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周日(17 日)宣布,于 16 日在其實驗基地首次成功試射 " 自制遠程高超音速導彈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宣稱,此次試射令印度跻身具備高超音速技術的國家之列。
DRDO 稱,試射上周六在印度東部奧迪沙邦外海的卡拉姆島(Abdul Kalam Island)進行。導彈發射後由部署在各個位置的測控系統追蹤,最終獲得的飛行數據證實導彈成功進行末端機動,并高度精确地 " 撞擊目标 "。這款導彈由 " 海得拉巴卡拉姆導彈綜合實驗室 " 與 DRDO 旗下其他實驗室及工業夥伴共同開發,并在 DRDO 和 " 印度武裝部隊資深科學家 " 的見證下試射。
DRDO 宣稱,這款導彈可由印度武裝部隊 " 所有軍種攜帶 ",射程超過 1500 公裏。從導彈外形上看,外界分析,該彈很可能是 DRDO 于 2023 年 10 月 6 日首次試射," 部分成功 " 的 LR-AShM 遠程反艦彈道導彈。在印度國防部長辛格 17 日在社交平台發文祝賀試射成功,稱其爲 " 裏程碑 " 時刻," 這項重大成就讓印度跻身于擁有這種關鍵和先進軍事技術能力的特定國家之列 "。
然而從 DRDO 公開的圖片和視頻來看,無論這款導彈的設計指标如何,導彈發射時帶着發射筒蓋一起飛出去的奇景,或多或少會對實測指标産生一些影響。作爲型号的首發遙測彈,這發試驗彈如果在頭錐頂部加裝試飛測量用的空速管并不奇怪,但印度顯然沒有考慮尖銳的空速管遇上未經處理的發射筒蓋,會引發什麽後果。
雖然在 " 三叉戟 D5" 等潛射彈道導彈的設計中,爲了兼顧水下和水上運動時的減阻,頭部設計有可伸縮的減阻杆,并且在減阻杆末端加一個 " 小帽 ",形成一個人爲前置的激波錐,相當于一個 " 虛拟尖錐整流罩 ";但減阻杆的設計制造都要求非常精确可靠,印度這個處于無規律晃動狀态的筒蓋自然無法起到減阻的作用,最多能把激波頂在頭上,正所謂 " 頂激波用 " 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