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最令人期待的電影之一無疑是王晶導演的《不止不休》。
前有 2020 年入圍第 77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後繼入圍了第 45 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發現單元的最佳影片等榮譽。
導演王晶也憑此片獲第 4 屆平遙電影展的費穆榮譽最佳導演。
卻在某些問題上,被足足隐匿了近三年才得以上映。
早些年的時候,一部現實題材的《我不是藥神》,拿下豆瓣 9.0 的高分。
因此《不止不休》同樣被寄予厚望,相似的孤膽英雄爲弱勢群體發聲的故事叙事,也讓大衆覺得他可能成爲下一部《我不是藥神》。
(文章盡量避免了劇透,大家可以放心閱覽)
以詩意的方式
對這個時代迎頭痛擊
《不止不休》是一部講 " 理想 " 的電影,背景設置在 2003 年的北京。
監制賈樟柯,導演是《江湖兒女》、《山河故人》、《天注定》的副導演王晶。
主演白客,還有一個更爲熟知的名字 " 王大錘 "。
但這些年以來多次參演各種角色,确實實現了逐漸 " 蛻 " 去出道時的形象。
另一位主演是憑借今年大火劇《狂飙》出圈的張頌文。
《狂飙》有多火自不用說,而張頌文本人也憑借劇火人更火了。
有意思的是,影片早前的海報其實是并沒有張頌文,之後才改成了 " 雙男主 " 海報的形式。
也想再次肯定一下張頌文老師的演技。
按理說剛結束一部大熱劇,高啓強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對演員而言馬上有新作品出來勢必是一種挑戰。
但張頌文老師不負衆望展現 " 劇抛型演員 " 的實力——演啥像啥。
《不止不休》的黃江絕不會讓你跳戲想到高啓強。
另一位主演苗苗,雖然演職表第二順位,可實際算個醬油女主。
此外,電影還有一個隐藏彩蛋——賈科長傾情客串黑心煤老闆。
電影《不止不休》根據真實人物經曆改編,由人物導向講述紙媒時代往事。
兩位主角都是調查記者,白客飾演的實習記者韓東和張頌文飾演的資深調查記者黃江,就職于當時最大的報社—— " 京城時報 "。
爲什麽說當時是紙媒的黃金時代,也是理想的黃金時代,因爲當時還有着無數像韓東一樣經濟困頓但心懷天下的人。
(正如電影所述: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在電影前一部分,黃江就提到了一個問題" 記者是什麽 "。
在緊張忙作的報社,和渲染背景音樂下,确實有點 " 燃起來 "。
和韓東一起入職的實習生裏,有人答 " 記者是無冕之王 "。
紙媒的黃金時代,記者是有力的傳聲筒,也可能手握左右輿論的影響力,記者手中的那支筆,某些時候甚至可以 " 決生死 "。
所以,一個好的記者,應該具備冷靜、客觀,剝奪 " 個人情感 " 的因素。
電影也在第一個 " 山西礦難 " 的情節,向人們展現了調查記者的行業兇險。
緻敬每一位巧妙揭開行業黑幕、爲弱者發聲的英勇行爲的調查記者。
以至于觀衆在這整個片段充斥着被發現的擔憂。
之後,是實習記者韓東的個人成長。
一邊是結束北漂的穩定生活和工作,一邊是實現自我理想主義價值,電影劇情才逐漸走向 " 乙肝代檢 " 的高潮。
當時,整個社會對乙肝的污名化以及歧視非常嚴重,幾乎就是 " 談乙色變 ",
相關政策的滞後、醫療衛生知識普及的不足等等,導緻了公衆認知的誤解,于是,乙肝群體成爲被歧視的存在。
可當時的社會情況裏,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乙肝患者,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動形成了 " 代檢 " 的地下灰色産業鏈。
雖然《不止不休》呈現的千禧年代的故事,但這并不妨礙觀衆與之形成共鳴。
影片中,導演很巧妙地安排了多段錯落呈現的 " 僞紀實影像 "。
虛構的電影故事和幾近真實的僞紀實影像融爲一體,将觀衆從影院帶回了那段真實的傷痛過往中,讓影片的寫實性更強。
或許這也是導演王晶在采訪中所表達的态度:" 現實,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
也正如電影中所言:" 這事上發生的事,有哪件是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的呢?"
這些事件,曆史決定當下,現在影響未來,哪一件不是息息相關。
它有頗多不足但仍然珍貴
同樣講到了 " 乙肝代檢 ",雖然和《我不是藥神》略顯 " 撞題 ",乍一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我不是藥神》的事件明顯更爲集中,主線就是關于絕症病人買 " 假藥 " 救命的叙事,但《不止不休》是發散的,多個脈絡相通。
影片上來看,《不止不休》的劇情節奏、角色塑造,甚至是内核表達都沒有《我不是藥神》那般完整的呈現。
相反,《不止不休》有些要素過多,野心過大。
以至于落點不足,電影内核也就沒辦法做深做細。
這是不少新人導演的通病,很多時候都喜歡給得太滿,将各種元素塞進故事裏,這樣的結果導緻側重點被削弱。
《不止不休》讨論了北漂、礦難、乙肝代價多條主題線,但始終沒有一條主線貫穿,反而給人感覺像是分段式的故事呈現。
主題元素 " 打架 ",就會導緻故事的内核沖擊力不強,韓東的成長線與乙肝患者的困境呈現就會變得有些隔靴搔癢。
又因爲時長限制," 乙肝代檢 " 的話題交代會顯得過于倉促,某些洞察和表達明顯不足。
但我認爲,對《不止不休》的失望本身在于期待過高。
以《我不是藥神》爲對标是難度不低的,但他本身的電影框架其實是合格的。
它相對真實的帶我們回望了一份關于千禧年的記憶。
那一年是紙媒的黃金年代,調查記者确實有種 " 無冕之王 " 的意思。
電影中第一場山西礦難,對應的應該是 2003 年的 "3 · 22" 特大礦難。
據報道,當年的孟南莊礦難,有超過 72 人遇難。
但在當時,和生命一起掩埋的還有事情的真相,直到記者深入調查,才牽出一張大網,相關黑幕才得以打擊。
" 乙肝代檢 " 對應的是 2003 年,記者韓福東發表在《新聞周刊》上的《中國 1.2 億人的反歧視主張》。
而電影的最後,使用了更爲藝術性的呈現。
報紙懸浮掠過人群,先是春節的版面,然後翻轉過來是《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被登在頭版。
這些的意義就是,礦難的真相被揭穿,相關 " 兇手 " 得到懲戒。
而反歧視的報道,2010 年後乙肝歧視得到遏制,現在無論考公還是上學,乙肝檢測結果都無需單列。
文字正義的發聲,真的足以改變這個社會的不公。
所以在當下,《不止不休》得以播出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目的。
它呈現了當下極其稀缺的題材,這份勇敢突破已經值得尊敬。
此外,作爲一個媒體人的觀影感受是,《不止不休》帶着一股彌足珍貴,召喚着這個時代的餘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