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探客出行,作者 | 廖鴻傑,編輯 | 馮羽
黑芝麻智能距離沖刺 " 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 " 又近了一步。
日前,據證監會網站公告,已收到自動駕駛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在境外發行上市的備案材料。公告顯示,黑芝麻智能将發行不超過 6201.03 萬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幾天後,工信部聯合四部委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稱,将以白名單準入的方式推進 L3 和 L4 級自動駕駛的落地。
L3 級自動駕駛的提前落地,也無意間助推了黑芝麻智能的上市之路。
黑芝麻智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公司定位由 " 自動駕駛計算芯片的引領者 " 升級爲 " 智能汽車計算芯片的引領者 ",并傳遞了對智能汽車産業的信心和深耕于此的決心。
"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 ",黑芝麻智能在自動駕駛計算芯片領域已經深耕 6 年有餘,還獲得了諸多投資機構和車企客戶的支持。
随着自動駕駛提前到來," 國産化替代 " 勢在必行,黑芝麻智能熬過寒冬沖刺行業第一股,是自身實力的體現。但面對算力芯片巨頭的壟斷,黑芝麻智能又該如何穩住自己的市場定位,同時盡快止損、爲國産智能汽車芯片行業指明方向?
告别 " 虛假繁榮 "
" 領先的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這是黑芝麻智能給自己的企業定位。
2016 年成立的黑芝麻智能,兩年後便搭上了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的快車,達成了與博世的合作。随後,又吸引了來自上汽、小米、騰訊、博世、吉利、一汽和東風等互聯網企業或汽車制造商及相關機構投資,還聚集了上汽、一汽、東風、江淮等整車生産商的客戶資源。
例如,已實現量産并裝車的億咖通 · 天穹 Pro 智能駕駛計算平台,便是集成了黑芝麻智能的華山 2 号 A1000 車規級智能駕駛 SoC,其單顆芯片的峰值算力可達 58 TOPS,支持 L2+/L3 級别自動駕駛,可爲車輛提供包括高速 NOA 領航駕駛輔助在内的 20 多項 ADAS 功能開發。
(圖 / 億咖通微信公衆号)
此外,一汽、東風和吉利等車企也搭載了由黑芝麻智能提供的華山 2 号 A1000 和 A1000L SoC,同時,黑芝麻智能還聯合百度開展了基于華山 2 号 A1000 SoC 的自動駕駛産品開發。
這也意味着,黑芝麻智能的技術研發有機構願意提供資金的支持,生産出來的産品還有人願意買單。
但看似兩頭不缺的黑芝麻智能,近兩年來在融資進度上卻有些不盡如人意。
「探客出行」從天眼查發現,黑芝麻智能曾在 2021 年 9 月獲得了數億美元的 C 輪融資,投後估值 " 近 20 億美元 "。然而到了 2022 年 8 月的 C+ 輪融資時,同樣獲得數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但其投後估值僅爲 " 超 20 億美元 "。
從近幾次融資的時間節點來看,黑芝麻智能在融資的節奏上明顯加快了步伐,然而前後估值卻僅是從 " 近 20 億美元 " 到 " 超 20 億美元 "。
拿了這麽多的錢,估值卻沒有多大的變化,顯然,這是黑芝麻智能的不得已之舉。
(圖 / 天眼查 APP)
這也是近乎所有互聯網科技類創業公司的一貫通病——市場過熱時,處在行業風口上的企業估值普遍虛高,一旦行業遇冷或産品力跟不上技術叠代就會産生 " 泡沫 "。
「探客出行」曾在《騰訊向左,阿裏向右,蘑菇車聯蒙眼狂奔》文章中提到,在 2021 年國内自動駕駛行業累計發生投資事件 124 起,被投企業累計獲得融資額超 760 億元。但在 2022 年累計 125 起的投資數量下,被投企業的總融資金額僅有 205 億元,不到上年的 27%。
尤其進入到了 2023 年,自動駕駛行業 " 擠泡沫 " 的舉動表現得更加明顯:
2023 年 5 月,阿裏迎來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曾肩負基礎科學和創新技術研究的達摩院被解散,旗下核心業務之一自動駕駛全部并入菜鳥,且明确将不再保留任何業務和團隊。
2023 年 8 月,滴滴宣布和小鵬達成戰略合作,小鵬将收購滴滴旗下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産及研發能力,滴滴轉而成爲小鵬汽車的戰略股東。
2023 年 11 月,位于舊金山的知名自動駕駛公司 Cruise 因一次事故導緻自動駕駛汽車業務暫停,Cruise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凱爾 · 沃格特無奈宣布辭職。
種種事件集中爆發,看似偶然也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即自動駕駛技術從 " 空想 " 走向 " 落地 ",L3 級自動駕駛的 " 提前到來 ",迫使行業進入到了加速 " 去泡沫化 " 的新階段。
自動駕駛加速落地
衆所周知,當前所有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都是依托于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進展,而中國市場承擔了全球近 70% 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在汽車的智能化領域做得最好的莫過于國内的造車新勢力、新品牌和新玩家。
換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市場對自動駕駛的态度,将決定着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走向。
值得慶幸的是,近日,工信部聯合公安部、住建部和交通部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 "《通知》"),明确将以白名單準入的方式對具備量産條件的智能汽車開展自動駕駛的試點落地工作。
《通知》還提出,對取得準入資格的汽車産品,在限定區域内開展 L3(有條件自動駕駛)和 L4(高度自動駕駛)級自動駕駛試點,且所涉及的車輛需要滿足主管部門的運營資質和管理要求。
簡單理解就是:一、最高層已經明确智能網聯汽車将會有節奏地開展自動駕駛的試點工作;二、試點項目依然需要經過嚴格的報備審批和安全管理。
這也就意味着,L3 以及更高級别的自動駕駛來得可能會比預想中要早。既沒有一刀切的 " 激進式 " 放開,卻也指明了自動駕駛的可行方向。同時還助推了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的發展路線,更是間接地否認了一些關于自動駕駛 " 不可能 " 和 " 不允許 " 的聲音。
中國道路複雜,出行方式的多樣化,被全行業認爲不利于自動駕駛的落地。于是一些 " 投機者 " 高談闊論大講 PPT,暢想美好未來,從而幫助他們在資本市場大筆撈錢,甚至有汽車廠商親自下海自導自演,用自産自銷的方式參與到資本投機的遊戲中來。
如今當行業加速擠出泡沫,自動駕駛從 " 空想 " 走向 " 落地 ",也給黑芝麻智能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被壟斷的算力市場
行業回歸現實,要想 " 出淤泥而不染 " 就得拿出像樣的技術成果,來證明自己的估值是有其合理的支撐依據,而不是紙上談兵空講 PPT,暢想遙遠的無人化未來。
好在,黑芝麻智能在這個寒冬拿出了華山系列和武當系列的算力芯片,并通過億咖通實現了量産裝車。
更值得認可的一點是,黑芝麻智能在這個冬去春來之際,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也相當于公開了所有的經營狀況和财務業績。
黑芝麻智能也成了港交所上市規則第 18C 章(2023 年 3 月 31 日港交所在上市規則中增加了,允許無收入,無利潤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等五大特專科技型企業赴港上市)生效後的首家基于此規則上市的企業。
如果依照 18C 章上市規則,也就默認了黑芝麻智能的财務業績表現并不理想,但企業所在領域卻有着可觀的發展前景和增長空間。
招股書顯示,2022 年黑芝麻智能營業收入約 1.65 億元,相比上年增加了 1.05 億元;淨利潤虧損 27.54 億元,虧損比上年擴大了 3.97 億元。三年累計營收約 2.80 億元,累計虧損達 58.71 億元。
其中,有超八成收入是依靠自動駕駛産品及解決方案獲得的,主要包括自動駕駛 SoC 以及支持 L2 級至 L3 級汽車自動化的自動駕駛軟件和硬件。
這也意味着影響黑芝麻智能創收的關鍵在自動駕駛的落地,而今 " 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 " 的落地,或許能加速自動駕駛業務的發展,從而改變創收難、虧損大的問題。
然而在有着壟斷者存在的領域,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就如同一堵牆,是後入局和破局者望其項背的存在。
黑芝麻智能招股書顯示,2022 年全球高算力 SoC 出貨量約 38 萬片,黑芝麻智能的高算力 SoC 出貨量僅次于英偉達和地平線,位居全球第三。但從 1.82 萬片的出貨量和 4.80% 市場份額來看,這個行業第三多少顯得有些尴尬。
畢竟,僅英偉達一家就貢獻了 31.35 萬片的出貨量,扛起了 82.50% 的市場份額,近乎壟斷了整個高算力 SoC 市場。
面對西方 " 技術卡脖子 " 和 " 芯片禁令 " 的壓力下," 國産化替代 " 一直都是諸多科技型企業努力的方向,這也成了重新劃分市場的最好機遇。
回頭來看公司背後的一汽、東風、上汽等支持者,可見黑芝麻智能的車企客戶和投資機構資源強大,但要在車規級智能芯片領域打破市場頭部企業的壟斷,更多的是需要市場的認可,而非政策方向上的扶持。
結語
黑芝麻智能以專注于計算平台和智能算法穿越行業寒冬,憑借着華山和武當系列 SoC 立足高算力自動駕駛 SoC 市場。但未來如何破局市場寡頭的壟斷,如何實現創收,如何從止虧到實現盈利,都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
畢竟," 國産化替代 " 和 L3 級自動駕駛的落地是否會助力黑芝麻智能登陸資本市場、打破市場格局固化還需要用産品去驗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