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耳東陳
監制 | 吳怼怼
娛樂圈向來偏愛造概念形容流行文化的風向。
從灰姑娘到大女主,從小白花到 30+。2023 春天,是姐狗的春天。
央 8 周雨彤和吳磊在《愛情而已》裏給觀衆施了魔法,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嘴角上揚。
東方衛視蔣雯麗和明道在《轉角之戀》裏給觀衆下了降頭,不小心看到一張 gif,都要驚呼「我是造了什麽孽眼睛要受這種罪」!
差距之大,讓人難免會想,從《轉角之戀》拍攝的 2016 到《愛情而已》開機的 2022,市場究竟翻天覆地發生了什麽?
01
蔣雯麗翻車,白幼瘦背鍋
過去一個月,關于《轉角之戀》的吐槽滿天飛,觀衆看到蔣雯麗癡迷粉絲巾、白短褲,頭戴兔耳朵賣萌。
難免唏噓——這可是中國電視劇大滿貫視後啊!怎麽想不開遁入了丫頭教。
把時間轉回《轉角之戀》拍攝的 2016 年,有些事情反而好解釋了。
2016 年,馬思純憑借《七月與安生》拿到金馬影後,回應質疑時提到,「大家都說我小姨給我拿資源,其實我小姨自己都快沒戲演了」。
新生代資源來自何方暫且不談,但馬思純吐露的蔣雯麗處境,其實并不是虛的。
衆所周知,娛樂圈,人脈是資源的敲門磚,所以常規思維下,劉曉慶近 60 歲,還能在《隋唐英雄 3》裏演公主的少女時代,劉嘉玲 53 歲還能在《情深緣起》裏演風華正茂的顧曼璐,是演員仗着人脈廣資源強,強行扮嫩導緻晚節不保的佐證。
站在這個角度,《轉角之戀》似乎是成立的。
《轉角之戀》導演董富來,更爲人熟知的身份是燈光師。早在世紀初,就在蔣雯麗主演的諸多經典劇集如《好想好想談戀愛》《中國式離婚》裏做燈光師,顧長衛(蔣雯麗老公)導演生涯重量級作品《立春》,也是蔣雯麗當女主,董富來當燈光師。
明面上,導演是老熟人,男主是台灣曾經的偶像劇一哥明道,《轉角之戀》是蔣雯麗有資源任性。
但事實恰好相反。
她接演《轉角之戀》的 2016 年,内娛的現象級影視,是開年《美人魚》創造票房神話,「星女郎」林允橫空出世。是大 IP《微微一笑很傾城》影視化面世,劇版主演鄭爽,影版主演楊穎,主打一個青春貌美。是周冬雨上演民國偶像諜戰劇《麻雀》,楊幂《親愛的翻譯官》拿下衛視收視冠軍。
劇裏叙事年代如何變,主角都是少女。
雖然劉濤在那一年開辟了新戲路,靠着《歡樂頌》安迪形象解鎖熒幕女霸總,但那時中女春天遠未到來,安迪的年齡不是賣點,《歡樂頌》出圈靠的是國産女性群像友情,而非不懼年齡。
少女感 + 大 IP 擠壓着市場,蔣雯麗等中生代演員,困在婆婆媽媽和少女時代之間,不上不下。
中年女性在這一時期,生存空間是被無限擠壓的。
留存的作品證明她們均有嘗試,但效果并不好。
2014 年,家喻戶曉的闫妮搭檔探尋轉型出路的胡歌在《生活啓示錄》裏談姐弟戀,被嘲像媽帶着兒子。認認真真演戲擺脫不了的困境,最後竟然靠減肥上綜藝狠狠扭轉。
後來的「姐圈天菜」俞飛鴻,2016 年在《小丈夫》裏和楊玏姐弟戀,糊的無聲無息。
網傳 2017 年《情深緣起》制片組三顧茅廬請劉嘉玲,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2020 年播出後,劉嘉玲被嘲「丫頭教再添一員」。
搜 2016 年前後與女星相關的詞條,「少女感」是要被加粗放大的一條。
當台灣偶像劇逐漸式微,内娛自制偶像劇成爲絕對主角,白幼瘦統治起内娛審美,就連有過 9 分劇集《戰長沙》的楊紫都着急整容轉型向流量進發,可想而知還在演《娘要嫁人》《正陽門下小女人》的蔣雯麗們,有多焦灼。
她們的優勢是經年累積,在娛樂圈建立了自己的話語權,她們的劣勢是,空有順勢而爲的資源,卻隻能炮制出不合時宜的作品。
02
姐狗戀井噴,偶像劇叠代
乘着影視劇姐弟戀的東風,《轉角之戀》面見觀衆。但不論畫風還是劇情,都顯示着一股濃濃的過時味道。
7 年過去了,内娛經曆了海清在 first 電影節上喊話導演看看中年女演員,經曆了 30+ 的大年,參加過《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女明星,重新打開了演藝之路,中年《小時代》一年到頭換着面孔在各大網播平台、電視劇頻道不斷檔上演着,觀衆已經進入了一輪新的疲憊期,期待着關于女性的叙事,能開出落地的花來。
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轉角之戀》,用不再年輕的臉龐,依舊重複着世紀初台偶的經典叙事。
觀衆并不想看到拿了電視劇大滿貫的視後,在所謂「姐弟戀」中,抛棄演技,學着台灣偶像劇的表演套路,大吼大叫,小鹿亂撞,露出不合時宜的情态,在邏輯不通的劇情裏把智商踩在腳下,隻爲與男主産生更多連接。
觀衆更不想看到,過了顔值巅峰的前偶像劇一哥,演技止步不前,依舊靠曾經的偶像劇組合拳——顔值、身材釋放心動信号。
沒有任何年齡歧視的意思,但必須要正視的是,一些橋段的合理性,真的建立在年齡閱曆之上。
初出茅廬首次戀愛的年輕人怦然心動,表現出可以敵對、大呼小叫,因其閱曆,尚有可信度。
但到了《轉角之戀》,男女雙方皆邁過而立之年,結過婚,離了婚,有事業,有明确的社會角色,再開始一段戀情,必定不是靠簡單的吵吵鬧鬧,轉化成打是親罵是愛。
電視劇作爲反映時代情緒的窗口,承載着當下特定人群的夢境。
「姐狗戀」自 2020 年起頻繁在熒幕上演,表面是女性主義崛起,實際上也是掌握播放量和收視率另一端的觀衆,對于影視制作的一種權利位移。
當女性話語權在社會空間越來越有存在感,作爲電視劇、網劇的主要消費者,内容制作必定會有投其所好的生産。
從年齡不是問題,展示熟女魅力的《下一站,是幸福》小爆,到《愛情而已》對過往三年熒幕姐弟戀做出觀衆更滿意的解讀,表面是「姐狗戀」越來越普遍,内裏是女性從情感關系的被動方,漸漸過渡成了掌控走向的主動方。
觀衆觀劇過程中,與其說是被甜且清新的戀愛撩撥,不如說是劇中女性掌控情感話語權,滿足了觀衆更核心的需求。
而《轉角之戀》,偏偏踩中了女性情感話語權的雷區。
蔣雯麗在劇中,自從動心以後,在外形、做事風格上的種種忐忑,讓人感到不适。那種「人到中年仍有機會被愛」的小心翼翼,反映出的恰恰是年齡帶來的焦慮。
恰恰傳輸的劇集價值觀是,中年女性,值得被愛的核心,仍舊是顯年輕的外表和天真的情态。而人生閱曆帶來的生命厚度,在兩性關系中,不值一提。
反觀我們也嘲笑過的張嘉譯、陳建斌,一把年紀在電視劇裏跟妙齡少女談戀愛,但令人哀歎的是,身材走樣頭發變少的中年男性,從不認爲自己得到年輕女孩的青睐,是值得受寵若驚的事情。
「姐狗」的精髓,是試圖通過年齡閱曆,超越性别的權利壓制,平衡男女在普世話語體系下的不平等,從而達到一種相對的平等,但若中女變得隻是年齡設置,那必然成爲更沉重的性别歧視。
03
形容詞難重構中女魅力
2023 年,亞裔女性逐夢演藝圈的振奮故事,已然上演兩出。
楊紫瓊 60 歲拿奧斯卡影後,過了不惑之年的宋慧喬憑借《黑暗榮耀》獲得了「皺紋自由」。
喊着「中女崛起」的内娛,卻遲遲沒有一個有力量的女性形象,佐證這聲崛起。
《浪姐》轉眼已經進入第四季,一些人靠着 30+ 的形象,在中年偶像劇中當上主演,一些人則打開明星商業價值的新版圖。
回看十多年前诠釋 30 歲女性的偶像神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程又青在 30 歲時日日提醒着自己初老,洗漱架上的護膚品全部換成熟齡,面對催婚焦慮不已。
似乎如今影視劇進化到了 30+ 不懼離婚,已是一種進步。
但看看吃到中女紅利的演員們,袁泉、俞飛鴻、萬茜們被消耗已是老生常談。
更典型的姐弟戀專業戶秦岚,在《延禧攻略》裏靠白月光皇後圈粉,其後資源進階,成了内娛獨立女性代表性面孔。幾年過去了,搭檔過小鮮肉無數,最爲人稱道的角色,依舊是《怪你過分美麗》中的經紀人。
新劇《燦爛的轉身》搭檔鄧家佳,雙女主一個被渣男婚内出軌,一個被渣男騙當小三,聯手面對人生荊棘路。
若是放到兩年前,這等劇情還算爽劇,但如今,也隻是對顧佳手撕渣男,林有有理直氣壯小三的東施效颦。
這沉疴并不僅僅附着在《燦爛的轉身》上,我曾在某影視群裏,見一部醫療行業女性劇的制作方征集觀點,那個故事大綱,堆疊着近幾年常見的「精英女性」形容詞,卻看不到一個真正有力的動詞。
群裏回複想看到的女性形象,也無外乎「人美心善,業務能力強,一堆人追但選擇獨美」等并無想象力的描述。
用形容詞講故事,是内娛中女真正的困境。
蔣雯麗拍《轉角之戀》的那個時期,内娛籠罩在小白花風氣之下,中女展示魅力,隻好向小白花無限靠近,然後被群衆大肆嘲笑。
到了 30+ 大軍統治影視劇時期,内娛對于女性故事的想象力,依舊匮乏得隻局限于兩性關系的對立。
好像女性隻有打倒男性,才算獨立宣言的成立。而男性角色的最大功用,就是用他們的不忠來激發女性力量。
這看似對中年女性面對人生選擇的一種不設限,對女性擁有重新開始勇氣的肯定。但其實,過度的兩性對立渲染,恰恰是意識覺醒,能力不足的表現。
女性故事并不見得要和男人站在對立面,中女的主體應該是自己,而不是依附于他人反應,決定自身屬性。
行至今日,内娛的中女困境,已然不再是演員的生存空間狹窄。我們需要一個突破兩性對立叙事空間、造夢時結合現實情況、多講故事少造詞的叙事示範。
用形容詞喊女性口号的影視劇,請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