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全文 28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鍾
本周末模拟面試直播繼續,歡迎報名
這兩天鋪天蓋地的熱點是:C E T C 的打工人 陳 X 龍,真的是剛。
36 氪之前出過一個報告,發現「經常加班者達 76.1 %,僅 1 成人敢下班後不回消息」。
所以,加班文化爲什麽控不住呢?
在我看來,有三個核心原因:
互聯網的崛起和被洗腦的企業;
勞動法的執行;
不夠分的蛋糕。
真相是什麽?
回到這件事上,咱也不能說,這事就 100% 是事實。
畢竟官方否認了,所以要麽是僞造,要麽是派遣或者外包員工。
昨天看了一個自媒體信誓旦旦說:
這是編造故事,騙取流量,因爲微信群截圖顯示其他同事的響應太積極,且文筆一個比一個好……這就不正常。
(這還不允許打工人兼具硬骨頭和文學修養了)
我自己的判斷是:僞造的概率不大。
有些自媒體的确喜歡搞一些勞資對立的勁爆消息,然後單方面吊打資本,畢竟沒有落到實名的某公司是不能反向起訴的。
但這次熱點不像是僞造。
自媒體僞造熱點,最怕打假,所以往往不會給到清晰的公司名稱,然後這次不但有清晰的公司名,而且沖的是有國企、軍工、網信等多重 Buffer 的知名企業。
造謠造到了領導身上,怕是嫌自己号做得太久了。
互聯網的崛起 & 被洗腦的企業
說到加班,不能不說互聯網。
在互聯網公司崛起的這些年,勞資矛盾看起來更加嚴重了。一方面,因爲互聯網的普及,現在打工人,無論在哪裏,拿着手機,就可以無縫銜接上班。
就薪資福利來看,互聯網企業爲員工提供不菲的薪水,優厚的服務,還有期權。
但是企業在用人策略上,依然是涸澤而漁。最爲顯著的特點就是:
加班,常态化加班。
在互聯網崛起之前,也有民企也會要求加班,也不見得給加班費。
但大多數時候,這些企業還是自覺理虧的。
唯獨在互聯網行業,理應更高效的高科技行業,堂而皇之的推出了 996 常态性加班。
職場人突然發現,加班不再是公司理虧,而變成理直氣壯。
如果你拒絕這種常态加班,那一頂頂帽子就扣了過來:
吃不了苦,缺乏抗壓能力,工作不夠主動,沒有團隊精神創業精神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過去十多年裏,這些卷加班,卷 996 的企業,真的大多還都赢了。
舉個例子吧,在互聯網圈,知乎是爲數不多過去這些年都有雙休的互聯網公司。
但在 2015-2018 年之間,因爲雙休,反複被外界質疑是「慢公司」,搞得創始人不得不出來解釋「我們不慢。」
關于知乎慢公司的讨論網頁足足有 6600 萬
在外界看來,工作時長是「快公司」和「慢公司」的核心區别,字節、快手當年的飛速發展是源于大小周?而知乎的增速偏慢是因爲雙休?
在我看來,在正常人看來,996、大小周這些關鍵詞應該是「合法公司」和「違法公司」的核心區别。
但因爲沒有很好的監督機制,劣币驅除良币,形成了越違法越成功,不違法反而需要百般解釋……
經過過去 10 多年的反複洗腦,絕大部分老闆已經形成了「别人違法,我不違法我就吃虧了」的奇葩邏輯。
這點我批駁過,但估計老闆們聽不進去:《》
勞動法的執行
回到故事的主角陳 X 龍打工人,如果證明真有其事,無論是在編還是不在編,都是勞動法管轄範圍呢。
我還是很期待解決方案的,畢竟當地的人社局和四川的總工會都發言了,如果查實,要處理。
我很期待這件事成爲一個風向标。
畢竟這位打工人,都已經直接把日内瓦公約怼到臉上了。
說來有趣,2008 年的時候,新勞動合同法即将實施的時候,身在外企人力資源公司,我們拿到了草案版本,都覺得這一版勞動合同法相當嚴厲。
即便是一向講究公平對待員工的老外 CEO,都覺得這部法律對企業太嚴了。
我司 CEO 還單獨聊過幾輪法工委,理由就是這套勞動合同法一旦執行,以後辭退員工就基本很難了。
企業想要合規運作,成本真的不低。
作爲打工人,我一邊幫老闆翻譯他的觀點,一邊爲強硬的法工委主任叫好——我想的是:這版法律好啊,保護我們打工人權益。
但……誰料到今天能有這麽多負面新聞。
說到底,立法是一方面,執法也很重要。
好消息是,如今在監管部分互聯網企業的 996 問題上,監管機構已經走出了很大一步。
有互聯網行業的朋友明确告訴我,當地監管部門會上門駐場執法,看企業是不是加班。
接下來,理論上應該全線推廣。
隻有立起來幾個典型,來個徙木立信,讓違法者吃到苦頭。
那麽,才會讓老闆們知道,時代不同了,做企業的方式也不同了。
去年薇娅事件之後,我聊過不少老闆,人一提到納稅,就說「要按照最高标準繳納」,合規比賺錢重要。
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如果我們回看,之前 14 大 15 大的報告,你會發現我國過去多年堅持的都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但 17 大不一樣了,黨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則更加注重公平。」
不夠分的蛋糕
再擴展說說,爲啥 2010-2018 年之間的加班,少有大規模抱怨呢?
因爲那個時候蛋糕在不斷增長,打工人能夠參與到分蛋糕,而且投入時間越長,分到的蛋糕也越多,這是打工人能夠實實在在看到的。
福報論,兄弟論,都是在 2019 年曝光的。
這一年最大的問題就是互聯網寒冬來臨,融資越來越難了,上市越來越難了。
蛋糕小了,分蛋糕的人多了,老闆要想維持原來自己的分量,員工就需要分得更少了。
而員工不是傻子。
一旦員工發現,我再如何加班,不是在做大蛋糕,而是做無用功,而且分到的也是越來越少了,那麽員工就沒有動力了。
就以我之前寫過的神奇公司爲例《》
杭州某電商公司的員工,一旦發現工作量超過 8 小時,就明确回複:「你們可以調監控,我工作時間都在全身心投入,下班了我就準時走。」
上司苦口婆心:我們創業公司,電商公司雙十一比較忙,需要員工加班……
但這位打工人依然堅持離開,原因很簡單:
看大環境,如今電商如此卷,加班并不能做大蛋糕,去年的雙十一各平台表現都很一般;
看小環境,自己加班能夠分到更多蛋糕嗎?不能。
蛋糕不夠分的另一個體現形式,就是加班帶來的價值越來越低了。
放在 2013 年,你加加班搞出來一個微信,你就赢了未來 10 年,甚至 20 年了。
但是在今天,絕大部分的加班,并不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而是你下了班沒走,坐在那裏,一定程度上安撫老闆的内心焦慮。
也就是說,無意義的加班越來越多了——本來不需要加班的,但是老闆看你們加班,焦慮會少一點……
說到底,我是來打工的,不是來給老闆做心理按摩的……
最典型的案例,是張翰拖着實習生加班審了 8 個小時《東八區的先生們》,完了還問實習生反饋。
實習生都說啥,自然是好評一片,然後張老闆來了一句:我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麽。
真不愧爲表揚和自我表揚相結合。
結果豆瓣評分 2.1 分。
但凡張老闆能夠偷點懶,這片子可能都沒那麽爛……
最後理論上,應該寫點爲什麽加班對企業對員工都沒有好處,是一種雙輸。
這部分理論是我在 Mercer 學到,積累到的知識。
但算了,當企業認爲我可以把效率降低,身體不再健康的員工踢出公司換新人的時候,咱說啥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