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 DT 财經 ,作者愛看電影的 DT 君
4 月 19 日晚上,一群中年人不約而同暫時放下了工作、哄完了孩子,在夜色中趕到電影院,他們攥着電影票,期待着一場 " 青春的赴約 "。
零點,《灌籃高手》大電影準時上映。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 4 月 20 日零點場的票房是 2132.2 萬,加上當天的 9380.1 萬元,首日票房已經過億。截至發稿日中午(4 月 23 日),《灌籃高手》累計票房已經達到 3.56 億元。
零點場之後,有關《灌籃高手》的回憶殺幾乎席卷社交平台,還有人發帖自嘲 " 中年大叔淩晨灑淚電影院 "。持續三天霸榜各大社交平台熱搜,截至發稿前,熱度依然強勁。
一部日本動畫,爲什麽對一群中年人有這麽大殺傷力?
獨屬于 80 後、90 後的童年頂流
《灌籃高手》的确沒那麽年輕。
DT 财經對比《灌籃高手》和其他幾部日本動漫電影的 " 想看 " 人群,發現《你的名字》《鈴芽之旅》《名偵探柯南》的主要受衆還是 25 歲以下的年輕人,但 " 想看 "《灌籃高手》的人中,30 歲 -39 歲的比例達到了 52.3%,明顯高于其他電影。
1990 年,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在《周刊少年 Jump》上連載《灌籃高手》,1993 年日本朝日電視台放映《灌籃高手》動畫版。
1995 年《灌籃高手》動畫進入中國,這部充滿籃球、青春、高中元素的熱血動畫迅速在學生群體中風靡, 2000 年之後還經常在電視和網絡上播放,而那時,每天準時蹲守在電視機前的,正是還年少的 80 後、90 後。
2013 年,《灌籃高手》動畫重制高清修複版,優酷、PPS 等視頻網站評分均在 9 分以上。到今天,《灌籃高手》的書、影、音都在豆瓣上有較高的評分。
《灌籃高手》其實 1996 年就結束漫畫連載,不過故事并沒有完全結束——主角團們沒有如期待那樣獲得籃球比賽的勝利。井上雄彥以一筆帶過的方式,交代了湘北 " 輸給愛和學院,被淘汰出局 " 的遺憾,最後隻留一句 " 我們全國大賽見 "。
27 年後,《灌籃高手》大電影上映,打出的最響亮口号也是這句 " 我們全國大賽見 ",于是當年那群守在電視機前的熱血少年少女,紛紛來追憶青春、彌補遺憾。
在豆瓣上,超過 12 萬人爲《灌籃高手》打出了 9.1 分的高分,豆瓣 TOP10 熱評幾乎全是回憶殺:
" 前後排的中年男人,和我一起爆哭!"
" 十幾歲模糊的臉,九十年代的夏風,什麽也不會帶走。"
"2022 年,在神奈川的電影院看灌籃高手。看電影途中流的眼淚大概有一半是,‘啊,我終于走到了這裏’的感覺。"
……
日本動畫怎麽成爲一代中國人的童年頂流
《灌籃高手》能夠成爲一代中國人的童年頂流,不僅是因爲劇情内容的優質,更是因爲踩在了日本動畫出海、進入中國的時代節點上。
《灌籃高手》在中國的風靡史,也是日本動畫流行中國的一個縮影。
80 年代:從阿童木開始
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戰争帶來敵對情緒的兩國開始進入蜜月期。1980 年 12 月 7 日晚上 7 點半,一個腳踩火箭的機器男孩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阿童木。
這是日本動漫界宗師手冢治蟲的作品《鐵臂阿童木》,也是中國從日本引進的第一部現代電視動畫。
在當時,人們能收看的電視節目很少,動畫片更是少之又少。
《鐵臂阿童木》一經播出就大受中國觀衆喜愛,當時央視隻引進了前 26 集,由于反響過于強烈,在前 26 集還沒播放完,就又緊急追加引進後 26 集。除了電視播放,報紙《電視周刊》也會對每一集的劇情進行追蹤介紹。
(1981 年 1 月 1 号《電視周刊》創刊号上對動畫《鐵臂阿童木》的介紹)
90 年代:在 " 黃金十年 " 誕生
《鐵臂阿童木》的成功,給日本動畫産業帶來了信心。90 年代之後,日本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動畫産業鏈和延續至今的動畫制作模式,動畫創作數量和質量達到巅峰。
這不僅是因爲動畫技術的進步,更是被需求推動。
90 年代不僅是日本動畫的巅峰時期,也被譽爲日本東京流行文化發展最好的 " 黃金十年 "。
那時的日本剛進入泡沫經濟破裂的時代。股價暴跌、銀行利率降至負數、失業人數驟增 ……" 努力就有回報 " 的信條失靈。在現實世界失意的日本人們,急需在娛樂文化中尋求慰藉。
《灌籃高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同時期的許多作品都充滿了熱血、正義、拼搏等元素,除了《灌籃高手》,還有《美少女戰士》《海賊王》《新世紀福音戰士》……
事實上,《灌籃高手》也的确改變了一部分人。在日本雅虎新聞 2013 年發布的一項調查中,《灌籃高手》排在 " 改變人生的漫畫 " 的第一位。日本籃球協會的公開資料則顯示,在《灌籃高手》連載結束的 1996 年,日本的籃球競技人數超過 100 萬人,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
普通小孩的友情、努力和熱血
日本的泡沫經濟破裂,宏大叙事結束,中國的崛起叙事卻正開始。
《鐵臂阿童木》之後,中國更積極地引進外國動畫,從央視獨播,到各個地方台都播出,再到各種卡片、貼紙、模型的火爆消費 …… 日本動畫在中國大受歡迎,甚至一度興起了盜版 DVD。公開網站(中國 " 掃黃 "、" 打非 " 中的打擊盜版工作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官方網站)顯示:"1999 年 10 月 9 日文化部發出緊急通知,部屬各地在全國範圍内同時開展打擊系列盜版 VCD 的特别行動,一個星期的打擊行動收繳盜版 VCD 316.4 萬多盤 "。
原因不外乎其他:不夠看。
在互聯網普及之前,電視和 DVD 是人們爲數不多的娛樂渠道,能夠真正貼近少年少女們的生活、引起他們共鳴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在當時,主流的教育觀念就是 " 爲中華崛起而讀書 ""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灌籃高手》的出現就撞在了這個槍口上。
《灌籃高手》原作是連載在集英社的《周刊少年 Jump》上的,Jump 的熱門漫畫在業界有不成文的三大原則:友情、努力和勝利。井上雄彥也曾在公開采訪中提過:"《灌籃高手》的價值觀就是一根筋地昂揚熱血。而主人公則是身材健碩,潛力無窮,有着無限的可能性。"
更難能可貴的是,整部動畫裏幾乎看不到任何說教、以及主角開挂的地方。幾個主角都是高中裏常見的 " 混混 " 少年,會和朋友一起逃課、打架,算得上是 " 普通小人物 " 的成長故事。
虎撲上一位網友回憶:當時,電視上播着《灌籃高手》動畫片,因收視率太高,有南方電視台特意配上字幕,高考後還将複播,請安心備考。那時的年輕人都是看了 " 灌籃 " 才懂了籃球。
看過了《灌籃高手》大電影的豆瓣網友,時至今日還記得《灌籃高手》裏的兩句話:一句是安西教練說的 " 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提前結束了 ",一句是井上雄彥在畫完《十日後》說的 " 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 "。
" 這兩句話陪我走過了很多年,一句在迷茫時用來加油打氣,一句在失敗的時候安慰自己。30 年過去了,故事裏的少年仍是少年,而我已經成爲了他們眼裏的歐巴桑。Time waits for no one……"
2000 年後:互聯網推波助瀾
千禧年後,日本動畫發展放緩,日本動畫從頂峰走下坡路。
2000 年 3 月,廣電總局頒布《關于加強動畫片引進和播放管理的通知》,要求每天播出進口動畫片在少兒節目中的占比不能超過 25%,而進口動畫片在動畫片播出總量中的占比不能超過 40%。标志着 " 封殺日本動畫 " 的開始。而在被認定充斥暴力的《北鬥神拳》後,電視上的日本動畫幾乎絕迹。
直到視頻網站們開始版權收購大戰,日本動畫的陣地才從電視轉向網絡視頻平台。
但網絡限令随之而來,2006 年,中國出台限制外國動畫播放的政策。盡管 2010 年,内地電影市場開放,柯南劇場版系列開始進入電影院,讓日本動畫公司看到了新路線——沒法在電視上播放,就到電影上。但都票房平平。日本動畫協會發布的《2022 日本動漫産業年度報告》顯示,日本動漫市場海外收入從這一年開始下跌,一直到 2016 年,《你的名字》大火,才重新掀起新一輪日本動畫大熱潮。
總結來說,日本動畫的中國史,基于 78 年的中日友好條約,起于 80 年代的引進,爆發于 90 年代的黃金十年,00 年開始進入電視封殺期,從電視轉向網絡視頻平台,10 年代,進攻電影院。
盡管如此,因爲互聯網的出現(或者說,因爲搬運),日本動畫在中國依舊火熱。
2002 年之後,互聯網在中國逐漸普及。在當時,人們觀看日漫的常見途徑是借助 "BT 下載 " 下載片源觀看日本動畫。這些動畫都是由 " 字幕組 " 加上中文字幕,壓縮上傳到論壇、動漫專題網等平台上,大部分都是免費。
字幕組大多自動發起的民間組織,沒有報酬,全靠對着日漫的一腔熱血 " 爲愛發電 ",于是日本電視台當天播放的動畫,第二天中國網站上就會有配好字幕的版本。
各種平台的興起,除了擴大傳播,也促進了 " 圈子 " 的形成,論壇、貼吧、彈幕網站,就聚集了大量日本動畫愛好者。
時至今日,百度貼吧 " 灌籃高手吧 " 還在活躍,在電影上映之後,這些 " 潛伏 " 在百度貼吧裏多年、當年蹲守在電視機前的人,還是會去電影院看首映,然後再回到這個圈子發表觀後感。
(灌籃高手百度貼吧)
寫在最後
日本動畫在中國的流通史,也是中日關系和内地影視監管史:
80、90 後之所以是日漫精神養大的一代,正是因爲他們身處這段大曆史中 " 需求大、供給少、監管松 " 的階段裏。九幾年,80、90 後剛好占據小學、初中、高中。日本動畫在電視上,能看的隻有那幾部反複播,于是,70 後童年的集體記憶是磁帶、小人書、和室外支屏幕播放的愛國戰争片,而 80、90 後的集體記憶,就是《灌籃高手》、《龍珠》、《聖鬥士星矢》們。至于 10 後們的童年,是中國速度震驚世界、BAT 統治互聯網時期,他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多是國産動畫,10 後們出生在移動互聯網的爆炸信息裏,集體記憶被大量熱梗占領。
也就是說,關于童年日本動畫的回憶,70 後缺、00 後被管制、10 後太多又散,唯獨 80、90 後能形成牢固的 " 共同回憶 "。
《灌籃高手》的 " 頂流 " 地位,既得益于動畫技術和制作模式的成熟,更是時代的産物——它誕生于日本動漫創作的巅峰時期,用熱血、普通人的英雄主義吸引住一批正學習 " 奮鬥理念 " 的中國小孩,又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被一遍遍傳播、讨論、留存,最後,成爲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一位網友這樣描述看這部電影時的心情: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進球,整個影院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屏氣凝神,全神貫注看着球進還是不進——盡管 20 多年前我們就已經知道結局。
在許多人心裏,《灌籃高手》難以被超越,就像自己的青春不可複制。爲電影買單,或許就可以短暫地回到自己的青春時光:那時候總願意全力以赴,那時候總是滿懷希望。
(題圖來源:《貓和老鼠》 )
1.《日本動漫在中國的傳播》
2. 社會傳播學視域下青少年媒體消費促體育行爲 的成因研究——以《灌籃高手》爲例
3. 日本動漫協會《2022 日本動漫産業年度報告》
4. 爲什麽說 90 年代是東京流行文化最好的時光?
5.https://mp.weixin.qq.com/s/GHWghkIbxBE_YdNmfwd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