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
文 / 修理 & 托馬斯之顱
字節遊戲業務收縮後,很多人都把收購沐瞳的朝夕光年當成了大冤種。
此前一位接近騰訊的人士稱,兩周前字節曾圍繞出售沐瞳,與包括任宇昕在内的騰訊高層有過接觸,并提出了當年收購價一半的報價,但騰訊并沒有接受。按當時江湖傳言的,沐瞳超 40 億美元的估值來算,相當于字節血虧 20 億美元。
這段時間以來,沐瞳也受到了不少評論、吐槽甚至嘲笑。許多人認爲,「沐瞳做得不行」正是字節想要砍掉遊戲業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沒辦法,花幾十億美元收購的沐瞳可以說是朝夕光年最大的一筆遊戲資産。如今字節遊戲業務震蕩,首當其沖的自然也是沐瞳。在一些人眼中,沐瞳是一家靠 MLBB 吃老本,這幾年來毫無寸進的公司。還有傳言稱,沐瞳與字節簽了 4 年的對賭協議,但因業績不及預期,完成情況不太理想。
對此有沐瞳高層稱,他們當初和字節簽訂的協議并無對賭,隻有底價和激勵。而且在這幾年的合作過程中,雙方都認爲彼此的表現符合預期。另外,MLBB 市場覆蓋率及活躍用戶仍在持續增長,并在 2023 年創出新高。換言之,他們并不認爲自己有什麽緻命的問題。
而據雪豹财經社的報道,過去兩年間,沐瞳科技的年利潤維持在 2 億美元左右,盈利水平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如果以這個數據推算,傳言中字節報給騰訊的 20 億美金估值,相當于 10 倍 PE。
袁菁本人前晚也在内部發文回應,表示公司的運營自主性并沒有變化。次日淩晨 1 點多,袁菁又發了一條朋友圈:
也許字節與沐瞳之間的關系,要比大家想的要更親近一些。事實上,前天下午在看到朝夕光年及其負責人嚴授所遇到的一些非議和傳聞後,袁菁還告訴葡萄君,其實嚴授爲朝夕光年付出了很多努力,他認爲外界直接的論斷淹沒了過程中的很多細節。
但沒辦法,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終究還是相信成王敗寇。
01
當年沐瞳憑什麽
能值 40 億美元?
在被字節收購之前,其實很少有人注意到沐瞳這家公司,它的估值也很難界定。
一位沐瞳高層表示,早在 2020 年之前,就曾有大廠想以約 10 億美金的估值入股沐瞳,但因爲該公司希望入股後,沐瞳能在未來 7-8 年内實現上市,而管理層對此并不積極,所以最終雙方未能達成一緻。
據多家媒體報道,在 2020 年中,沐瞳與君聯資本(2018 年參股)曾以 40 億元人民币的估值,做過一輪股權回購。有沐瞳内部人士稱,當時考慮到疫情對宏觀環境的影響,以及部分上市公司的破發,他們認爲資本市場對自己并無興趣,所以定了這個價格。
但計劃不如變化快,2020 年末,受疫情影響,資本看好遊戲作爲娛樂消費的底層邏輯;MLBB 在東南亞市場打赢了 LOL 手遊;大家發現相比吃雞,MOBA 依然還是國内最大的遊戲盤子;上海遊戲圈的人才戰,以及行業的投資戰如火如荼,人人都認爲自己能做出下一款《原神》……忽然之間,所有的利好因素都在向沐瞳傾斜。
而綜合多方信源,就在這個節骨眼,至少有 Garena、騰訊和字節三家公司向沐瞳抛出了橄榄枝。
據一位上海遊戲圈高層回憶,當時莉莉絲 CEO 王信文有一種觀點:如果賣了公司,創始人就不再是創業者,而是職業經理人,大家的身份和視野就不一樣了。這一說法一度影響了沐瞳高層,讓他們并不急于套現。
然而後來考慮到老股東退出的意願,以及字節能夠給到的資源,沐瞳還是做出了出售的決定。一名接近交易的人士稱,當時沐瞳追求的就是如何讓交易快速落地,整個過程發生得極其迅速。
沐瞳最後選擇字節應該不難理解:Garena 和騰訊都算是競争對手,而字節又對進軍遊戲行業充滿了信心。而雙方之間可能存在的配合空間更是引人遐想——那時,大家都好奇抖音将會把一款社交遊戲推到怎樣的高度。
而對字節來說,抛開宏觀層面的考慮,對于高速增長的 TikTok 來說,MLBB 能提供不少遊戲類内容。沐瞳從零到一,殺出大廠重圍的經驗,以及核心團隊在海外市場和用戶生态的經驗,在當時也是相當寶貴的東西。
當然,即便用前文所說的 2 億美元的年利潤計算,超 40 億美金的估值,超 20 倍的 PE,依然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隻能說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沐瞳的運氣,實在好到出奇。
所以難怪有人在知乎相關的讨論帖下,表示沐瞳拿到了龍傲天的爽文劇本:在國内被騰訊搞,在美國被拳頭搞,在東南亞被 Garena 搞,結果最後還是把 MLBB 做成了。
而相比外界的質疑,沐瞳内部又是另一番景象。收購完成後,一名沐瞳員工忍不住發語音給葡萄君,說自己「非常滿意」——收購過渡期内公司将額外發放一筆過渡獎金,并開啓員工激勵計劃。據了解,這次過渡期預計爲 3 個月左右,員工交接後如果不走,會連續三個月獲得雙倍薪資。
畢竟這是号稱中國遊戲曆史上最貴的并購案,身處其中的人恐怕都難免得意一下:小則期權套現,大則财富自由。
與此同時,沐瞳收到的簡曆明顯增加,那些曾經拒過沐瞳 offer 的人,也覺得可以再聊一下。在這種刺激之下,公司的人員擴張開始加快,突破了千人規模。爲了應對這種擴張,公司還找來了曾負責過一萬多人的互聯網公司組織建設與人力發展,全盤管理過上市公司人力資源業務的秦偉,來做沐瞳的人力資源副總裁。
沐瞳在這裏面當然也交了不少學費,但即便如此,沐瞳也幾乎沒傳出過什麽裁人和砍項目的消息。秦偉此前曾向葡萄君表示,公司成立以來隻砍過兩個項目,财務狀況也挺健康。團隊仔細分析和推演過各種效能數據後,認爲沒必要裁員。
這種穩健的運營風格可能也是沐瞳被幾家投資方認可的原因之一。據了解,沐瞳原本就有很好的期權計劃,包括後面的追加,就算最後沒人買,員工未來的回報也有一定保障。
沐瞳能在大廠圍追堵截的情況下殺出來,拿到現在這個估值,憑借的可能不全是運氣。
02
沐瞳的業務到底有多大價值?
稍微看下沐瞳的履曆和産品,你大概就會發現穩健、務實是這家公司最大的幾個關鍵詞。
這家公司團隊的背景履曆,在當時并不算是出道即巅峰。哪怕最早做出海的時候,他們也稱不上是以專業取勝——兩位創始人都不是海外發行出身,都是第一次做出海。具體來說,徐振華在騰訊做到了《部落守衛戰》的制作人,袁菁則負責《自由幻想》《軒轅傳奇》等項目的運營。
在一次同濟大學校友的連麥直播中,袁菁也坦言自己的職業生涯算是低開高走,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在遊戲行業工作——當時和他一起進盛大的寝室室友,隻用了幾年時間就做到了盛大的副總裁,後來還跳槽到 A 股上市公司做 CEO。
但可能正是這樣的團隊背景,才促使他們做出了後面的一些系列選擇。比如說 2014 年的時候,國内還是渠道爲王,沒有很硬的關系,一般産品很難獲量,所以團隊把出海作爲了創業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沐瞳最早能做東南亞出海,當然也不是因爲團隊對東南亞遊戲市場非常了解,也不是因爲 MLBB 在産品力上打過了什麽同類競品。而是東南亞選擇了他們,沐瞳海外負責人 Lucas 曾在公開報道裏提到 MLBB 在東南亞市場的測試和投放數據反饋是最好的。
作爲初創公司,團隊沒有太多選擇空間,被大家忽視的東南亞市場可能是最有機會的地方。袁菁在連麥直播裏說:" 你投入了所有的資源,争取了所有的可能性,可能也就是搏一下的感覺。"
但這一搏就是三年。沐瞳在三年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堅持做東南亞市場。根據中國小康網的采訪,沐瞳一天就要虧 30 多萬美金,一個月要虧 1000 萬美金,最困苦的時候,欠的廣告費高達人民币兩億元,現金流最多能撐五十天。
沐瞳在那幾年做了很多看起來毫無性價比的髒活、累活、苦活:20 多個語言包,專門針對柬埔寨字體做的定制優化;專門組織和培訓當地的手機銷售員,配套宣傳 MLBB 和手機設備;找當地電信談本地服務器流量合作等等。
在壓力最大、團隊最悲觀的時候,大家甚至都已經在讨論:如果實在做不下去,大不了移民到東南亞某個小島上繼續做遊戲也行。
但最終他們熬出了頭,MLBB 在 2017 年上線印尼市場後迎來了爆發。你要說沐瞳有什麽遊戲行業通常意義上的核心競争力嗎?似乎也沒有。美術品質、技術難度、玩法獨創性 ......MLBB 都很難說做得有多強,團隊拿到的資源也不是最好的那一批。
我們當然可以把這視爲一個帶有幸存者偏差的孤例,但從中也應該看到沐瞳在對待用戶這件事上的與衆不同。
一位沐瞳高層曾表示,公司的核心競争力其實就是「面向用戶」。他說之前很少有人會很真誠地去服務東南亞玩家,因爲大家都知道這些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滞後。去年他跟團隊去印尼做用戶調研,有個玩家就說自己手機性能太差了,一玩就發燙,每次隻能在冰箱裏拿塊冰塊出來墊着玩。
" 所以在這個區域,你很能感受到用戶會有多麽愛你,或者說能玩到好遊戲,對他們而言有多不容易。"
袁菁在今年曾做過一個分享:我前幾天看到大偉哥在《崩壞三》嘉年華上,面對那麽多用戶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我就跟他聊,說自己可能會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那種感慨——雖然現在公司那麽厲害,但在面對熱愛自己産品的用戶時,就是會有一種難以自持的感覺。
而抛開感性的成分來看,沐瞳的行事風格卻又十分理性。一位沐瞳員工稱,團隊基本隻看重實際的完成效果,而不是要把事情做得多大、多高、多牛。
事實上,「務實」被寫進了沐瞳最早的價值觀裏,并且也是沐瞳與騰訊價值觀唯一的一處不同。兩家前三個都是正直、進取、協作(協同),而最後一個,騰訊是創造,沐瞳則是務實。
這可能也爲後來沐瞳被字節收購埋下了伏筆——字節的價值觀裏同樣強調務實。
不少人覺得沐瞳之所以做東南亞這樣的二三線市場,是因爲研發實力不夠,隻能挑容易的地方做。但準确來說,東南亞是沒人做,而不是容易做。如果下沉市場真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簡單,騰訊早就應該把沐瞳趕出東南亞了。
而沐瞳這段成長經曆本身就代表了很多價值:如何在二三線市場與頭部大廠作戰,如何在團隊與産品硬實力存在差距的情況下,确定領先地位。大 DAU、社交、出海、以少打多 ...... 沐瞳的幾個标簽也個個都踩在了朝夕光年的心上。
不過也許正因如此,當初收購時,大家雖然覺得價格貴了些,但也認沐瞳對于字節的價值。可如今字節遊戲業務收縮,大家開始嘲笑張一鳴和嚴授成了冤大頭,覺得沐瞳這兩年毫無建樹,和當初大家想象的「天作之合」相去甚遠。
那麽在被收購的這兩年裏,沐瞳到底在幹嘛呢?
03
沐瞳這兩年在幹嘛?
沐瞳能走到今天,離不開團隊的務實。但務實的另一面,往往也意味着公司不會追求太快的速度。
在被字節收購前,沐瞳很少立新項目,主要精力都花在 MLBB 上面。雖然外界一直在吐槽沐瞳做不出下一個 MLBB,但他們對這事似乎也沒有過度焦慮。
一名沐瞳員工認爲,MLBB 做成了也不代表沐瞳下一款産品也可以做成,所以那幾年諸如二次元、開放世界等火熱概念,他們是一個沒碰。" 你不可能在每個領域擊敗每一個人。"
被字節收購後,沐瞳膽子大了起來,開始想要走出東南亞市場,并着手積累工業化能力。他們不僅把務實從價值觀裏去掉了,還提出了最新的使命願景:爲全球玩家創造激動人心的體驗。
這也很好理解,MLBB 不可能無限的增長,遊戲行業又瞬息萬變,現在看起來很強勢的公司,可能幾年後就沒什麽競争力了。
但相比外界激進的擴張與立項,沐瞳還是顯得小心謹慎了些,從幾款新品來看,他們還是更傾向于做自己原本擅長,投入成本與風險并不算高的産品類型。
目前沐瞳的産品線隻有兩條:卡牌和競技,其中卡牌團隊有 200 多号人。
在過去兩年裏,沐瞳公開上線的隻有《Mobile Legends: Adventure》的國服《幻世與冒險》,以及海外《Watcher of Realms》兩款卡牌産品。
前者爲放置卡牌,最早于 2019 年上線海外,曾拿過 App Store 韓服暢銷榜第一。但國服上線不久後,就在暢銷榜上失去了蹤影;後者爲塔防卡牌,根據 data.ai 測算,遊戲首月流水破 1000 萬美金。
但一位項目相關人士稱,《Watcher of Realms》投入較大,預期較爲樂觀,覺得可能是個爆款。但現在看,隻能說在合理的商業推演之内。" 賺到了點錢,但不多。"
除了正式上線的這兩款,還有一些卡牌産品正在海外測試當中。根據一位接近沐瞳高層人士的說法,沐瞳去年還投了一個從大廠出來的團隊,正在做另一款卡牌,項目邏輯類似于 NIKKE。而競技線也正在研發一款新品,未來還有兩個小項目要做。
該人士表示,沐瞳的研發底子不算厚,不太可能一下做很多、很大的項目,更不用說取得成功了。" 這不符合科學規律。" 沐瞳未來可能會用一年立一個新項目的節奏,來進行探索嘗試,以及工業化的積累,直到找到團隊的競争力所在,以及能力邊界。屆時,沐瞳才去做一些更好、更大膽的布局。
事後來看,我們可以說沐瞳想得非常明白和清楚,你看過去這兩三年裏,有多少團隊栽在了「第二個《原神》」的夢裏?又有多少公司迷失在了元宇宙和 AI 的浪潮之中?
當然,這沒法掩蓋沐瞳這兩年沒出爆款的事實。但如果我們遵循正常遊戲的研發邏輯,而不是大力出奇迹的話,再考慮到重新搭建團隊、管線的時間成本,那兩年多的時間對于沐瞳而言,确實太少了。
不過可能沐瞳在字節體系中也釋放了一些隐性價值。比如說 2021 年 6 月《RO 仙境傳說:新世代的誕生》東南亞服上線,2021 年 7 月嚴授在内部演講中披露了遊戲業務的全球化進展,稱海外流水占全球總流水的将近 80%(該數據不包括沐瞳的流水)。
這背後有沒有沐瞳的加持我們不得而知,但在我猜雙方在海外的認知上還是實現了共享。也許沐瞳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證明自己在字節體系中的價值,可現實終歸還是殘酷。
04
朝夕光年到底是不是大冤種?
那麽,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朝夕光年收購沐瞳到底是不是大冤種?
在大衆看來,這場投資從明面上很難稱得上成功。但從策略上說,這個結果可能也算是「非戰之罪」。投資這個行爲本身就不是明碼标價的買賣,更多還是來自雙方的價值判斷以及當時的競争環境。
朝夕光年願意在高點買入,一方面肯定會有來自競争對手的壓力,但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對沐瞳未來的價值投資,但回報的前提是能等到未來的來臨——顯然,字節沒等到這一天。
如果再等個 5 年、10 年,沐瞳未必就不能走到下個階段,憋出個大招。當然也有可能永遠都到不了,但如果真有那麽一天,大家會不會覺得今天想把沐瞳賣出去的字節才是大冤種?
就像朝夕光年海外發行負責人 Hector 在内部信裏說的,這次調整的背景,簡單說是字節跳動的全局戰略與遊戲業務的發展路徑不匹配,字節跳動這家公司更傾向做更契合的平台型産品。而光靠做遊戲,其實無論如何都很難完成這個目标。
所以平心而論,朝夕光年很難稱得上是大冤種——當時他們還有多少更好的選擇?它隻是在有限選擇上去尋找最優解罷了。而沐瞳更像是一個被迫背起很多包袱的路人明星,當初因爲高價收購被衆人關注,現在又因估值腰斬的傳聞,被千夫所指。
如果單純想投機,那朝夕光年應該不至于選擇沐瞳,而是應該選擇體量更小的團隊(它确實也投資了一些這樣的标的)。畢竟沐瞳看上去更擅長長線的持續作戰:不斷調優、積累經驗、培養團隊和市場,運營一款長線産品。
不過如今這些都不重要了,在字節決定徹底退出遊戲行業的那一刻,不管沐瞳未來有多少可能性,它對于字節的價值,就停在了單純的财務層面上。
05
沐瞳還值多少錢?
最後一個問題,那今時今日的沐瞳,到底能值多少錢?
這個問題非常暧昧,葡萄君也不具備專業的估值能力,但這不妨礙我們整理目前的信息。
如果文章開頭 " 過去 2 年沐瞳年利潤約爲 2 億美金 " 的消息屬實,考慮到 MOBA 的長線特質,僅從财務角度來說,10 倍 PE,20 億美金其實相對合理。
但見仁見智的地方在于,大家該如何評估沐瞳額外的潛力?
一位沐瞳高管稱,過去兩年,MLBB 在 95% 以上的國家都是移動 MOBA 品類第一,而且在東歐、中亞、中東和尼泊爾等國家實現了包括電競在内的的高速擴張。在未來 10 年,他們認爲自己能拿到全球移動 MOBA 和移動電競最大的增量。
那麽問題來了:MOBA 到底能火多久?移動電競會一直火爆嗎?這些所謂的三四線國家,遊戲用戶的消費能力将如何增長?公司的主營業務不同,對市場的理解不同,押注的經濟增長區域不同,給出的答案自然也不相同。或許這也是字節首先詢問沙特方面資金的原因——畢竟這幾年沙特非常看重電競。
而抛開 MLBB,沐瞳的研發實力到底有多強?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創造激動人心的體驗?又能否把全球發行能力複用到更多産品,更多品類?未來他們将成爲數據驅動的海外發行大廠,還是内容 / 玩法驅動的研發大廠?他們的第二增長曲線何時才能真正到來?很遺憾,這些幾乎全部都是開放性問題。
目前來看,耐心是沐瞳最與衆不同的特質。之前發行《Mobile Legends: Adventure》時,團隊一度高估了東南亞市場的承接能力,結果高開低走。但一位産品運營說,在數據差的那段時間,袁菁反而經常找團隊吃飯,說公司做好了在一個品類做 5 年的準備,還聊起哪些遊戲的開局也不好,團隊又是如何一點點改産品,最終逆襲的故事。
當時袁菁說:" 産品的強弱,取決于團隊的強弱。團隊怎麽強?大家綁在一起做時間久了自然就強了。" 但在外部來看,當下一個爆款遲遲沒有出現,很難評價他們是在慢慢變強,還是環境太容易摸魚。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價值投資最大的陷阱:你很難評估一件還未發生的事件的價值和概率。從這個角度,沐瞳下次出售的成交價格,很可能和它真正的價值差距甚遠(無論高估還是低估),這也算是遊戲投資,或者說文創傳媒領域投資的魅力。
06
結語
撇開各種傳言、争議和嘲諷,其實所有人都好奇沐瞳未來的命運。
一名入職沐瞳多年的高管稱,他在 2 個月前就聽到過公司需要二次出售的傳言。" 我個人比較淡定,因爲我們這幾年做得不錯,相信無論被誰收購,沐瞳都會獨立運營,而且會讓 Justin(沐瞳 CEO 袁菁)繼續管理公司,這對我個人和公司的業務影響有限。" 的确,眼下沐瞳能做的事情非常少,與其盲目焦慮,不如做好自己。
或許大家喜歡嘲笑沐瞳的背後,是最樸素不過的心态:你曾經拿到過命運(或許是過量)的饋贈,現在你終于要付出不菲的價碼了!畢竟金錢與自由的沖突,是一個永不過時的主題。
隻是這個世界,從來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與責任。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