均每打上漲了 0.5 美元左右。
這次雞蛋短缺,似乎主要集中在加州和東部的大城市。但是同樣是加州,也因人而異。我一個住在加州中部的好友 Maya 就說,她的鄰居有養後院雞,她一直向鄰居買蛋,每打價格比超市便宜 6 美金。她鄰居的雞散養在戶外,不受集中飼養導緻的禽流感困擾,所以她并不擔心會沒有蛋吃。而她周圍的所有超市,都已經挂出 " 雞蛋每人限購兩盒 " 的牌子了。

2 月 17 日,美國加州伯克利 Trader Joe ’ s 超市雖然采取了每人限購一盒的措施,但是雞蛋基本在開門兩小時左右售罄。攝:飛飛
而住在賓夕法尼亞州中部的朋友 Nichole 說,她剛去過超市,那裏面連最普通的常規非有機雞蛋都要 9 美金一打。"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 Nichole 像我一樣,也有她自己在本地的 " 雞蛋女士 "。兩位雞蛋女士雖然相隔甚遠,但标準一樣:在室外散養,吃有機飼料。價格更加美麗:每打 4 美金。無論産出還是價格,也都沒有受到禽流感影響。Nichole 說,她很感激她的雞蛋女士沒有趁着蛋荒坐地起價,仍然以原價賣蛋給她。
我調查了一下我的網絡社交圈的務農愛好者們的情況,似乎都很一緻:我們這些早就建立好了本地雞蛋供應鏈的人,受到蛋荒的影響很小。

我從農場買的雞蛋。
至于美國蛋荒的根本原因,我有明确的答案:這是集中養殖和集中供應必然會一再發生的事件。美國最近的幾次蛋荒,都集中爆發于密集工廠式養殖場。現代人總是習慣于歌頌工業養殖,認定提供廉價肉蛋奶的工業化養殖是人類的福音。然而,工業養殖的安全和衛生事故頻繁爆發,早已暴露了現代食物鏈條多麽脆弱不堪,但大多數人似乎還是對工業化養殖有近乎信仰式的執迷。
作爲少數派之一,我抛棄超市,轉向自己養雞和向有機小農購買散養蛋,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是健康。很早我就看過不少研究結論顯示,散養的雞蛋的各種營養元素含量都遠遠高于工業化飼養的蛋。這裏僅舉一例。2014 年德國科學家發現,戶外散養雞蛋的維生素 D3 含量要比室内飼養的雞蛋高 3.76 倍。
我們普通消費者不可能沒事兒就去檢測雞蛋的營養元素或獸藥殘留,但我們的味覺也能起到和儀器類似的作用。這四五年來,我家裏的雞蛋要不然是後院的雞産的,要不然是在周圍的搞有機再生農業小農那裏買。有幾次不得已在超市買了雞蛋,雖然也标明是有機的,但是孩子會抱怨超市的雞蛋不好吃,不香。
爲什麽同樣都是有機的雞蛋,超市的雞蛋不香呢?如果去看兩者的 " 商業模式 ",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我在超市買蛋,我付給超市的錢,隻有一小部分會進入養雞人的口袋。在這種經濟和物流模式中,農民和養殖戶唯一的動力就是不斷壓縮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而當雞蛋行業協會不斷遊說立法改變标準的時候,超市裏的雞蛋上的标簽,也開始淪爲沒有意義的賣點。比如 " 非籠養 "(cage free)和 " 有機 ",聽起來很美好,其實大部分有這兩個标簽的超市蛋,都是在密不透風的工廠式環境裏生出來的,反正隻要滿足最低的法律和認證要求就可以。再經過消毒水浸泡清洗和長途運輸等環節,這樣的雞蛋,其營養價值和風味,和我自己的後院雞,無法相比。
之前提到的德國研究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科學家用來實驗檢測的雞蛋是嚴格按照室内、室外養殖管理的,但是他們在超市采購的散養雞蛋的維生素 D 的含量卻很低。

在消費者眼中似乎差不多的 " 非籠養 "" 散養 "" 有機 " 和 " 草場放養 ",其實在飼養模式上差異極大,最終也會體現在産品品質、雞蛋營養和價格上。圖源:@VitallyMelanie
但如果我的錢直接付給我周圍的小農,就可以砍掉所有的中間商。隻有在這種對高質量務農操作的直接獎勵模式裏,農民才有堅持高質量飼養的動力。
而我認爲,就算不考慮金錢回報,對于賣雞蛋的人來說,自己的顧客是不是本地的人,也會導緻完全不同的心态。不管去周圍哪個農場買蛋,我都能看到雞的生存環境,能看到農場主給雞喂的是什麽飼料。這是一種直接的監督。但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任何一個生産者,都更容易對和自己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的 " 鄰居 " 感到負有食品安全和質量的責任。當養殖戶的顧客都是千裏以外的陌生人的時候,生産食物的人對消費食物的人的責任感勢必降低到幾近于無。
事實上,我認爲這種距離,正是現代人食品安全和質量問題的最大原因。生産食物和消費食物的人是千裏之外的陌生人,中間隔着一整龐大複雜的食物運輸供應鏈條。這種模式下,生産食物的人就不會在乎食物裏的農藥殘餘會不會毒害消費者,而消費者也不會在乎農藥使用會不會污染生産食物的土地,危害農民健康。

我吃的雞蛋,都來自這樣真正室外散養的農場。
第二,就是因爲我秉持着 " 食物生産和分配必須去中心化 " 的理念,認爲不管從食物質量,還是從經濟的正義性角度出發,都應該多支持散戶小農,而不是支持跨國食物資本和這些資本的下遊鏈條環節。
我相信吃是一種政治行爲。對于普通美國人來說,不管每四年的華盛頓選舉新聞多麽喧鬧,不管哪個政黨上台,都不如關注自己的本地食物生态重要。在這次蛋荒中,大部分人都是坐以待斃,等着養殖行業恢複正常,卻很少有人願意像我和我的朋友們這樣,停止依賴連鎖超市作爲自己的唯一食物來源,付出一點行動,去支持自己身邊的小農。
最後分享一件發生在三年前的小事。這件事堅定了我的一個信念,那就是:隻有符合自然的養殖手段,才是預防禽類疾病的根本。
三年前,我和我的本地朋友 B 都一樣有十隻後院雞。我的雞是用移動圍欄散養在後院,隔幾個星期換一次地方。我買了雞籠給雞們提供夜間庇護,但這個雞籠是可以随着圍欄移動的。我的朋友 B 爲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搭建了一個不能移動的固定的雞籠,雞的活動範圍很有限。我們給雞喂的都是一樣的有機飼料和廚餘剩菜。
比起密集型養雞場來,B 的雞籠的生存空間已經很寬敞了,平均每隻雞有接近一平方米的活動空間,而且采光和通風都不錯。但是當夏天的熱浪來臨,她的雞一下子染病死了九隻,而我的完全在露天室外放養的雞,都平安地度過了德州高溫的夏天,一隻都沒有染病。
我的這些經曆讓我更加确信:隻有從上而下的政策、立法和行業管制,不僅不能帶來食品安全,更不能防止下一場蛋荒。隻有更多的人覺醒,用自己的資金和行動,搭建一個更不容易受到大型資本控制的食物生産、運輸和供應的本地化食物體系,才是應對蛋荒和未來越加頻發的各種食物短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