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學的心理健康課上,課件内容稱——
「性騷擾主要是性欲激發的。」
「不少性騷擾受害者,是因花枝招展、舉止風騷導緻的。」
顯然,這種受害者有罪論荒謬至極。
明明是爲了保護學生心理健康,結果卻造成多少女生的心理創傷。
随後,有自稱是該學校學生的網友稱,網傳的是去年性教育課件的圖片。
如今被翻出來,和校方領導部分發言有關。
據說,學校今年的新增校規中存在性别針對性的内容。
光看這些發言,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滿滿的惡意。
更可怕的是,現實生活中,女性面臨的危險遠不止性騷擾。
縱觀社會上的惡性案件。
但凡受害者是女性,總是少不了一通蕩婦羞辱,造謠潑髒水。
這種有毒的偏見,早已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紮根。
2018 年一起惡性殺人案後,傳出的謠言
最近,一部新片上線。
表面上,講述的是一起離奇的兇殺案。
而在懸案背後聚焦的,正是這種針對女性無處不在的惡意——
《十二日的夜晚》
La nuit du 12
《十二日的夜晚》是去年最熱門的法國電影。
在号稱「法國奧斯卡」的凱撒獎上,橫掃6 項大獎。
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
不少網友把它和《殺人回憶》和《十二宮》做對比。
甚至送上法國版《殺人回憶》的稱号。
光看到這個對比,身爲懸疑片愛好者的魚叔,期待值早就拉滿。
我們先從案件說起。
克拉拉,一個普通的小鎮少女。
12 日淩晨,她在朋友家參加聚會之後,獨自步行回家。
餘興未了的她,錄制着向好友表達愛意的視頻。
就在克拉拉剛剛放下手機的瞬間,路邊突然出現一個黑影。
輕呼她的名字後,對方沒有給出任何反應機會。
迎面潑上一瓶不明液體,随後按下打火機的按鈕。
畫面一轉,克拉拉上半身已經火焰熊熊。
結果可想而知。
次日一早,克拉拉的屍體在郊外被發現。
上半身被燒得幾近赤裸。
經過法醫鑒定,除了燒傷之外,她沒有遭受其他外部侵襲。
可以斷定,克拉拉是被活活燒死的。
警察開始行動,誓要抓住這個歹毒的兇手。
然而,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并非易事。
第一個問題,死者人際關系複雜。
确定死者身份後,警方迅速聯系到克拉拉的父母和閨蜜。
在他們口中,克拉拉是個很好相處的人。
從來沒惹過麻煩,也不會和任何人起沖突,是個樂觀且熱情的姑娘。
對于警察而言,這反倒成了難題。
如果如家人所說,這麽單純的人際關系,從何下手呢。
然而,随着警察調查的越發深入,離譜的事情發生了。
他們發現,克拉拉和親友們描述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實際上,她有很多個男友。
甚至在同一時期,也會和多名男性約會。
簡單來說,她的私生活混亂。
這對警察而言,無疑是個很大的突破口。
嫌疑人大概率是克拉拉男友中的一個。
兇手的殺人動機,極有可能是因爲情感報複。
但一通調查之後發現,這些男友都有證據證明自己不是兇手。
第二個問題,證據鏈混亂不堪。
自從案件被公開後,克拉拉的親友們就自發在事發地點展開悼念活動。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爲案情提供線索。
從疑似現場發現的打火機,到上面有血的短袖。
最終指向的全是與案件無關的瑣事。
抓住的「嫌疑人」,也逐個被排除。
除了拉長斷案時間,消磨警察意志之外,對案件本身沒有任何幫助。
第三個問題,警察内部的懈怠。
長時間沒有頭緒,破案就變得非常艱難。
加上媒體漸漸對案件失去興趣,警方自然而然開始懈怠。
哪怕本來信心滿滿的警察,也被破案無果的痛苦情緒侵蝕。
我們沒有找到兇手,這是事實
我們搞砸了,我甚至不知道是什麽時候搞砸的
就這樣,三年過去了,案件仍然沒有被偵破。
克拉拉的死,至今仍然是個謎團。
懸案本身,固然可怖。
但更讓我感到刺痛的,是圍繞案件彌散開來的厭女傾向。
克拉拉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美受害者」。
她的男友一個接一個。
甚至還包括僅有一面之緣的「炮友」。
她的被害,很容易就被旁人歸結于不檢點三個字。
由厭女而滋生的受害者有罪論,在這個案件中可謂發揮到了極緻。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與克拉拉發生過關系的男性嫌疑人們。
警方拜訪的第一個男性,是她名義上的男友。
但,接受調查時,對方卻否定了這個說法。
在他看來,兩人并不是别人口中的情侶關系。
之所以讓别人誤會,是因爲他「沒經受住誘惑」。
事實上,他有一個「官方」女友。
詢問一番過後,他并未表現出對克拉拉的關心。
而是請求警方,不要将自己和克拉拉的關系透露給現任女友。
第二名男性,是個住在祖母家的「死宅」。
毫不意外,又是個有女友的。
在他口中,自己和克拉拉隻是床伴而已。
除了發生關系,兩人對彼此的生活毫無興趣。
即便聽到克拉拉被活活燒死,他不以爲意。
甚至爲此笑到無法抑制。
受害者對他而言,不過是茶餘飯後的笑談罷了。
第三名男性,更是讓魚叔大跌眼鏡。
作爲克拉拉的前男友之一,他對這個前任非常不滿。
不僅事兒多,總把自己當成公主。
甚至還被他抓到不忠的證據。
于是,他拿出地下歌手的範,寫了首歌 diss 克拉拉。
我會帶着燃燒彈,來到你窗戶下
還等什麽,立即放火
你的痛苦,即是完美
三個人的态度,代表了大衆對克拉拉的典型看法:
她是個「蕩婦」,要盡快和她撇清關系;
她不是個忠誠的伴侶,所以必須使用暴力對她進行報複;
哪怕被活活燒死,那也是她該接受的懲罰。
畢竟——「所有的男人都善妒」。
克拉拉真的有罪有應得?
警察曾詢問過她的閨蜜,爲什麽隐瞞她的私生活。
「克拉拉是否和某個男性發生關系?」
在一遍又一遍的追問下,閨蜜崩潰了。
她接下來的一段話,才是事件真正的症結所在——
就算有,又會改變什麽呢?
這不是她的錯
你們有沒有搞清楚這件事
這不是克拉拉的錯,她什麽都沒有做
她跟這個人在一起,又或者跟其他人厮混
我們像是在談論一個婊子一樣
她沒有犯罪
她被殺害了,因爲她是一個女孩
電影中的現象,并非孤例。
案件發生地法國,也并非獨特。
幾個月前,「香港碎屍案」一經爆出。
網友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地落在受害人蔡天鳳身上。
近些年,「名媛」身份逐漸污名化。
直接導緻了輿論方向越來越吊詭。
從蔡天鳳可能不是富家女,到嘲諷她頂着張整容臉。
亦或是造謠她的婚戀史,質疑她巨額财富的來源。
明明是受害者的身份,卻随着私生活一點點被曝光,逐漸成了一個被輿論全方位讨伐的對象。
相較于破案,人們更期望找個理由,讓她的被害變得更「合理」。
而這個所謂的「合理」,充滿了對男性權力的依附,和對女性的不信任。
這種由社會環境滋生的偏見,讓被害者身處被動位置。
被害者被不斷放大。
加害者卻逐漸隐身。
媒體報道中「消失的施害者」
當我們漸漸接受不合理的規則,「懸案」就不再隻是兇殺案的專屬。
就拿開頭提到的性騷擾問題來說。
作爲受害者有罪論的重災區,每每發生相關事件,總會有人指責女性穿着打扮不當。
更有甚者,還會去人肉女方的私生活。
一旦和傳統認知稍有偏差,必然會被網友追着罵。
魚叔不禁想問,兩者真的有關系嗎?
主持人梁田自曝被性騷擾後,被網友追着罵
前段時間,一檔播客節目發起了一場社會調研。
她們設計出四個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以此測試,哪種類型受到性騷擾的概率比較高。
其中包括,性感富婆、個性「拽姐」、鄰家女孩、14 歲少女。
由左至右分别爲性感富婆、個性「拽姐」、鄰家女孩、14 歲少女
爲了保證數據客觀,她們特地爲未成年人制定了幾條規則。
然而,七天調研結束,主播們驚訝地發現——
14 歲女孩收到的性騷擾信息,遠多于衣着暴露的富婆和「拽姐」。
短短一周内,就有四五百個人對她發起攻勢。
内容也是最露骨的。
說實話,魚叔一點兒也不意外。
雖然衣着暴露,但富婆和「拽姐」這種人設天然會給人一種距離感。
面對這種有個性的女性,大多數人上來反倒是很有禮貌。
一旦有性騷擾的苗頭出現,她們也會做出反擊。
這兩個人設更多會遇到的問題,是表白失敗後的「破防」辱罵。
被「拽姐」拒絕後,破防的男性
而到了攻擊力較低的鄰家女孩和未成年少女身上,性騷擾者明顯就「大膽」了很多。
色令智昏的,上來就開始聊性。
稍微有點手段的,就以叔叔給你買好吃的來誘惑,試圖達成包養的目的。
但遇到最多的,還是「人生導師」型。
最初,他們會僞裝成好人的形象,甚至會教育你要如何自我保護。
一旦他們覺得能夠控制住你之後,就開始肆無忌憚。
顯然,這個社會實驗的結果,狠狠打臉了那些受害者有罪論的支持者。
侵犯者之所以更傾向于選擇鄰家女孩和未成年下手,無非是覺得她們更好控制。
而激發他們這種行爲的,也不能簡單歸結爲性欲。
更多的原因在于,他們将這樣的行爲當成理所應當,或無傷大雅。
比如,許多騷擾者就覺得這不過是正常的追求或交往而已。
正是因爲長期沒有人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這種侵犯行爲就漸漸被合理化。
等事情曝出後,人們反而将重點放在了對受害者的指指點點。
從性騷擾到謀殺案,幾乎所有的女性受害者,總少不了二次傷害。
恰如《十二日的夜晚》裏的克拉拉。
害死她的,或許根本不是一個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