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菜市場買好菜,隻需在 " 代炒菜 " 檔口付幾塊到十幾塊不等的手工費,就可以拎着熱乎的現炒飯菜回家,這種餐飲服務新模式受到快節奏生活的上班族青睐,撫慰辘辘饑腸和疲憊的心。然而," 模式和流程不标準 "" 既沒有餐飲掙錢,又沒有預制菜效率高 " 等問題,讓餐飲人不得不思考 " 代炒菜 " 如何避免 " 隻火一陣子 " 的結局。從火爆出圈到健康發展," 代炒菜 " 需要不斷提高質量,也需要規範管理。
從 " 菜籃子 " 到 " 菜盤子 " 無縫銜接
從下館子到點外賣,從預制菜到 " 代炒菜 ",餐飲服務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一些餐飲機構通過 " 卷服務 ",讓顧客獲得賓至如歸的就餐體驗,一些餐飲企業緊跟預制菜發展浪潮,爲消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菜品。當下," 代炒菜 " 則實現了從 " 菜籃子 " 到 " 菜盤子 " 的無縫銜接,爲餐飲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這一餐飲服務模式既免去了自己做飯的繁瑣,又比下館子更經濟實惠。有網友調侃當代年輕人 " 非必要不切菜、非必要不裝盤、非必要不刷鍋 "," 代炒菜 " 的出現,更能打動這部分不想做飯、不會做飯而又想好好吃飯的青年客群。
從各地消費者的反饋看,新鮮可口是人們選擇這一就餐方式的重要原因。有人把 " 代炒菜 " 和預制菜作比較:雖然即烹、即熱、即食的預制菜方便快捷且便于運輸,但不時曝出的負面新聞導緻公衆對預制菜食品安全存在擔憂;與之相比," 代炒菜 " 檔口明廚亮竈,原材料由顧客在菜市場親自挑選購買,所見即所得,不僅價格更爲親民,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不僅如此,預制菜面臨衆口難調的問題,而口味偏好可以 " 量身定做 " 的 " 代炒菜 " 屬于新鮮烹制,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餐飲需求。對于 " 想吃口熱乎飯 " 卻行動不便的老年群體," 代炒菜 " 檔口也可爲他們提供社區老年食堂之外的另一種可能。
培育成一種成熟的餐飲服務新模式
" 代炒菜 " 服務火起來,爲傳統菜市場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可以預見," 代炒菜 " 将吸引更多不做飯、不買菜的人走進菜市場,爲其注入新鮮客流。它改變了菜市場單一的食材銷售場景,轉變爲集購買、餐飲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進一步提升了菜市場的吸引力。
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傳統菜市場如何轉變經營服務理念,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等智慧化管理手段,使各類攤主和 " 代炒菜 " 檔口形成有效銜接,是經營者需要思考的新課題。我們欣喜地看到,上海、浙江、江西等地的菜市場已經做出有益探索,給其他想豐富服務業态、提升服務質量的地方提供了樣本。
在 " 代炒菜 " 行業标準尚未明确之時,一方面,要保證檔口營業執照、食品衛生許可證等各類證照齊全,樹立健康、安全的良好口碑;另一方面,菜市場要在消防安全、環境衛生等方面加強管理,守護好 " 代炒菜 " 檔口的人情味和煙火氣。
行業監管和配套服務也要及時跟上。相關部門應主動作爲,既要避免 " 代炒菜 " 服務遊離于監管體系之外,也要聚焦服務标準化和規範化問題,推動引導 " 代炒菜 " 服務新業态健康發展。菜市場、檔口經營者和監管部門協同發力,才能進一步激活 " 代炒菜 " 檔口的市場潛力,進而将其培育成一種成熟的餐飲服務新模式。
預制菜、餐飲聯名、超低價團購、" 餐飲 + 直播 "、" 拼好飯 "…… 餐飲人爲活躍市場新招頻出,一批批 " 跨界選手 " 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布局餐飲新賽道,新就業機會不斷湧現。期待在各方共同推動下," 代炒菜 "、菜市場綜合服務體在更多城市普及、升級,讓餐飲新業态的風吹得更久更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