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眸娛
無論結果如何,南陽曾對迷笛音樂節寄予厚望。
在确認南陽爲中原迷笛音樂節的地點後,南陽率先喊出了 " 辦好迷笛音樂節,激活揚名南陽城 " 的口号,特設了符合演出環境的 " 綠野獨白 " 現場,做好了包含免費開通直達音樂節現場的接駁線在内,從交通到宣傳的全套服務,甚至專門打造了用以服務于音樂節的小程序。
結果也不負衆望,恰逢中秋國慶雙節檔期,根據官方公布數據,在音樂節舉辦的三天内,共有 15 萬人次樂迷在現場觀看了演出。
數萬位遠赴至此的樂迷,在事後被人遺憾的稱作南陽未能接住的 " 潑天富貴 "。但在更多的城市裏," 演唱會 + 文旅 " 的組合形式已成爲了 2023 年最火的城市消費新業态,被視作快速激活本地經濟消費密碼。
2023 年演出會有多火?
很難具體指出究竟是哪一件事,讓人感受到了 2023 年演唱會行業的不同尋常。
從春節開始,就不斷有知名歌手宣布 2023 年将舉辦大型演唱會,市場的回應也極爲熱烈:周傑倫在呼和浩特連辦 4 場演唱會,共計爲呼和浩特市拉來了 126.17 萬接待遊客人次與 28.80 億元旅遊收入;8 月 TFBOYS" 十年之約 " 演唱會,話題破圈引發全網熱議,更是将舉辦地西安注入了 " 是座古樸的大都市 " 的新梗。
在《2023 年上半年微博熱搜趨勢報告》中," 演唱會 " 成爲 2023 年上半年微博熱搜詞中包含最多的關鍵詞第二名。
媒體的助推擴大了演唱會潛在聽衆的範圍,包括但不限于周傑倫、任賢齊、劉若英,老狼、汪峰、李榮浩、毛不易在内的歌手紛紛集中開唱,票務市場呈現出 " 開票即售罄,一票也難求 " 的盛景。
" 人很多。開演唱會的明星很多,但想看演唱會的人更多。" 有資深樂迷這樣形容今年的演唱會市場。" 很多你認爲不被關注、剛剛開始辦的音樂節都需要掐着秒表來搶票,不然根本搶不到。"
演唱會的觀衆在搶票,演唱會的運營方在忙着圈地。在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等經濟發達且擁有龐大的本地客源市場和旅遊客源市場的城市,周末演唱會的場館資源被提前好幾個月就先行搶占。更有消息稱,有些區域的劇場今年的場次早在年中已經排滿,個别劇場演出檔期甚至排至 2025 年。
戶外的大型音樂節也呈現出急速發展的态勢,草莓音樂節上半年一口氣推出了十座城市的演出計劃,南京咪豆音樂節官宣演出陣容的當天門票即宣告售罄。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今年 1 月至 8 月,全國共舉辦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 900 餘場,觀衆人次突破 1000 萬。暑期檔内,全國性演出市場的觀演人次是同期的 8 倍,按照目前增長速度發展下去,2023 年演唱會、音樂節行業将大幅超越疫情前水平,成爲線下複蘇的第一春。
年輕人需要躁一把
在不少觀點看來,2023 年會成爲演唱會、音樂節市場爆發的窗口期,是由于前三年積壓的演出項目集中釋放所緻。
從今年 2 月 16 日開始,各地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恢複對涉港澳台營業性演出的受理和審批。到 3 月 20 日,涉外營業性演出項目審批恢複。大批釋放出來的文娛項目極大的安撫了年輕群體在經濟恢複時代的壓力,體驗經濟占據主導,熱鬧的演唱會與音樂節成爲了釋放年輕人心中郁結的一把火。
資深樂迷小陽用一句梗來總結這種報複性消費," 我攢了三年錢,還不能享受享受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 年至 2022 年中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并非像此前 2016 年至 2019 年一樣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而是陷入了倒退。但人均可以支配收入卻仍在持續上漲。
這就意味着 2023 年重獲自由的人們手上都握有一筆 " 閑錢 "。對于這樣一筆數額在幾千元的閑置資金來說,相比于咬咬牙繼續投入到買房買車等大件商品的攢錢計劃裏,年輕人更樂意及時地取悅自己。
口紅效應開始普遍生效,年輕群體消費觀倡導 " 及時行樂 ",在 TFBOY" 十年之約 " 所體現出的給青春完結的儀式感以及在迷笛音樂節上對于 " 再瘋狂一把 " 的信仰都傳遞出這種價值。
文娛産品成爲了最好的消費目标。在此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中,好萊塢在各行各業趨冷中崛起,以熱鬧的歌舞大片帶給觀衆歡樂與希望。而在雙足解禁的 2023 年,具有線下社交屬性的演唱會、音樂節輕易取代了已經不再新鮮,且并非隻能在線下觀看的電影的價值。
一同被改變的還有觀看演唱會的預算以及觀看方式。根據《2023-2024 年中國演唱會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一半以上中國居民觀看演唱會的預算集中在 1000-3000 元,有 28.3% 消費者的預算達到了 3001-5000 元。
此前經常參與音樂節的向向,計劃和朋友攢錢去趟音樂節," 其實不僅僅是爲了音樂節,音樂節的門票不到 200,但舉辦音樂節的地點在一座海濱城市,可以剛好在那玩幾天。"
同樣的驅動力出現在了絕大部分觀看演唱會以及音樂節的受衆身上,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在觀看演唱會的原因上,有将近一半的受衆選擇了 " 外行政策寬松,外出驅動力增強 ",且大多都選擇了與朋友、家人、戀人結伴出行的多人出行模式。
此前,五一期間太湖灣音樂節 4 天累計接待樂迷近 10 萬人次,其中 93% 來自外地。而根據新華網對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的采訪,迷笛音樂節現場 70% 以上的觀衆都來自區外。
" 跨城 "+" 多人 " 的觀演方式,造就了演唱會舉辦地短期内人口的大量流入,推動了當地短途旅遊市場持續升溫。不管當地有沒有旅遊資源,乘興而去的演唱會粉絲總會在當地玩兩天,用一句流行語來說," 演藝,成爲了地方文旅最好的醫美 "。
事實上,線下演唱會市場的爆火爲地方帶來的不僅僅是旅遊市場的升溫。在 2023 年驟增數倍的演唱會項目落地的背後,離不開當地政府的保駕護航。
一場樂迷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雙向奔赴
對于資深樂迷小陽而言,演唱會搶到票後立刻定好周邊酒店已是本能,因爲絕大多數情況下,酒店的價格都會在後續房源緊張的情況下漲起來。
但今年的情況又有些許不同,根據他的觀察,隻要在開設在城市演唱會場館附近的酒店,幾乎都實現了和場館演出計劃同步調價。
被激活不僅僅隻有住宿業,在業内人士看來,一個人來看演唱會,帶動的将會有衣食住行、旅遊、購物、娛樂等十幾個行業的消費。
位于長沙賀龍體育館周邊的海鮮燒烤排檔老闆表示," 一般來說,隻要賀龍一來明星,當天的店裏就餐的人數就會有明顯上漲。" 老闆甚至會根據每晚營業額來判斷當天到場明星咖位的大小。
有統計顯示,7 月周傑倫在海口連開的 4 場演唱會,帶動了海口全市 4 天實現旅遊收入 9.76 億元,這個數字是當地端午假期旅遊收入的 3 倍。
關于如何更好的把握住這一短途消費的外溢效應,不少城市成立了相關課題進行研究,依照樂迷群體的消費特性與需求,來制定相關策略,更廣泛的帶動相關上下遊産業的收益。
此前有從業者指出,演唱會有向二三線城市下沉的趨勢,不少二三線城市演唱會市場甚至開發在了一線大城市之前。并且還進一步點明,二三線城市的相關需求被長期忽視,此類活動之前一直較少,因此在今年一經開發,立刻展現出充足的潛力。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當地政府主動擁抱的結果。一來,二三線城市在本身産業不突出的情況下,更依賴于文旅産業的開發。演唱會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對二三線城市的拉動作用也更爲明顯。二來,一線城市發展擁有自己的固定節奏,輕易改弦更張反而得不償失。但在二三線城市中,他們發展的彈性空間更大,能快速響應演唱會與音樂節的需求,支持的力度也會更大。最後,由于音樂的包容性,二三線城市能夠利用演唱會和音樂節延伸文旅的消費鏈,打造出獨特的城市名片,并借此塑造全新的産業形态。如西昌首屆燒烤音樂節,将露營燒烤節與戶外音樂節進行融合。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潘燕對這一現象進行總結:被文化活動牽引,或将成爲旅遊業的 3.0 業态。
實際上,早在今年這波演唱會市場爆發之前,山東省在《山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2020 — 2025 年)》已明确将音樂節作爲繁榮發展夜間旅遊的主打文化産品;北京也首次将 " 着力打造‘演藝之都’ " 寫入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石家莊市更是高調地宣布要打造中國的 " 搖滾之城 "。
從發展視角來看,演唱會、音樂節市場在 2023 年的迅猛增長,可能确實是報複性消費所帶來的短期爆發。但與文旅融合進而打磨出城市下一個新業态,将會是各個地方文旅未來十年裏需要不斷長期探讨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