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汽車無論用哪種能量驅動,都是由馬車演變而來的。因此,在誕生之初,汽車上的 " 乘坐空間 " 基本都是跟大多數馬車一樣的開放式轎廂。即便有部分豪華汽車可以爲乘客提供封閉式車廂,可留給司機的也常是近乎露天的 " 駕駛艙 "。
20 世紀初,汽車座艙仍維持馬車時代的開放式特征
加法時代
事實上,在汽車剛誕生的時候,由于金屬鍛造及玻璃熔制工藝都未夠完善,就連飛機的座艙也多是敞開的,因此車身制造商自然難以提供全封閉式座艙,而汽車廠商也隻能以 " 原始 " 的裝備優先滿足司機的基本需求,比如裝上車速表或者簡易的風擋。
直至 20 世紀 10 年代後,車身制造商才算熟練掌握制造全封閉式座艙的工藝,進而讓封閉式車廂在 20 世紀 20 年代成爲主流。之後,随着公路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人類在長距離駕乘車輛出行的過程中,又産生新的用車需求:如何渡過這漫長的移動時間?
20 世紀 30 年代的汽車座艙 Audi 920
幸運的是,當時的無線電接收設備已經小到可以裝進車廂。于是,移動通話器、無線收音機等新型設備被廠商加裝到車上,并且很快叠代出便于司機或前排乘客操作的小型化裝置。也正是從那時起,汽車廠商不僅開始向車内增添各式裝備,更習慣将對應的操控界面集中在司機的周圍,以便操作。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汽車的座艙 Chevrolet Impala
不過,在小型電子設備迎來發展風口之前,汽車座艙除裝飾風格有所變化外,并無再引入革命性的新裝備,即便有車型一度用上卷軸式導航地圖乃至後視攝像頭等當年的前衛裝置,也鮮見沿用到量産車上。倒是歐洲與美國車型的内飾設計風格在二戰後逐漸分化,并一直延續至 20 世紀末。
20 世紀 60 年代歐洲汽車的座艙 Audi 100
待到電子産品開始起飛的 20 世紀 70 年代,車載設備也随之由機械式全面轉向電子式,連帶着中控台上的按鈕數量也急速增多。而在思想奔放的 20 世紀 80 年代,汽車座艙則迎來整體氛圍最爲賽博朋克的時期,不僅概念車的内飾設計思想相當前衛并充滿想象,就連上市新車的配置也頗爲激進,甚至有車型裝上當時才初步成型的電子導航、HUD 擡頭顯示等先進設備。
20 世紀 70 年代的概念車,座艙設計已帶有賽博朋克風格 Alfa Romeo Eagle
20 世紀 80 年代的概念車,座艙設計充滿世紀末的科幻感 Citroen Karin
減法時代
如此不加節制地添加裝備的後果,便是汽車座艙内布滿按鈕跟儀表,以至于司機操作的繁瑣程度不亞于飛行員。幸而,多家老牌汽車廠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爲新世紀研發車型時,既已決定要爲中控台做減法,不然更多新裝備的控制界面将無處安放。
20 世紀 90 年代,汽車座艙内幾乎布滿按鈕 Saab 9-5
這裏頭,率先拿出解決方案的,便是寶馬。2001 年,寶馬推出 iDrive 智能駕駛控制系統,意圖用一個旋鈕跟幾個實體按鍵,再配合一台嵌入式電腦,從而取代原先中控台上的諸多信息娛樂裝備。盡管受限于嵌入式電腦的性能,以及電腦操作系統那糟糕的菜單設計,第一代寶馬 iDrive 的用戶體驗并不及後來登場的奧迪 MMI 多媒體交互系統等同類車機系統,但寶馬 iDrive 無疑是數碼車機系統的先驅,更爲今日傳統車廠研發智能座艙預先 " 上交學費 "。
2001 年,BMW iDrive 誕生
但正所謂隔行如隔山,面對陌生的數碼産品,傳統車廠交的學費有點昂貴。受話語權、研發周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傳統車廠選擇的數碼車機解決方案普遍過于保守,在性能上落後于同時期的個人智能移動終端,以至于在用戶體驗上顯得雞肋。直到帶有矽谷基因的特斯拉于 2012 年推出 Model S 後,傳統車廠才見識到智能車機系統的正确打開方式。
2012 年,标配智能互聯中控大屏的 Tesla Model S 登場
毋庸置疑,當年特斯拉 Model S 的數字座艙正是今日主流智能座艙的雛形。在此類汽車座艙内,控制車載設備的核心是一套由大算力 SoC 系統級芯片驅動的智能互聯車機系統,其 HMI 人機交互界面及用戶體驗接近消費電子市場上的智能移動終端。相比傳統座艙,智能座艙内的實體操作鍵極少,操控主要經由觸控屏來完成。有時還可用聲音、手勢等輔助指令操控車載設備。
2020 年,Mercedes-Benz S-Class 率先搭載的 AR-HUD 增強現實擡頭顯示器
虛無未來
至于未來,随着無人駕駛技術愈發成熟,以及智能物聯網日漸成型,汽車座艙終将變成不再需要人類司機的移動空間。屆時,相比功能性或安全性,汽車廠商可能更注重整個座艙的環境友好性、可持續發展性,以及車載 AI 的交互能力,同時還将優化爲乘員定制的服務内容。
在未來,汽車座艙或将演變成移動的起居室,最大限度減少人類駕駛操控的必要
車内氛圍燈将是未來汽車座艙展現客戶個性的主要道具之一
但在此之前,汽車廠商則需先自主研發出智能座艙的底層操作系統,并打造相應的軟件生态。畢竟軟件定義汽車已是大勢所趨,而本就擅長軟件研發及 AI 人工智能開發的科技企業也早已把生态延伸到汽車産業端,留給汽車廠商把握命運的餘地已所剩無幾。而對于傳統車企更爲不利的是,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座艙領域有更多的成功經驗,并且同樣在跟科技企業聯手研發新世代智能座艙,将來極有可能在市場上淘汰部分傳統車企。
2022 年,蔚來 AR 眼鏡上市
當然,最爲理想的結局還是讓那些自汽車誕生之初既已存在的傳統車企能夠見證汽車座艙自空白到繁雜,再進化到虛無的整個輪回過程。
早年形同沙發的汽車座椅
撰文 I 李爾欣
不想再錯過有趣有深度的好文章?
快把名車志 Daily 設爲星标吧!
▼ 掃碼獲取《情迷英倫 100 YEARS OF EXCELLENCE》電子版 ▼
撰文 I 戶志強 圖片 I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