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車鑰匙隻要在身上,接近車尾尾門就會自動開啓,不管車後有沒有障礙物,也不管車主此刻有沒有開尾門的需求。(廣汽傳祺 GS8)
場景二:駕駛輔助場景時經過網格禁停區突然失去對路面識别,沖着綠化隔離帶就去了。(蔚來 ET7)
場景三:車機屏幕啓動速度幾十秒鍾,這期間無法挂擋行駛,駐車雷達也無法啓動。(雷克薩斯 NX,極氪 009)
場景四:副駕駛舉起手機被車内攝像頭判定爲抽煙,一句:" 檢測到抽煙模式 " 的提示音後,車窗立刻被自動降下。(長安 UNI-K)
場景五:車内談話中車機可能會被喚起,自動答複,此時并不需要喚起車機,增加了無謂的麻煩。(普遍存在)
以上都是來自用車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場景,車主之友大号評車團隊也會在每年 200 餘款新車的試駕過程中經常遇到,有些個别案例甚至比上述更奇葩。又到 315,今天咱們聊聊這些看似問題不大,卻與你我用車生活息息相關的,關于汽車有自己想法兒的事兒。
之前咱們關注汽車的主要質量問題都集中在發動機(電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輪胎及車身剛性這些項目上,很少會關注車機系統以及所謂的 " 智能化 " 功能,畢竟絕大部分車輛的車機系統或 " 智能化 " 功能主要還是以娛樂、導航等爲主,但時間進入到最近 3 年,絕大部分的新車都裝備了更 " 智能 " 化的車機,說實話,這是被中國消費市場逼的,很多傳統車企不得已而爲之,倉促和應付是車企們内心對這件事的真實态度。
無論是在消費觀念更成熟的歐美日市場,還是在國内有十幾年以上用車經驗的 " 老司機 " 群體面前,目前這些不靠譜的 " 智能化 " 的普及根本就是咱們日常用車的障礙,說好聽點兒叫雞肋,難聽點兒就簡直如同老鼠屎一般的存在。
我們主編陳浩老師曾經在一篇分析智能化的文章中總結過:
https://mp.weixin.qq.com/s/Gwb1KNf0s6sY8om53RMDyQ
" 人類的本能中一直都有的強烈的好奇心以及與同類、與世界溝通的渴望。正是這份渴望的推動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這些交通工具的本質就是讓我們去更遠的地方,同時更快,更安全。汽車從被發明到今天,一直在進化,進化的方向一直都是更快、更安全、更舒适、更可靠。但從來沒有哪個時期的進化是希望讓人在車裏待更多的時間,這有悖于我們一開始所說的初衷,車從來都不應該是目的地,而應該是通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車不應該時時刻刻在刷自己的存在感,不應該讓使用者付出更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本。簡單說,就是,汽車,不要喧賓奪主,在與汽車的關系中,人才是主宰。"
汽車本身是一個複雜精密的交通工具,要把它分解到數螺絲的地步,你會發現即使最便宜的車,至少都會是上萬個零件組成的整體,這裏面有多顆各型芯片,有多個傳感器,有多台電腦盒或者叫控制器,用來執行不同的操作指令。能把這些東西有效統籌起來,又需要算力更大的中央控制器(網關或總域控制器),令本就複雜的機械系統更加繁瑣,開頭提到的那些 BUG,基本上都是因爲硬件算力不夠以及程序編輯紊亂這兩大主因導緻的。說到底,就是成本和邏輯的問題。
闡明作者觀點,我們不反對技術創新,也不反對合理智能化,但步子大了這件事兒,卻是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随便拿件最近的事兒舉例,前幾天試駕雷克薩斯新款 NX,就遇到了着車幾十秒因爲等待車機系統啓動無法挂擋的事情,瞬間讓我對這個品牌的未來産生了深深的擔憂。老品牌、靠譜品牌尚且如此,襁褓中的新勢力和年輕的自主品牌們的産品表現又當如何呢?
在 315 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用一篇廢話闡述老編的無奈與憤慨,至于标題,我的車有它自己的想法兒怎麽破?答案很簡單,拍死算。
文末繼續援引陳老師前文論點吧,因爲這也是我想說的。" 我不是新時代汽車的唱衰者,我也不是傳統汽車擁趸,我隻希望汽車在進化發展的道路上,多多考慮人的實際使用體驗與需求,不要再爲了商業利潤而強加給我們一些不需要的炫酷功能,那就是賽博時代的強加貼膜腳墊地膠。不要在使用誇張而瘋狂的營銷話術以博取眼球與流量,有時候要點兒臉,也不是完全不值錢。保持對技術的敬畏,踏實搞新技術的開發與驗證,多積累有價值的科技專利。不要把半成品交給信任你們的消費者,不要用一個又一個噱頭來包裝所謂的智能汽車,不要指望着 OTA 修複前序 bug,不要先拉着投資人與股東買一批車以造成初期的銷量假象,不要積壓交付以造成某個月交付數量的好看,消費者不是用來玩兒的,是應該捧在手裏好好愛護的。"
* 注圖片來自網絡
點擊下列圖片,觀看往期精彩内容↓↓↓
混動真香,6MT 撩撥,型格 HATCHBACK 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