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又起大早看電影的栗子,為了盡快出春節檔觀影觀後感,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是我年度最勤奮的一天。今年幸虧提前看了一些,不然是要累死的程度。
照例不測評春節檔盈利釘子戶選手《熊出沒》,反正剛需盤,該看的都會去看。其他六部電影,包括《滿江紅》《流浪地球2》《無名》《深海》《交換人生》和大年初三才會上映的《中國乒乓》。
必須要承認的是,經過2022年中國電影的大低谷,電影行業對今年的春節檔無一不寄予厚望,而今年春節檔選手的平均水準,也确實是這幾年來最突出的。
小半年沒怎麼看電影的我,心态也會包容一些,推薦與否會直說,但喜歡會多說兩句,不喜歡就少說兩句。另外考慮到大年初一就發這篇,所以盡量不劇透,不得不劇透的話我會标注提醒。
排序以我自己的觀看順序來,時間緊,配圖就随便了一些。
《滿江紅》
1.22上映 院線電影
《滿江紅》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個什麼類型?這大概是觀衆最想了解的問題。
它的主類型還是懸疑,但帶有很強的喜劇元素。懸疑部分計中計不斷反轉,喜劇效果時不時點綴其中,既提升了整體的觀影趣味,也緩解了密集反轉可能帶來的精神緊繃,讓整體節奏張弛有度。故事最後還走到一個很高的情緒點上,但此前鋪墊還算到位,所以沒有很強的生拔感。
所以它肯定不是《三槍》,擔心喜劇效果破壞故事調性與懸疑氣氛的,可以放心了。
我倒不太同意劇本殺的說法,在于《滿江紅》的主懸疑線是通過追查線索"一個接一個拽出人物"來,而非典型劇本殺那種固定人物逐一排查,但這種"拽"又編排得非常合理。大頭小兵、販夫走卒,本就是這所大宅子裡最不起眼的一群人,隻有具體的線索指向,你才會把視線落在他們身上,這與整個電影構建為"大曆史事件下小角落裡發生的故事"形成了工整的對仗。
可以說,《滿江紅》有個非常紮實的劇本,無論人物塑造、懸疑反轉還是情緒的層層遞進,都非常有章法。張藝謀的三部電影《狙擊手》《滿江紅》和《堅如磐石》都是陳宇主編劇,前兩部這個劇作水準讓我對《堅如磐石》更期待了。
但說起來,我在看《滿江紅》前就機緣巧合被狠狠徹底劇透過了,所以懸疑與反轉的部分就沒辦法得到格外的驚喜(我真的好慘,所以大家盡量不要劇透和被劇透)。于是我的注意力就主要集中在視聽語言和演員表演上,所以我感受最深的,反而是整個電影精彩的群戲,看一群會演戲的演員酣暢淋漓發揮,真是巨大享受。
最有發揮空間的角色,是沈騰的張大和雷佳音的宰相。我是從十幾年前開心麻花線下開始看沈騰的,他的能力上限其實是一直沒有被大衆看到和認知的,這次騰哥終于可以調動更多的功力去演繹一個複雜的正劇人物,而且發揮得很不錯,真替他高興。
我的一些小夥伴會覺得沈騰還是太"喜劇",一方面可能大家對他的喜劇人設印象太過堅固,另一方面,這個電影的前半部分确實需要他承擔很多的喜劇功能,所以他并沒有演繹出一個"耳目一新"的角色,而是在初始喜劇的基調下,往深往正裡走。
雷佳音的宰相大概會讓很多觀衆拍案叫絕,表演也會被認為是本片最佳。這是角色設定的精彩和演員的精心設計、完美演繹共同造就的,我非常喜歡他某一處的小小笑容,可惜不能劇透。而且如果你願意回想或二刷,會發現更多驚喜細節。總之這勢必成為他又一個代表性角色。
易烊千玺的角色其實是幾個主角裡發揮空間最小的。張大和宰相都有大開大阖的反轉與情緒表達,孫均卻隻能在有限的表情變化幅度裡傳達情緒和内心動作,其實難度非常高,但他卻完成得非常好。在這個角色上,他已掙脫了年齡和個人人設的束縛,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了。
張譯的角色就比較常規,但他表演的準确度永遠那麼驚人。嶽雲鵬是沈騰之外承載片中喜感最多的演員,所以人物部分就沒能走深,有點遺憾。
另外很亮眼的是新人王佳怡,外形和演技都不辜負這唯一吃重的女性角色,那個媚骨天成的勁兒,我都被她魅惑住了,能以這種角色這種表現水平出道,妹子有天賦也夠幸運。
缺點是有的。一些細節的節奏感和尺度我覺得還可以再商量,幾處反轉的情節設置也會讓我停下來琢磨反問。
注意以下有輕微劇透
比如最後張大與孫均的最後一計,孫均如何保命,片中給出的理由不夠充分,令前半部渲染的"知道這封信哪怕沒看過的人都得死"的設定落空了,類似這樣的可探讨情節,一起看的小夥伴共同讨論了很久,不見得是bug,但确實容易被質疑。
另外老謀子在最後拔高階段又過分迷戀自己最愛的團體操恢弘方陣,導緻那裡的呈現略顯拖沓,其實完全可以由點及面循序漸進,給到全軍最大場面後拉回來宰相繼續,最後以小女孩的一句作為尾聲,應該會比現在的效果更好。
另外也有人覺得2個半小時确實有點疲勞,我覺得這取決于你進入劇情的程度,和你對這種題材類型的興趣程度。反正在我的(已經被劇透過的)兩個半小時裡,我沒拿起過手機。
隻要家裡人不排斥懸疑,這部從卡司到呈現效果,合家歡程度是足夠的,但有血腥場面,不适合太小的孩子。
《深海》
對春節檔其他電影,我是喜歡或不喜歡,推薦或不推薦,但對《深海》,我是愛。
它點映的兩極化口碑大家也應該有所耳聞,是的,這是一部如果你與之情感同頻你就會超級愛它、但若無法理解其中的情感表達就會發自内心排斥的電影。
但沒辦法,我一刷哭了20分鐘,二刷從第20分鐘開始哭,我就是超愛它的那一半觀衆。
從19年看到作為彩蛋的《深海》片花起,我就對其極緻絢麗的畫面着了迷,期待慢慢累積到映前,已經有點高得驚人了。
結果《深海》完全滿足了我的期待,以一種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方式。
成人童話、殘酷物語、懸疑感、反轉、毛絨絨、少許克蘇魯…………此前被各種物料和路邊社劇透過的元素其實都有,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雜糅?我在故事的中段也一度對世界觀尤其是人物動機産生困惑,然而電影的後1/3完美容納了一切,也解釋了一切。
這絕對不是說前面不好看或需要忍耐的意思。實際上,在故事進入深海大飯店後,冒險情節、角色設計、視覺效果都很有吸引力,配樂更是一流。
隻是一些展開與轉折會讓我産生"哎為什麼"的念頭——如果你觀影時也有類似的感受,請暫時按捺,不要輕易下邏輯bug和世界觀混亂的定論,故事末段會揭曉一切。
給不想被劇透的讀者:我隻能說,《深海》竟然用這麼天馬行空的想象、這麼明媚熱烈的畫風、這麼浪漫又多元的意象,探讨了一個這麼現實主義的話題,直接戳進了我心裡。
給不擔心劇透的讀者:它讓我想起三部影視劇《美麗人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英劇《九号秘事》S2E2,如果這三部你都看過,那《深海》的故事就呼之欲出了。
此外,《深海》視效的頂尖是全方位的,它既包括大家在片花裡都能直觀感受到的視覺沖擊與震撼,也包括人物情緒傳遞的表情準确度,當然,還有MV裡小海獺那讓人想rua一把的毛發呈現。
主創用獨創的"水墨粒子"和高飽和度的斑斓色彩帶來了畫面上的極緻絢爛,同時,兩個主角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小女孩的表情,非常細膩非常準确,這才能幫助電影完成基于現實主義的表達。
所以,《深海》的畫面與技術,是完全服務于故事和主題表達的。這種形式與内容的完美結合,擺脫了國産動畫常有的"形式大于内容"的炫技感。哪怕是過程中感受到的滿溢,都會随着劇情的轉折,變成更深層的沖擊。
我也必須承認,它雖然足夠通俗易懂、足夠情感核彈,但觀影激發的情緒卻可能大不同,這是極緻表達要承擔的風險。以我身邊的樣本看,女性觀衆接受度普遍很高,情感細膩文藝的男性觀衆也都哭得很慘,不過我相信,觀影後無論你是否接受這個故事和這種情感,大抵都會覺得畫面值回票價,尤其出字幕的那一段,太頂了。
說實話,《大聖歸來》已成功在前,在模式如此成熟如此可複制的情況下,導演又去探索這樣一條截然不同的風險很高的商業動畫片之路,真的勇。
總之,它就是這樣一部喜歡就會全盤接受、不喜歡就會無感甚至覺得無聊矯情的電影。我接受了就覺得它幾乎無缺陷,隻是覺得若不考慮商業性,中間的故事可以再飛一點。但創作畢竟需要經濟支撐,所以現在的效果也算很理想了。
更适合個人或呼喚同志趣的夥伴觀看,不适合太小的孩子。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
1.24上映 院線電影
是鄧超+俞白眉最好的一次,标準的體育商業電影。
中國乒乓可以拍成電影的曆史可太多了,這個帶有"絕地反擊"的标題,意味着你先要陷入絕地。
所以電影選取了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這個時間段。彼時,中國男乒陷入谷底,年輕的蔡振華帶着懷孕的妻子從意大利回國執教,努力帶領中國男乒逐漸沖破瑞典隊的絕對統治。
很多人對鄧超+俞白眉有深度恐懼,但需要承認的是,他們一直在進步,隻是起點給觀衆的傷害不小,以至于很多人恐這個組合。
進步到《乒乓》,作為商業片的完成度就很高了。
我看下來的最大感覺是非常流暢。作為商業片的娛樂性強,節奏很好,劇情推進沒有磕絆,小細節小趣味點綴到位,除了賽事呈現外,群像塑造也很有效率,有名有姓的幾個主力隊員都有球技、性格、家庭背景的有效刻畫。
涉及到的主力球員包括馬文革、王濤、丁松,和年輕的劉國梁、孔令輝等,選用的演員都在外形或氣質上盡力貼近原型,再加上妝容的加持和刻苦的訓練,在"真打"到"像"職業運動員這件事上,《乒乓》全員都做得很好。
當然,連蔡振華在内的所有原型角色,在片中的角色上都必須使用化名,dddd。
但這也基本不影響觀看,角色原型對球迷來說根本就是明碼答案,對非球迷來說,片中信息交待足夠,認不認得出也都無影響。
但優點同時也是缺點。比如故事流暢趣味性強,那就不會有太多的思考與延展,那些長久以來被诟病的東西,能呈現就不錯了;比如面面俱到就意味着不突出,無論人物、賽事還是細節,都在水準之上但又沒有格外突出;比如來自國家自豪感的"燃"和舉國體制的呈現,肯定無法避免明顯的主旋律腔調。
八九十年代是中國男乓在激蕩中登頂的年代,當時中國是全民看乒乓,這些球員的名字和他們的代表賽事,都是屬于幾代人的集體回憶。加上老少鹹宜的劇情和娛樂度,它其實是今年春節檔裡合家歡程度非常高的一部。
哪怕不是最高,也絕對是之一。
《流浪地球2》
在硬科幻的視效實現上,《流浪地球2》要好過《流浪地球1》很多倍。
所以首映海報上的"比一好一點",在科幻層面是非常謙虛的,不止好一點。
前1/3我就是在内心不斷感慨"唔這個厲害""哎呀這個頂""卧槽這花了多少錢"的沒出息OS中度過,無論是會讓軍迷超嗨的戰鬥機型,還是超出想象的太空電梯,已經戰鬥場面和災難場面的呈現,都非常對得起中國科幻電影第一IP的水平。
而這種制作水準也一直延續到結尾。無論是月球的兩大部分段落,還是地球萬台發動機的恢弘建設,還有最危急關頭的災難場景呈現,都足以讓《球2》于硬件上跻身世界一流科幻電影的門檻,再不是小破球了。
這方面的出色,也為大量軍迷科幻迷提供了非常多的逐幀解讀空間,估計不少人會嗨起來二刷三刷四刷各種細節與設計。
故事上,《球2》是純純正正的《球1》前史,講的就是太陽災變被人類發現後,從開始實施"帶球跑"到真正"帶球跑"起來,這個過程中的大分歧、大挫折和大難題。
吳京線主要涉及月球工程,并在前期應對反對力量的恐怖襲擊。劉德華線主要涉及地月兩部分的科技支持,并展現另一種思考與解決方案,最後兩條線完美彙集在一起,解決了危機并為下一部留下了尾巴。
無論是故事邏輯還是科幻原理,電影情節都是成立的、順暢的,最後的一個小時也格外的燃,但必須要承認:中間部分略顯拖沓,節奏再緊一緊就更好了。
這種拖沓感,根源在于前傳沒有如《球1》一樣,有一個特别清晰明确統一的目标。
如果大家還記得球1,它講的是帶球跑計劃要利用木星做引力弓把地球彈出去,但是要經過木星時引力突然加大,地球很可能就會被木星吸走塌陷。球1全部故事就圍繞這個危機,解決這個危機,所以情節非常聚攏。而球2幾條線的危機和解決都比較階段性和分支,所以顯得散了些。
中間一個小時親情部分的呈現也可以再精簡,沒必要閃回那麼多次,有明顯的精剪空間。
此外,電影在吳京劉德華這兩條主線外,還增設了一條聯合國層面李雪健帶着朱顔曼滋的高層線,這條線非常有必要,但前提是你能把國際政治争端這件事講明白講透徹。然而想想現在的過審尺度就知道,涉及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國際博弈,尤其是中美俄三方的博弈,是根本不可能深入呈現的,于是這條線就好像什麼都說了,也什麼都沒說。
誰提出的帶球跑計劃?誰來牽頭這個計劃?出現争端如何解決?投入與損失如何分攤?誰大局為重誰心懷鬼胎?這些都無法呈現"實"的話,就還不如一筆略過,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篇幅不少,信息量不多。
另外不讓人滿意的是幾個配角的演技,大過年的不點名了,大家看到都會有同感的。
好在最後一個小時劇情、場面都格外好,兩處價值拔高都鋪墊到位,最後的燃也絕不是生拔,那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在最後一段的情節烘托下是水到渠成又非常強烈的,在煽情上要比1要自然許多。
總之,雖然看得出火線剪輯帶來的不足與遺憾,但作為萬衆矚目的推開中國科幻電影大門的頂級IP續作,《球2》絕對是不辜負期待的。
《交換人生》
六部裡唯一的純喜劇,在春節檔這個特殊檔期,自然被寄予厚望。
導演蘇倫前作《超時空同居》也是近年來最好的國産都市愛情電影之一,還貢獻了雷佳音最蘇的角色。這次是導演和他的二搭,同樣有類似《超時空同居》的奇幻設定,再加上張小斐,自然期待更高。
但很遺憾,電影完成度沒能支撐我的期待。
《交換人生》故事并不複雜:18歲的向往遠方的底層少年,想成為心目中女神的男朋友,沒想到卻真的成為了女神的"男朋友"——一個35歲不擇手段的精英律師。
所以主故事線是18與35互換身體産生的一系列錯位經曆及其帶來的成長。坦白講,電影笑點有,合家歡有,輕松熱鬧有,溫情有,成長也有,鏡頭語言雖然沒有《超時空同居》那樣讓人印象深刻,但也在國産商業片平均水準之上。
但是導演明顯沒想好怎麼調配這一鍋湯,求全求滿,難以取舍,猶猶豫豫,最後哪兒都沒做足。
尤其是男主動機沒能做到有機結合,他的"去遠方"和"追女神"到底是什麼關系?對女神又到底是什麼想法什麼目标?這在前期沒有解釋清楚,既影響人物塑造與劇情鋪墊,也影響後面的價值拔高。
女主也頗為浪費剛出場時的細節塑造,她那個表面優雅内裡風火表面順從内裡糾結時不時叛逆的狀态,其實很讓我喜歡,可惜沒能被延續下去,在後半段完全服務于家庭溫情了。
這不該是蘇倫的水平,希望她之後能有更好的發揮吧。
《無名》
程耳還是那個程耳,《無名》來錯了檔期。
關注我特别久的讀者應該知道,我非常喜歡程耳,非常喜歡他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我倒不覺得中國觀衆欠他電影票,但是當年華語電影确實欠他很多個獎項至少是提名,關于當年他為什麼沒能報名金馬,對影迷來說至今還是個謎。
雖然不是純粹的藝術片導演,但程耳也很難徹底商業。《無名》講述了一個并不複雜的諜戰故事,正如《羅曼蒂克消亡史》講了一個并不複雜的日本間諜潛伏上海黑幫的故事。複雜的是他講故事的方式——打亂時間線和人物線,把它們錯落有緻地交疊在一起。
《無名》其實已經為商業化做出了很多妥協。為了讓觀衆看懂,給出大量的時間字幕,給出大段确實很精彩的打戲,給出一些下沉需要但其實不用點這麼明白的台詞。
但從講故事的目的和腔調而言,他離春節檔觀影的大衆,始終是有距離的。
在我看來,他的重點始終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用一段故事帶出當時各種身份、各種國籍、各種立場的人物那雖然充滿戲劇性但又紮根彼時土壤的生存狀态,并以此勾勒時代氛圍。
喜歡他表達方式的人是能被這些表達深深滿足的,但普通觀衆就很難理解:為啥要把一個不複雜的故事講這麼複雜?時間線和人物線的打亂意義在哪裡?吃飯為啥要拍那麼多口?沉思為啥要拍那麼久?人物七零八落到底都要做啥?
這在春節檔,太吃虧了。哪怕不考慮票房,那些來自普通觀衆的鋪天蓋地的疑惑聲,很可能會讓那些還不知道程耳但有可能喜歡程耳的真正受衆望而卻步。
詞條下大量這樣評價明顯是純商業片期待落空,令人遺憾
另外,導演仿佛笃定觀衆會對日據時期的上海局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get到日軍、南京政府、重慶政府和我黨的對抗局勢,也能記得幾個重要的曆史節點。但這顯然有點強求,我身邊一個懂帝就一直在給同伴講曆史背景。
表演方面:梁朝偉真是無話說,他的減産真是華語影壇巨大損失。
周迅純特出,但質感很好
大鵬、日本演員森博之都特别棒,王傳君也是程耳慣用的演員了,滬語主要輸出者,氛圍完全貼合。
黃磊普普通通,角色倒也契合他。
映前觀衆最擔心拉胯的是王一博、張婧儀和江疏影。
台詞說家鄉話對演員絕對是演技buff,小燕子拿金像是方言角色,朱一龍拿金雞是方言角色,江疏影說上海話發揮不到這個水準,但比自己平時表現好太多了。
張婧儀就比較露怯。她表情一直很長闆,台詞一直很短闆,在《無名》裡,在所有大演員都能很好調動表情和微表情表演的環境下,她的長闆就不顯得長,可短闆還是那麼短。
王一博就很難評判。他有表現不錯的片段——打戲、打戲前後的生理反應、幾場動情處,以及我印象最深的最後部分對梁朝偉角色的嘲弄,都是遠超預期的。
但也很多片段不行,大量存在于需要他面上平靜無波應對場景的部分,倒也能傳達情緒,但方式太單一了,臉的狀态也時好時壞。
如果是我這樣喜歡程耳的人,大抵還會喜歡《無名》,但會覺得它不如《羅曼蒂克消亡史》那樣表達純粹,群像精彩。
而如果從根子上就無法接受《羅曼蒂克》這種腔調,那《無名》也夠嗆,雖然它确實能提供不少觀影樂趣與爽感片段
從這點上看,它與檔期的錯配程度還要高于深海。深海的分衆是感受問題,《無名》的分衆是審美取向問題,後者更窄一些。
我大概會去二刷,但大家可自行謹慎選擇。
這個春節檔,類型多樣,題材多樣,腔調多樣,能滿足的人群也很多樣,這是一個年度最大檔期應該有的健康生态。
它們中,有的适合全家觀看,有的适合自己品味,有的與檔期完美結合必将收獲高票房,有的與檔期錯配可能會背負爛片之名,當然也有純粹的水準不足。
衷心希望大家選到了适合自己的電影,走出影院時能身心舒暢。
這樣,大家才會願意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給國産電影更多的機會。
最後祝大家兔年大吉,揚眉兔氣!
我去過躺我的春節假期了,休息久一點,有緣下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