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新車這樣賣,比亞迪不要利潤了?
汽車圈從來沒有一份财報像比亞迪(002594.SZ)這次發布的中報那樣引人矚目,因爲其涉及到今年行業一大懸念——比亞迪究竟有沒有卷價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 虧本大甩賣 "。
表面來看似乎是有的。無論是今年年初 7.98 萬元的秦 PLUS 榮耀版,還是 5 月底 10.98 萬起的秦 L ,在外界看來,比亞迪是卷了價格,甚至是爲了搶市場不惜虧本賣車,從而帶動了國内車市價格不斷下降,整個市場空前 " 内卷 "。
原因不難理解,秦 PLUS 作爲一款 A 級插混轎車,甚至比同級的燃油車都還便宜;而秦 L 作爲一款插混 B 級車,定價相當于一款合資 A 級燃油車,讓市場極爲震驚,比亞迪這樣還有錢賺嗎?
一般而言,要成爲價格 " 卷王 ",途徑無非是兩點:一是偷工減料,但有媒體專門拆解了秦 L 和價格更便宜的競品,發現秦 L 的做工用料更好,這一謠言不攻而破;二是虧本大甩賣,爲了搶占市場都不要利潤了。
0
2
半年報業績向上,比亞迪沒有卷價格?
比亞迪 8 月 28 日出爐的半年報讓第二點也不攻自破。
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 15.8%,至 3011.3 億元人民币;上半年毛利同比增長 26.42%,達到 602.8 億元,毛利率爲 20%,較去年同期的 18.33% 有所上升。淨利潤 136.3 億元,同比增長 24.4%;每股收益同比增長 24.1% 至 4.68 元。
其中,汽車業務的淨利潤約 120 億元,按照上半年 161.30 萬的銷量計算,相當于每台車的利潤爲 7500 元。
20% 的毛利率相當可觀,有些品牌還是負的;那 7500 元是什麽概念?理想汽車是 2023 年唯二(另一爲比亞迪)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今年上半年實現 16.9 億元利潤,交付 18.9 萬輛,相當于單車利潤 8900 元,但理想賣的全是 20 萬元以上的高端車,比亞迪多半爲 15 萬元以下的中低端車型。
第二季度尤其值得一提," 總體來看,第二季度單車利潤率接近 6% 的水平,這個利潤率進入到跨國車企的門檻标準了。" 比亞迪在中報中稱。
而中國大多數新能源車制造商還在虧損的泥沼中苦苦掙紮。
0
3
增産又增收的途徑:規模化、高端化、出海
讓外界震驚的是,在上半年殘酷的市場競争中,看似走低價路線的比亞迪實現了增産又增收。
增産比較容易實現,因爲現在中國品牌憑借新能源車不斷收割合資燃油車市場;但實現增收頗不容易,在高度内卷的中國汽車市場,能不虧損就算不錯了。
實現增産又增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擴大規模了,因爲汽車行業是一個規模化的産業。
比如說特斯拉自 2003 年成立以來一直虧損,直到 2018 年第三季度迎來了久違的盈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押寶之作—— Model 3。
原因很簡單,Model 3 在當年投産,當年實現銷量 15 萬,這使得特斯拉在 2018 年的總銷量達到 24.52 萬輛,約爲 2017 年 10.32 萬輛的 2.4 倍。
特斯拉 2018 年賺到的錢(現金淨流入),一下就抵消了過去 9 年虧損的錢。這說明車企規模上來後,盈利是非常可觀的。
同樣的道理,今年上半年比亞迪銷量同比增長了 28.5% 第二季度平均單月銷量超過 30 萬輛,産能利用率提升到 80% 以上,帶動單車成本繼續下探,單車盈利呈現向上趨勢。
同樣提升盈利水平的還有銷售結構,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售價在 30 萬元以上的三大品牌(騰勢、方程豹、仰望,方程豹尚未官降)超過 8.3 萬輛,同比增長了 46.9%;其中走量價格又穩定的騰勢給比亞迪貢獻了不菲的利潤。
第三條途徑就是出海了。由于海外競争沒那麽激烈,利潤自然也較爲可觀,奇瑞、MG 就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
比亞迪正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上半年實現乘用車出口 20.34 萬輛,同比大漲 173.8%。比亞迪表示:" 海外汽車業務銷售的均價和毛利總體表現優異,均價在 27 萬元左右(是國内的 2 倍),毛利預計超過 35%(接近國内 1.5 倍)。"
随着市場的拓展,海外業務貢獻的利潤還會水漲船高。
0
4
成本控制:比亞迪 " 垂直一體化 " 對手很難學
在車型幾乎相同、價格接近的情況下,是時候考驗一個主機廠的成本控制了。
比如說 " 盈利之王 " 豐田的成本控制秘訣在于其獨特的全球采購體系、與供應商的深度合作、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文化以及持續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比亞迪在于擁有全球唯一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其 " 垂直 " 整合對象時的核心考量就是 " 成本 ":優先做占整車成本高,自己做能大幅降本的。
這種模式還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力成本相對低的優勢,以較多的人加更便宜的設備改造生産流程,自己做成本占比高的零部件,減少付給供應商的 " 差價 "。
比亞迪控制着電池、電機、汽車電子、模具、功率半導體和内外飾等一輛電動車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的制造,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自然成本低。
曾有媒體這樣形容:" 比亞迪 + 福耀(玻璃)+ 中策(橡膠輪胎)+ 寶鋼(鋼鐵)= 完整的汽車産業鏈 "。
這種模式除了有極強的成本競争力外,還在于有更快的市場反應速度。比如說,在疫情三年間,主機廠普遍缺少芯片,比亞迪通過自研芯片大量搶占了市場;此外,現在的新能源車更新速度驟升,1-2 年就要出新款,對供應商的要求大幅提升。一般而言,體系内的供應商配合度會更高,改進起來更有效率。
據悉,在這種垂直整合模式下,比亞迪體系内的供應商現在可以不考慮利潤,但員工的薪酬待遇享受與主機廠相同的待遇。
垂直整合一體化後,沒有相互拉扯、沒有利益沖突。整車研發更協調、更優化、更高效。
在這種模式下,别的廠商很難有比亞迪的成本控制力。當然,成本幹不過比亞迪,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比亞迪的。
(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DearAuto 立場。 )
———— END ————
法
律
顧
問
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李國勇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