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了十年中層領導,對此見慣不驚。當領導的,面對下屬的跳槽行爲一定要看淡,要站在人性的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想通了也就那麽一回事。
曾經有一位部下,26 歲,985 碩士,高大帥氣,從應聘、面試、選拔、培養的一系列過程都是我一手帶過來的。兩年後,當他能夠獨當一面,告訴我要調到上級機關了。
我最初一愣,因爲之前毫無征兆,就是昨天晚上我們還在一起加班,讨論工作。
調動工作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從醞釀到協調、落實,關系各個方面。白天幹工作,晚上加班,還要抽空跑關系,也真是難爲他了。
臨走之前才告訴我,也許并不是讨厭和防範我,而是怕我不同意,故意使壞。畢竟我是他的直接上級。與我的培育之情相比,他的個人發展顯得更重要。從底線思維考慮,他也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連這些計劃都沒做好,那他就不配是我培養出來的人。
當然,另一方面,也可能對我有戒備之心。有時候,上級看待下級會有一種錯覺。你覺得别人對你很服從、聽話,可能隻是一種表象,并不真實。人家認的是你的崗位和權力,有合理的傷害能力,而不是你本身的魅力。
我當時楞了一下,随即微笑着點點頭。畢竟上級機關,平台更大,年輕人想去也是自然的。另外,人家還是給你說了嘛,給了面子,雖然晚了點。
我示意他坐下,一起回顧了他從入職時的青澀到逐漸成熟的經曆,在心裏也是對這一段曆史進行總結,說得他眼淚汪汪的,至少表面如此。
他一走,我又要重頭培養新人。無論從個人感情,還是工作勞累程度,我心裏都是不舒服的。但是,就算我不同意,能夠留得住嗎?勉強留下來,強扭的瓜能甜嗎?
既然留不住,爲何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呢?作爲一名 "80 後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比前人有更多的寬容之心和雅量。
最後,我說:" 祝福你,在新的崗位好好幹吧,希望你能幹出更大的成績 "," 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随時找我。"
雖然他找我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多說無害,萬一有益呢。
他拉着我的手連聲感謝,說是因爲家庭壓力,個人是舍不得離開的。我安慰了幾句。
後來,他找我要學習資料,在迷惘時給我打電話聽取建議,還算維持了良好關系。再後來,由于工作變動,聯系越來越少了。
不過,因爲我在關鍵時刻沒有卡住他,也給自己留了餘地,就算再見面還是會很親熱的。人與人的關系,不就是這麽一回事嗎?
一般來說,很能幹的員工到其他單位應聘,這是一個很強烈的信号,表明員工已經做好了離職的打算,作爲領導,這個時候必須第一時間了解員工的真實離職原因,力争能夠将得力的員工成功挽留下來。
不過實際的離職規律表明,當一個員工有了離職傾向的時候,挽留員工很可能已經晚了,所以作爲領導就要做好人員的招聘計劃,盡量找到一個可以接替離職員工工作的合适人選,保證企業的日常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另外,作爲領導還應該從得力的員工離職這件事上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然後必須對該類影響員工離職的問題做出妥善的解決方法,以便盡可能的爲能幹的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讓他們可以長期的在企業幹下去。
此外,作爲領導還必須重視後備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保證企業所有的重要崗位都有優秀的接班人,從而不至于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保證爲其他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
最後一點,作爲領導還是有必要跟員工搞好關系,不能因爲人家要離職就對人家不滿,因爲說不定員工日後還想回公司來工作,保持好人際關系也很有必要。
總的來說,作爲領導,當知道手下有一個很能幹的員工要到其他單位應聘,必須高度警覺,重視員工的這種行爲,力圖了解員工想要離職的真實原因,全力挽留。如果實在無法挽留,就要做好招聘工作和交接工作,并且通過了解到的員工離職原因整改公司,同時加強後備人才培養和儲備工作,保證公司正常的生産經營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