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許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
自己的 " 二陽 " 經曆,
同時不少媒體平台發文提醒注意
" 第二波疫情 " 或将到來。
今天一早 " 新冠第二波 " 也沖上熱搜,
引發網友關注。
新冠的話題在時隔數月後,
再次走入公衆視野,
部分網友對此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 有沒有第一次嚴重 "
" 最近少坐輕軌 "" 可怕 "。
所以,
" 第二波疫情 " 已經到了嗎?
" 二陽 " 後症狀如何?
大衆應該如何預防 " 二陽 "?
4 月 23 日,
兩位 " 二陽 " 的市民向潮新聞記者
分享了自己的 " 二陽 " 日記。
網友 " 二陽 " 發文截圖
" 二陽 " 并不可怕
4 月 23 日上午,曆經 3 天 " 二陽 " 高燒症狀的半夏(化名)終于退燒了," 今天早上量了體溫 36.8 ℃,目前感覺還可以,沒有燒回去。" 半夏回憶,三天前感覺嗓子有瘙癢感,且當時一同居住的家屬也有症狀表現," 當時就用試紙測了下,确定是陽了。"
确認第二次 " 陽 " 了以後,半夏并沒有感覺很緊張," 我是在中醫館上班的,就直接在自己醫院配藥,通過服用中藥,配合外用藿香正氣水退燒,效果還可以,退燒也比較快。" 目前,半夏退燒後,還有鼻塞、咳嗽等症狀," 但确實覺得‘二陽’感覺症狀沒‘首陽’ 嚴重,體溫最高也就到 38.6 ℃,期間有過一次腹瀉,但因爲這次家裏都有備藥,就不會太緊張。"
2022 年 12 月底,半夏首次感染上新冠病毒,39 ℃以上的高燒和頭暈讓半夏感到害怕," 當時除了身體特别難受外,藥難買确實也是讓人緊張的原因之一。" 半夏直言,第一次 " 陽 " 有比較多的未知和不可控因素,這是讓她恐懼的主要原因。" 大家調整好心态去應對接受,我個人感覺沒有第一次‘陽’那麽可怕。"
" 二陽 " 後,半夏和同居親屬仍堅持嚴格的隔離防護措施," 現在就是都戴口罩,勤消毒,分開吃飯和睡覺。"
目前,半夏的身體正在慢慢恢複," 等身體恢複差不多就能回去上班了。" 但半夏并不知道自己此次感染的到底是何種毒株。
不過,另一位 " 二陽 " 市民新文(化名)卻知道自己感染的是新變種 XBB1.5.24," 當時我們接到疾控中心的電話,被告知我們全家感染的是新變種 XBB1.5.24。" 新文向記者回憶了他們的 " 二陽 " 經曆。
" 因爲感染的是新變種,所以需要向疾控中心提供行程軌迹流調,當天晚上‘大白’還上門來進行核酸采樣和抽血。" 新文猜測,疾控中心可能是想盡量避免新變種病毒大規模爆發,或爲了新冠病毒基因檢測以做數據分析用,因而會更重視。
新文發布在社交賬号上的照片
2022 年 12 月中旬,新文 " 首陽 ",她首陽的症狀是頭痛、後腰肌肉痛、發熱、喉嚨 " 吞刀片 " 和卡痰。" 我‘二陽’後沒有發燒,但是出現了一個更難受的症狀,嗓子奇癢無比。" 新文直言,躺下時該症狀更爲嚴重,會引起劇烈咳嗽和幹嘔,因此睡不好," 而且我本身有咽炎,所以雪上加霜,不過‘二陽’沒有用什麽藥,就吃了點抗生素。"
除了新文,她的老公、媽媽、表妹及表妹夫都先後測出新冠抗原或核酸陽性,但大家 " 二陽 " 的症狀都有所不同," 我老公沒什麽症狀,我表妹的老公是發燒和咳嗽,我媽的症狀是發燒、腰疼、嗓子疼、頭暈。" 而具體如何 " 陽 " 的,新文和家人都毫無頭緒。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主任呂芳芳:
門診 " 陽性 " 者大多是此前沒感染過的
杭城是否存在多例 " 二陽 " 的情況?還要不要打疫苗?需不需要檢測抗體?潮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主任呂芳芳主任醫師,她表示,從門診來看," 陽性多爲此前沒有感染過的人,‘二陽’主要是回國人員。"
其實從去年年底那波疫情開始到現在,呂主任所在的浙大邵逸夫醫院一直陸續有陽性患者來就診," 症狀也是發熱、咽喉疼痛等,和之前差不多。以年輕人爲主,也有老人。但總體不多,有時候,一天也就一兩例,有時候,一天一個都沒有。近期的确有增多的趨勢,最多一天有 8 例。"
這些患者是在什麽情況下,會做抗原檢測呢?
" 大多是在出現症狀的情況下,到發熱門診就診,醫師會問有沒有感染過新冠?沒有感染過新冠的,不能排除新冠的,會同時做流感抗原和新冠核酸。陽性多爲此前沒有感染過的人,‘二陽’的主要是回國人員或者與國外回來人員有接觸的人 " 呂芳芳說。
沒有必要做抗體檢測
馬上到 5 月份了,此前感染過的患者,經過近 5 個月後,是不是再次感染的概率增高?
對此,呂芳芳認爲,目前本土檢測到新冠的變異株,比如,XBB,在這種情況下,此前陽過的患者确實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但我覺得,不會像之前那樣,出現大規模感染。另外,即使再次感染,也不用過分擔心,對症治療即可。"
已經陽過的人群是否需要做抗體檢測,來看看自己體内是否有抗體?
" 我覺得沒有必要,即使體内有抗體,也不能保證就一定不會被感染。因爲變異的病毒可以逃避抗體的中和作用。" 呂芳芳說。
疫苗接種依舊很重要
不建議個人囤積小分子抗病毒藥物
還有一部分人群,此前接種過新冠疫苗,但沒有全程接種,隻打了第一針或者第二針,隔了一年,這種情況下,還有繼續接種的意義嗎?
" 還是要繼續接種疫苗的。新冠疫苗可能沒辦法完全預防感染,但卻可以降低重症的發生率,這很關鍵。" 呂芳芳表示,接種疫苗的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吸入式、注射式都可以," 交叉接種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對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來說,最好還是選擇滅活疫苗。"
爲了應對再次變陽,普通人要不要備一些小分子抗病毒藥物?
" 我覺得沒必要,目前,醫院裏這類藥物是充足的,而且小分子抗病毒藥物也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建議個人囤積、使用。" 呂芳芳說。
作爲感染病學專家,呂芳芳和同事一直在關注 " 二陽 "," 這種情況肯定會出現,但我們相信不會有大面積感染。因爲年前那一波大面積感染後,人體的免疫屏障已經建立。"
馬上五一要到了,呂芳芳表示,沒有必要因爲恐慌 " 二陽 " 而影響出行,"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和通風,是否佩戴口罩,也可根據不同的場景,比如人群密集、通風不暢的環境、沒有感染過新冠的人、醫院就診等,可以佩戴,降低感染的概率。"
" 第二波疫情 " 已到?
随着 " 第二波疫情 " 的消息在全網引起廣泛關注,不少網友回憶起彼時 " 首陽 " 頭疼、高熱、藥難買等記憶,大家也再次将目光投向或将到來的 " 第二波疫情 "。
4 月 20 日下午,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 " 感染免疫高峰論壇(2023 年度)" 上,做了題爲《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講。
張文宏介紹稱,數據顯示,如果新冠病毒發生變異,6 個月後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一般規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變異有效突破了人體爲對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會形成感染高峰。張文宏也特别強調,應對新冠二次感染,需關注脆弱人群,不斷地監測、預警,做好藥物儲備,對任何變異株的到來做出快速反應。同時,張文宏建議脆弱人群在 6 個月以後(再次接種疫苗),二價苗和一價苗都可以。
據公開媒體報道,演講結束後,張文宏回答了現場嘉賓就新冠病毒相關的問題。
張文宏回應了關于新冠變異株 XXB 以及新冠病毒是否會流感化等問題。
張文宏表示,目前中國存在的幾個新冠變異株主要是 BA.5、BF.7、XBB。XBB 在美國流行的毒株中占 90%,在中國香港占 50%,接下來在中國大陸的占比也會逐漸上升," 它會把有效的中和抗體的保護時間縮短,從 6 個月縮短至 4-5 個月。但中和抗體仍然具有保護作用,在感染後 6 個月時,中和抗體的保護率仍然有 50%。"
另據張文宏介紹,如果 XBB 以後,沒有新的病毒變異株出現,未來可能就會看到低水平的、反複存在的 " 流行病 ";但如果在 XBB 以後,又不斷有新的變異株出現,就又會有一波新的感染。" 毒力最強的毒株在哪裏,我們不知道。" 張文宏認爲,如果不發生特殊情況,它會越來越像已有的冠狀病毒,一直會存在,但存在感沒那麽強。它最終是否會流感化,取決于它後期變異的特征。
4 月 22 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以下簡稱《疫情情況》)。《疫情情況》提到,2022 年 12 月 9 日以來,各省份報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呈現先增加後降低趨勢,陽性人數 2022 年 12 月 22 日達到高峰(694 萬)後波動下降,2023 年 4 月 20 日降至 2661 例。
《疫情情況》中,全國發熱門診(診室)診療人數變化趨勢圖顯示,2023 年 1 月 23 日後就診人數呈現低位波動,約 6 周(2 月 24 日 -4 月 6 日)的波動增加及平台波動後,近 2 周(4 月 7 日 -4 月 20 日)呈下降趨勢。但記者發現,3 月份和 4 月份的診療量明顯較 1 月底和 2 月份更多。
全國發熱門診(診室)診療人數變化趨勢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在 " 二陽 " 後,新文将自己的經曆分享在了社交賬号上," 想告訴大家還是要做好防護,姐妹們生理期也要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