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 生成
昨天,身邊朋友問我一句話:
這麽努力每天碼字,因爲熱愛還是欠了裸貸?什麽動力讓你每天都堅持下來?這幾年有什麽收獲?嚯,我一聽這幽默尺度,不去說脫口秀都屈才了。
不過,他一下提出三個問題,我想了之後的答案是:
1. 每個人開始做一件事之前,都會有一段不那麽舒服的痛苦期,這段時間裏的痛苦會推動人不斷嘗試新的東西,做多了找到竅門,漸漸就輕車熟路了。
2. 也不覺得自己在堅持,因爲熟能生巧,大腦神經元突觸(Synapse)連接更加緊密,形成一種慣性,每天不寫下總覺得少點什麽。
至于第三點,最大收獲是:别人做不了的才是專長,專長是一個人無路可走時,最好的退路。
一
爲什麽這麽說?我覺得有必要再解釋一下什麽是專長。
專長,是人們在某個領域或技能上的深入了解和掌握,要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獲得,而且它和人的職業緊密相關。
專長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專業性、獨特性、熱愛。
先說說專業性。在中國,無論高等教育還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都會根據國家的需求設置不同的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教學計劃。
這些都是爲了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簡單來說,專業是你在學校學到的基礎技能,或者是你在工作中逐漸積累的能力。
舉個例子:
你在學校裏學了會計學、财務管理等基礎課程,學會了怎麽做财務報表、怎麽分析财務數據。這些都是會計專業提供的基礎技能。
接下來是獨特性。專家們說,獨特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你的專長可能在某些人看來很厲害,但在其他人看來可能并不特别。然而,這種專長能讓你在某些小圈子裏顯得很自在。
什麽意思呢?
好比溝通能力。在學校或社會中,很少有人會專門教你怎麽溝通。而這項能力因爲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表現也各不相同。
看似簡單的溝通實際上非常重要,如果一個銷售人員溝通能力強,他不僅能賣衣服鞋子,甚至能賣掉大樓或管理一項全球業務。
但這種能力不是單靠基礎培訓就能學會的,哪怕你鼓起勇氣去街頭搭讪,支支吾吾地跟路人說話,也很難真正學會打破隔閡。
仔細看看身邊的同事,你會發現,會溝通的人總是那一批人,而且他們在領域裏比别人過得要滋潤;所以,對他們來說,溝通算得上一種專長。
從專業到專長,除需要經驗和技術,還要對工作的深刻理解。這是一種獨特優勢,能讓一個人在某個領域脫穎而出,這個變化過程,可能要師傅帶徒弟的傳授,或者是個人長期的積累和實踐。
再來聊聊特長,特長更多和個人的天賦或興趣有關,是指一個人在某項活動或技能上的非凡能力,比普通人更強。
特長不一定是職業技能,更多是指業餘愛好。比如音樂、藝術等;如果一個人能把對特長的熱愛融入到專長中,那他的潛力就會非常大。
喬布斯是典型例子。
他特愛禅修、對東方神秘主義哲學充滿興趣,尤其是佛教禅宗文化,還喜歡瑜伽和古典、搖滾音樂等,他甚至還收集了鮑勃 · 迪倫超過 100 個小時的磁帶,并且在 Macintosh 的發布會上使用迪倫的歌曲作爲開場白。
然而,在創立蘋果之前,興趣并沒有給創業很大幫助,反倒是創業後,特長與專長的組合,才讓他對設計、人文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你覺得例子離自己比較遠,不妨思考下,身邊有沒有把興趣與專長組合,在職場、副業上遊刃有餘的呢?至少我身邊很多,比如:主持人到主播,編導賺到短視頻編劇 ..... 等等。
二
專長到底有什麽用?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下内卷的核心是什麽?
從社會經濟、和技術變化看,人們真的在和人工智能争奪工作機會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很困難。
想一想,人工智能有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支持,可以利用海量的用戶數據,非常理性,還能快速地更新和進化。普通人怎能和它競争?
所以,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手工勞動。未來,手工勞動的價值将越來越低。但同時,城市生活成本卻依然居高不下。那我們該怎麽辦?隻能不斷努力,提升自己。
這裏要介紹一個我創造的詞:" 城市現代化陷阱 "。
雖然是個人看法,但認爲有必要分享一下,人類現代化進程已經持續了幾百年,本質上,它是圍繞 " 城市 + 工業 + 商業 " 進行,也就是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城市聚集大量資源和人口,這種聚集能帶來規模效應和分工的好處,但,它也導緻城市成本的上升。
例如:政府稅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居民的住房、教育和生活成本等都在上漲,微觀一點,毫不誇張的說,我去菜場買個西紅柿都要 6 塊一斤了。
随着城市成本上升,我們必須升級産業。什麽是産業?
人們爲了滿足生活需要而組織起來的各種工作和生産活動。例如,有些人制造手機和電腦,這屬于制造業;有些人在餐館做飯或在商店賣東西,這屬于服務業。
但成本的增加,有些産業已經難以承受這種壓力。
怎麽辦?在一線城市中,隻能選擇能承擔更高成本的産業和人口,這主要包括與科技和資本相關的産業、企業或人才。
顯然,掌握了科技和資本的企業和人才數量有限,但他們的價值會越來越高;而大多數人的價值卻在降低,逐漸被城市擠出,這就是大多數人所經曆的内卷的本質。
三
問題是内卷卷什麽?從資本視角看,或許能找到答案。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
如果有 10% 的利潤,資本會保證到處被使用;如果有 20% 的利潤,資本會變得非常活躍;如果有 50% 的利潤,資本将會铤而走險。這說明資本對利潤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亞當 · 斯密在《國富論》中也有相似的觀點。他指出:
當資本增加時,工資可能會提高,但利潤可能會降低;因此,企業會通過擴大生産規模和實現生産的标準化來應對這一問題。
這不僅可以保持企業的利潤率,還能提高生産效率和市場競争力。簡單來說,資本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成本來獲取最大的收益,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那麽,怎樣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呢?答案是:标準化。
想象一下,你發現了一座金礦,一開始你自己在挖,日子還過得去。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想從這座金礦中賺錢,競争也變得越來越激烈。你會怎麽做?
有兩種選擇:
1. 你可以雇人來幫忙挖礦,但需要花錢,還要花時間找人和培訓。如果你管理不善,可能會錯過賺錢的機會。而且你不可能一下子雇傭很多人,所以每天能挖到的金子數量隻能有限地增加。
2. 減少成本,更加努力地自己挖。等到别人快發現這座礦時,你可以快速培訓其他人,把挖礦的技巧賣給他們,短時間内賺一筆快錢。
不管選擇哪種方式,最終的結果都類似的:金礦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多,競争自然開始。一旦競争開始,有錢人會用标準化的方法來挖礦,他們會統一管理 " 人、事、價格 "。
《納瓦爾寶典》中有句話挺有意思。他說:
如果社會可以培訓你,那麽,社會也可以培訓别人來取代你。如果你隻是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就能賺到錢,那我可以雇很多人來取代你。
這意味着,你隻能在,我找到足夠多聽話的人之前賺到錢。而且,我雇的人越多,你賺錢就越難,這種變化的速度随着 AI 的到來,正在變得越來越快。
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認識,說實話,沒有人喜歡内卷,但資本和市場行爲就是這樣,我們沒辦法改變;因此,内卷在進一步讓一切盡可能标準化。
四
如何避免這樣的困境?一個基本的方法是,必須掌握通過聽從指令就能學到的東西,即,專長部分。那麽,如何找到并長期培養專長呢?我認爲有三個關鍵步驟:
梳理一下優勢
職業化
放大價值
在 AI 時代,我還要特别強調寫作的重要性。就像之前說的,你一開始可能不知道專長是什麽。甚至可能會高估自己。
我有很多高管朋友,他們認爲自己像孫悟空,擁有 72 般變化,非常能幹。但當他們離開了公司,獨立創業時一個月連一萬塊錢都賺不到。
爲什麽會這樣呢?
有一個概念叫做角色兼容性(Role Compatibility),強調的是,在一個大機器中,每個小部件,無論多麽普通,都有其獨特的位置和功能。
我們在公司裏可能正好适合那個環境,像螺絲釘一樣剛好合适。但一旦離開那個環境,就發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适應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我爲什麽要強調寫作的原因。爲什麽要寫呢?因爲當真正坐下來,在電腦前梳理能力時會發現,雖然覺得自己什麽都會,但可能什麽都不精。
問題是:寫什麽?
一個詞總結即:回憶錄。回想一下目前的崗位是什麽,負責什麽,嘗試把這些崗位能力梳理出來,想想放在其他公司,這些能力是否仍然獨一無二。
寫完之後,下一步就是 " 識别專長 "。怎麽識别專長?回顧一下過去幾年的職業生涯,是什麽樣的經曆把職業生涯串聯起來的。
比如我,從做媒介工作起步,最後成爲市場負責人。
我的經曆是一步步從媒介領域的工作經驗積累起來的;這可能就是我的一個專長,在這方面,做起來特别得心應手,有很大的優勢;除此之外,專長領域裏,還會發展出一些額外的能力;類似于溝通技巧等。
識别專長後,下一步做什麽?
把崗位思維轉化成職業思維。如果現在問你:" 你的職業是什麽?" 你會怎麽回答?是運營總監、新媒體負責人,還是其他什麽呢?
我們不難發現,崗位固定,職業不一樣,職業相當于所有職業生涯中積累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的總和,有了職業思維,你會變得更專業。
這種思維鼓勵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待發展,不再僅僅關注當前的崗位要求,而是,考慮如何将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應用到更廣泛的機會中去。
換言之,你可能會更願意 " 經營 " 這個職業。
想一想:我能不能把 " 以往在新媒體運營上加上行業知識 " 的經驗,做得更詳細一些?或者,我能不能從中提煉出一套模型,然後分享給更多人?
甚至,把經驗轉化爲咨詢服務,再利用互聯網、AI 等工具,把這些擴大化、效率化;這樣做,優勢是不是就比别人強很多了?
所以,專長是除标準化之外,能在競争中占據優勢的東西。專長是幹出來的,是做那些别人不願意做,做不來的事還要持續叠代,最後形成的壁壘。
總結
我們要拼,專長了。
更具體的專長,無論從個人還是公司的角度看,都是提高性價比的有效方式,畢竟,專長代表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不是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