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後,是時候啟動新一年的科研計劃了!
有博士生感歎:" 哪有假期呀,每天都在忙數據啊,論文還是寫不完 ",北大 60 後教授楊寶學曾做過一個時間管理的講座,解答了學生這樣的困惑:
" 很多同學在課上說寫不完論文,是因為沒時間。" 楊寶學教授表示,一定要做好時間規劃,并曬出了自己每天的作息表,笑稱不相信誰能比他更忙,他都有時間寫論文......
圖源:紅星視頻
他已發表 SCI 論文 117 篇,培養研究生 29 名,其中已畢業博士生 24 人,在讀博士生 11 名,碩士生 2 名,博士後 3 名。他以此來指導同學," 一定要做好時間的規劃,你們完成論文就一定有時間了 ",當時這張 " 北大教授的作息表 " 火出圈引發熱議。
據資料顯示,楊寶學教授,男,1962 年出生,博士,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1984 年獲白求恩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學位,1987 年獲白求恩醫科大學醫學遺傳學碩士學位,1993 年獲白求恩醫科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1994 年至 1997 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心血管研究所完成博士後培訓。
1997 年至 2003 在 UCSF 心血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2003 年 2007 年任 UCSF 醫學系助理教授。2007 年 5 月開始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教授。2009 年 7 月全職歸國。現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主任。
自律,對科研人來說有多重要?
如果本科階段,就萌發了對科研的熱愛之情,并心甘情願為之付出常人難及的努力,那也許會開啟一段不錯的科研之旅 ...... 直博北大的田廣梅就以親身經曆展現了因對科研産生興趣,從而做到的一種時間管理的自律。
自從初中接觸到生物學以後,她便被各種形态各異的細胞生物所吸引,本科就讀于江漢大學時,她萌生了想要深入了解這些生物的想法便走進了實驗室。3 年來,她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除了上課和睡覺,其餘時間都待在實驗室。她幾乎沒有周末和寒暑假,經常早上 6 點多便去到實驗室,晚上 11 點多才離開,平均每天在實驗室待 14 個小時以上。
在田廣梅看來,做科研就像挖寶藏一樣,可能你走了很久還是一無所獲,但當你成功的那一瞬間是很激動的。
江漢大學教授胡長峰是田廣梅的導師,一路見證了她的所有付出并誇贊道," 她很勤奮刻苦,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總呆在實驗室裡,每天一直呆在最後,很沉着地不停地做着實驗。"
" 可能女孩子做科研會很辛苦,但隻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再枯燥也覺得有意思。" 選擇科研,是跟從田廣梅的内心,她認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盡量把效率提高,才能省下更多的時間用到有價值的事情上。
據清華大學官博介紹,這份 " 清華學生的計劃表 " 是正在清華大學校史館舉行的 " 清華大學優良學風檔案史料展 " 中一份展品。
資料顯示其中一位學霸同學的日常:淩晨 1 點睡覺,清晨 6 點起床,6 點 40 開始學習,晚上 9 點到淩晨 1 點全都安排滿滿當當。
網友看完瑟瑟發抖:
@紐約人民: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擁有 24 小時。但就是因為不同的分配,造就了不同的人。
@辣辣黃:好強 永遠都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努力
@水母與鴕鳥:太強了我要繼續努力。
@明天沒事 Morgen:寫計劃不難,我常常寫,難的是執行計劃
▼
西北工業大學,有一名叫程澤堃的學霸也曾刷屏網絡。他連續 3 年登上年級第一的寶座,門門成績都是 90 分以上,先後獲得過 15 項國内外大獎,獎狀獎牌堆積如山。他還肩挑學生會主席的擔子,經常演講和主持活動,曾帶隊到華為、中興等多家企業參與調研。
他的一天被自己分成 13 段,每天學習結束時已到淩晨。被問及感受時,他隻淡淡地說:" 忘記當時的感受了,隻記得日出很美。" 他的筆記本上也爬滿了各色文字,密集如麻,一本又一本。
沒有一蹴而就的科研天才,有的隻是從超乎常人的自律中曆練出來的 " 趕路人 ",多少位受人尊敬的院士、教授,我們隻看見了他們人前的風光,卻不曾詳細了解到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北大楊寶學教授的作息表就是其中的縮影,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網友們紛紛點贊:" 優秀的背後是勤奮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