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
近年來,中國車企出海可謂一路高歌猛進,從 2021 年到 2023 年,連續超越韓國、德國、日本,已躍升爲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然而出口實力并不能等同于出海實力。盡管出口總量一騎絕塵,但與知名國際車企相比,中國車企的海外營收規模及占比卻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别是在美國、西歐等全球主流市場,中國汽車品牌還難以站穩腳跟,其全球化之路也潛藏諸多隐憂。
中國汽車企業出海仍處于全球化進程的早期階段——即起步期和開拓期
但大勢終不可逆,埃森哲認爲,中國車企的出海之路機遇與挑戰并存,隻要穩紮穩打,做好内外兼修,就能牢牢抓住出海帶來的增長紅利。
密切關注:出海機會窗口正在縮窄
展望 2025 年,中國車企出海将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國内市場嚴重内卷,激烈的價格戰使很多車企面臨經營和财務壓力,嚴重影響企業對海外市場持續投入;另一方面,全球電動車增長低于預期,海外市場環境從需求端、政策端、供給端都充滿變數。因此,對于正拉起大旗乘風破浪的國内電動車企業而言,需時刻警惕正在緊縮的機遇窗口期,尤其要密切關注來自以下三方面的挑戰:
挑戰一:全球市場增速放緩
雖然電動車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持續上升,但在歐洲,低收入預期、高定價、補貼退坡、基礎設施限制和電動車低殘值等因素,正在使消費者對純電汽車的興趣轉向燃油車或混合動力車。一些傳統汽車制造商也開始重新評估其電動車戰略,短期内會進一步稀釋市場對純電動車的需求。
全球電動車增長低于預期
挑戰二:國際賽道競争激烈
雖然一些車企選擇放緩全面電動化的步伐,但大部分仍然長期看好純電汽車,使得這條賽道上的全球競争者越來越多。未來 2 至 3 年,寶馬、梅賽德斯 - 奔馳、大衆等多家車企都将基于新的純電平台推出更有競争力的車型;還有一些車企将與中國車企合作開發新車型。全球消費者将面臨更多選擇,而中國車企必将面臨更大的産品競争壓力。
挑戰三:貿易壁壘和行業保護加劇
全球性的貿易保護和技術壁壘愈演愈烈 , 将直接限制中國電動汽車的海外出口,如歐盟表決通過對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關稅;美國宣布對中國制造的電動車征收 100% 的關稅之後,拟禁止美境内智能網聯汽車使用來自中國的關鍵硬件和軟件。與此同時,對于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的合規要求也是中國車企在出海之路上面臨的一道更隐形的難關。
機遇:七個錦囊助中國車企翻越山海
基于調查研究,埃森哲總結出了七條錦囊妙計,希望能幫助中國車企在日趨複雜的海内外環境中,順利完成向全球化的階段性跨越。
01 積極降本增效
預計在明年,全球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将達到重要的 20% 門檻,标志着進入大衆市場。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于早期車主關注最新技術和性能,在電動汽車主流市場中,超過 80% 的車主在購買時會關注價格。目前,比亞迪和特斯拉憑借垂直供應鏈和規模效應有更多的成本優勢,其他車企也在紛紛通過供應鏈優化、技術合作、電池創新等方式進行降本增效。爲了在海外市場保持價格優勢,埃森哲建議企業還可利用生成式 AI、數字孿生等新興數字技術降低研發、生産、銷售和運營成本,并将這些能力複制到海外市場。
02 耐心擁抱過渡期
電動化是未來,但全面電動化還需很長一段時間。在電動、混動、燃油車共存的渡期内,中國車企應繼續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積極營銷展示其在成本、續航和充電技術方面的顯著優勢,耐心培育海外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其中,殘值問題是過渡期内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絕大部分消費者不購買電動車是因爲其低保值率,中國車企可考慮建立自己的二手車業務或汽車租賃公司來維持品牌的二手車價格。
03 打好 " 售後體系 " 這張牌
盡管中國車企正逐步從依賴低價策略的産品出海走向依托技術實力的品牌出海,但對質量持久性和售後服務的擔憂依然是阻礙海外消費者選擇中國汽車品牌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品牌在進入海外市場時準備不足,出現缺少備件、服務怠慢等問題,極大影響了中國車企的品牌形象。埃森哲建議,要進入新的市場,中國車企不僅需要有過硬的産品質量、清晰的品牌價格定位,還要有完備的售後體系,以确保在整個生命周期内都能提供長期穩定的服務。
04 切忌 " 一套拳腳走天下 "
如今,越來越多的車企從經銷商模式轉向直營模式,但要征服全球市場,絕不能依靠一套模式打天下,在國内大獲成功的運營模式在海外市場極有可能水土不服,因此企業應根據區域市場的特點,靈活選擇更合适的銷售和運營模式。比如一直采用直營模式的蔚來表示,其子品牌在海外市場不排除采用更開放的策略,尋求與當地成熟的合作夥伴合作。
05 加快構建海外全産業鏈
爲實現本土化生産,中國車企已開始在海外加快建設研發中心和整車制造基地,但這還遠遠不夠,未來還應協同供應鏈企業,建立類似于西方車企與博世、采埃孚等供應商的戰略合作關系,以加快整個産業鏈的本地化和區域化進程。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潛在的地緣政治和貿易保護壁壘等風險。好消息是,中國汽車供應鏈百強企業也在積極設立海外工廠或研發中心——截止 2023 年上半年,在歐洲、東南亞和北美擁有基地的中國供應鏈企業分别高達 89 家、69 家和 62 家,爲中國車企在海外進行全産業鏈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礎。
06 建立全球性的企業文化
随着出海步伐的加快,中國本土企業會越來越多地面臨組織層面上的挑戰,如管理模式遭遇水土不服、不同市場的業務運作方式存在巨大差異等,如長城汽車與海外銷售合作夥伴 Emil Frey 的數月交涉就一度令其銷售陷入停滞。埃森哲建議,中國車企需要擺脫本土經營的思維慣性,在出海之前就預先設計好靈活、敏捷、可拆分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以應對業務差異化和各地區政策法規不同等情況。
07 構建全球化的 ESG 戰略
ESG 戰略不僅意味着合規和社會責任,更是品牌塑造、産品差異化和企業價值創造的 " 利器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尤其如此。這些市場的消費者普遍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例如對電動汽車,除了其環保性能外,他們還會格外關注電池回收、車輛制造過程和報廢處理等環節。因此,中國車企要想真正征服這些成熟市場,就需要在全球範圍内規劃其可持續發展工作,并根據目标市場的法規要求調整 ESG 戰略。
中國汽車出海是國内市場競争激烈背景下企業尋找新增長的必然選擇,也是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帶給中國車企的曆史性機遇。但羅馬非一日建成,進軍國際市場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穩定的戰略定力,隻要堅持以長期主義爲導向,中國車企便能走出自己的全球化節奏,以先鋒之勢推動全球電動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