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多前的文藝電影居然在 2023 年新年伊始惹出微博、豆瓣乃至肉叔朋友圈的 " 論戰 ",誰能想到?
文藝複興嗎?才怪。
起源,是許鞍華的一次行業内部大師課。
錄音實錄是洋洋灑灑萬文,按理說就篇幅和話題在當下的社交平台上差不多就該是無人問津、波瀾不驚。
沒想到還是惹出 " 口水戰 "。
原因無他,就是有人把談話中關于 2014 年上映的電影《黃金時代》以及女主演湯唯的部分單獨截出來放在網上:
" 但她的表演就是不對。"
" 她還是有個心理障礙,不化妝但希望還是要漂亮。"
" 當然就知道她沒有讀透。"
等等等等。
許鞍華《我與演員合作的方式、方法》
于是網上有人質疑:
在貴圈盛行商業互吹、尬吹或者保持尴尬而不失禮貌的當下,大導演這要走八年的 " 回馬槍 " 也不太會做人了吧?導演不是第一負責人嗎,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 ……
罵得對嗎?
實際上,這是注意力偏差。
許鞍華在全部講話中也花了相當一部分提到了影後葉德娴和影帝劉德華,也說到有些意見她認為是不用理,沒道理的。更何況下嘴更狠的還是自我反省,在拍《黃金時代》時面對與湯唯溝通的問題,她自覺怕麻煩,沒勇氣或者幹脆就是想不明白,沒有更好的辦法。
要甩八年前的鍋,腦回路太曲折了。
許鞍華的動機很純粹:
因為我已經 75 歲了,也許再過兩年,會體力不支,也非常有可能就老年癡呆了。
純小規模内部分享罷了。
隻不過提到的湯唯,當下憑借樸贊郁電影《分手的決心》拿下韓國電影最高獎青龍影後,也随着片子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有可能問津表演寶座,是一洗前恥的流量密碼。
情況就是這麼情況,紛争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了。
下面肉叔要輸出點新鮮的,為了有些底氣,做了點功課,第一是看了《許鞍華說許鞍華》這本訪談錄以及相關資料;第二就是把近三個小時的《黃金時代》又看了一遍。
不需要為許鞍華撐腰,她不需要。
也不落井下石批湯唯演技,她本就是演員中的特例,對于任何導演來說都是 " 盲盒 ",有沒有抽中質感與風格靠導演說戲、指導演員的功力,也靠一點點劇本、環境、卡司搭建的安全感。
要說的是——
許鞍華說話不客氣,是藝術家的本能。
說話再好聽,也不能振興華語片啊。
01
無差别 " 背刺 "
在香港影迷中,大概都或多或少聽過大導演罵演員的段子。
比如杜琪峰。
當年拍攝《天若有情》,劉德華因習慣使然總是忍不住會整理自己的頭發,結果呢,杜琪峰當場就大罵劉德華膚淺,丢不了偶像的包袱。
比如王家衛。
他倒是不用嘴罵,而是搞 " 冷暴力 ",《阿飛正傳》時拍梁朝偉在閣樓梳頭就拍個幾十上百條,搞得劉嘉玲事後爆料,梁朝偉拍墨鏡王的戲壓力特别大,曾經在家裡哭,覺得自己遜爆了。
還有周星馳罵過女演員走場的狀态像一種家禽,王晶罵女演員 " 不拍就滾蛋 " 等等等等,太多了,以至于當年周潤發在金像獎上直接說:
" 有些導演在現場青筋暴現、禽獸一樣,把演員罵得體無完膚。"
肉叔當然不覺得罵人好。
但是要知道香港電影曾經經曆過高度工業化的階段,導演也是給電影公司老闆打工的,預算有限、檔期有限、票房壓力在這,在這個情況下如何激發演員最好的狀态,第一時間想到的就不會是春風化雨、娓娓道來,而是冷不丁給些刺激,逼出要拍的狀态。
說句不太正确但有些唏噓的感受,香港導演罵演員的經典段子也是香港電影的魅力之一,有時過境遷回味起來的人味和煙火氣。
所以。
75 歲的許鞍華在香港電影圈裡打拼,飽受壓力甚至偏見,要赢得大師秀《七人樂隊》中唯一的女性席位,誰覺得 " 脾氣好 "," 情商高 " 是原因呢?
肉叔看了一下《許鞍華說許鞍華》這本書。
可以大言不慚地說一句——
到底是女人,即便是吐槽和批評演員,措辭都有些文氣、猶豫,甚至死守業務讨論範疇。
她還是考慮到情面的。
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她 " 吐槽 " 的不僅是湯唯,還有許多演員。
比如陸小芬,當年主演過她的《客途秋恨》。
" 她似乎不太明白,戲裡如果演得呆頭呆腦一點的話,觀衆會同情她,但她堅持要表現的很好,不肯線路弱點,我不怪她,我覺得這是演員的修養問題。"
比如舒淇,2001 年《幽靈人間》的女主角。
" 我對舒淇很失望,本來她的角色是戲中最好的,但她拍攝狀态很差 …… 但最後還是忍了,覺得沒有必要跟她吵架,否則吵完架以她的狀态,很有可能玩失蹤 "。
甚至于劉德華,1991 年他們合作了《極道追蹤》。
" 我不太喜歡劉德華,覺得他沒有說服力,有點不妥,但又講不出不妥的地方 "。
但華仔和導演都不計前嫌,不也合作了口碑佳作《桃姐》。在大師班講座中,劉德華甚至 " 倒戈 ",支持導演,認為葉德娴不應該演桃姐被少爺領回家,就應該呆在養老院裡,這是一個明智的專業判斷。
這樣的例子很多。
說張曼玉,(之前的一部片)" 演員的演技就一般般 "。
說斯琴高娃:" 還可以做得更好。"
說周潤發:" 我有一些猶豫,因為不太确定他是不是太誇張。"
……
所以,大家看到了什麼,這是吐槽、批評呢還是社畜都懂的複盤呢?
張曼玉、劉德華、葉德娴、舒淇、斯琴高娃、周潤發。
或許在 2023 年沒有明顯可見的流量聚集,但哪一個也算得上湯唯的前輩,足見許鞍華沒有專挑軟柿子捏,一視同仁。
02
拍得過瘾
不止如此。
肉叔還發現導演對自己下嘴更狠。
" 我犯了很多愚蠢的問題 ",是說《傾城之戀》。
" 對于選演員,我總是會後悔。" 是說《瘋劫》。
" 我那時候的心理狀态很奇怪。" 是說《胡越的故事》。
" 我的創作力一直下滑。" 是說《投奔怒海》。
在早期創作中,許鞍華就很直視自己的問題,沒有遮掩。
給自己找失敗的借口?
但你要知道這幾部片,《瘋劫》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胡越的故事》在金像獎上拿了編劇獎,《投奔怒海》更不用說了,2005 年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曆史最佳華語片,它位列第八,僅次于恩師胡金铨的《龍門客棧》。
而最差的《傾城之戀》,在當年的金馬獎上也獲得過八項提名。
那麼是過于謙虛嗎?
也不是。
在這本訪談集中,明顯能夠看出她到了《女人 , 四十》、《半生緣》和《千言萬語》等這幾部代表作中,自信一些了,認為自己的經驗是 OK 的,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環節的遺憾,但如何拍市井戲、如何理解張愛玲小說等等經驗是拿得出來給同行分享的。
隻是到了《玉觀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包括風口上的《黃金時代》等北上階段的作品,許鞍華的困惑才重新多了起來,反省也變多了。
就不一一引用贅述,有興趣地可以去找來書看。
所以,怎麼會認為許鞍華有意針對湯唯,避重就輕呢。
她分明就是一個純粹的文藝工作者,談業務就是展開自我批評和批評。
肉叔甚至認為,自我批評的比例更大更重,哪怕批評演員,最後還是回到自我:
我當時沒有解決好。
在書中,許鞍華也複盤了《黃金時代》,時間是電影上映十天後,依然是洋洋灑灑。
肉叔快速總結幾個核心意思。
最重要的是她雖然在大師講座中談到了與湯唯溝通的糾結,但是整個拍攝過程導演是很過瘾的,因為她嘗試了香港電影絕對不可能嘗試的風格,比如演員跳入一個新開辟的空間對着觀衆講話,比如大開大合的時代悲情,這給予了許鞍華之前沒有感受過的創作滿足感。導演認為電影的方向和大結構是沒有問題的,用文學來表達電影一點問題都沒有。
說句外行的話,一個老導演還能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精神得到愉悅,肉叔反正是慕了。
雖然不提倡将個人表達淩駕于創作之上,但現在好像很多導演、創作者的問題是将個人表達壓縮到畏首畏尾,看不見隐秘的角落吧。
其次導演也說了很尊重和欣賞合作兩次的編劇李樯,因而也讓渡了一些主導的權利。
這是出于惺惺相惜的信任感。
03
" 真受不了你們 "
于是,問題其實來了。
引起全網争議的湯唯表演問題應該怪誰呢?
肉叔覺得,劇本的牽引作用在暗中起效。
在大師講座中,許鞍華提到湯唯演的蕭紅在經曆了饑餓、寒冷、肮髒,卻似乎表現得不受影響,意思是說,狀态是不是有些太好了,吃飯走路說話也太有力了吧。
而就像之前批評《客途秋恨》中的陸小芬一樣,這裡準确的狀态,不該是要表現強,而是更多地表現弱,才能讓觀衆同情和理解。
那麼真的怪湯唯嗎?
是的,轉折來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以湯唯當時的理解和狀态,她從李樯的劇本中感受到的強信号是:
這是二蕭的愛情傳奇,時代背景是可以隐去的,面對如此跌宕起伏又痛徹心扉的戀愛關系。
湯唯是将其當愛情片來演的。
當年肉叔看《黃金時代》,也覺得湯唯的形象與蕭紅相差甚遠,眼眸過于清亮、表情過于少女、的确生命力超過了創作力。
但是如果以愛情傳奇的标準來看,觀衆是不是需要忽略甚至忘掉二蕭故事中真實的龃龉、疤瘌,而是在文學、試聽濾鏡中認為二蕭是情深緣淺,錯過即一生呢。
那麼湯唯當然也要給予浪漫感的細節。
比如兩人第一次有了點錢,就在昏黃燈光下的哈爾濱食肆大快朵頤,酒肉入腸,快意今宵。
蕭紅主動要求加肉丸湯、要陪蕭軍大碗喝酒,當然是出于對于眼前這個男人的依戀。
與此同時當然就要丢掉真實人物與生俱來的自卑、苦楚、神經質。
劇本重點寫愛情,對手演慣了愛情,湯唯當然會會錯意,順拐這麼演。
但許鞍華的本意是什麼呢?
她要拍的是一部曆史片," 是黃金時代,是時代下的文人群像 "。
許鞍華最初的打算是這樣。
上半部蕭紅和下半部丁玲,原因是認為丁玲的命運故事在後半段更符合 " 黃金時代 " 的命題。
确實。
丁玲的大大咧咧,毅然抛棄兒女情長投入時代洪流,在導演看來能夠解釋時代的方向,也能夠消解劇本可能帶來的誤讀。
但問題是。
自始至終,許鞍華都過于信任編劇李樯,以至于被他的劇本牽着鼻子走。
自始至終,許鞍華都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至于隻能将錯就錯。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
導演感受到問題,但沒好的辦法解決;演員在會錯意的情況下很努力,越演越偏。
沒錯。
落差從劇本開始了。
否則無法解釋重刷後突然覺得觸目驚心的細節。
比如魯迅重點評價湯唯的紅褂子與灰裙子不配,衣服怎麼樣都是好看的,就看怎麼搭配。
似乎潛台詞是女人怎麼樣都是可愛的,就看遇到什麼男人。
比如還是說衣服,梅志重逢蕭紅,誇她什麼爛布料子随便一縫一裁就特别顯好,然後興沖沖把蕭軍在蘭州與王德芬結婚的照片拿出來給看,蕭紅變臉馬上告辭。
舊布料翻新卻經不起戳,這不也在說蕭紅嫁了端木蕻良,卻忘不了蕭軍嗎?
等等。
讓人覺得,怎麼這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名的人物,似乎最關注的事情也隻有一件:二蕭的分分合合?
這真的是一部曆史片該有的樣子嗎?
回到最初說的。
75 歲的獨身老太說當年拍得很過瘾,但沒拍好。
許鞍華複盤也好,反省也好,哪怕是批評也好,始終都守住了初心:
拍好一部電影沒有那麼容易,是導演、編劇和演員需要調動極大的生命能量去投入、感受以及反哺故事的過程。
有誤差、有遺憾都是非常正常,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電影的魅力之一。
電影人就是在無限接近于理想、完美的追逐道路上蒸發了痛苦與歡喜。
留下來的就是作品本身,能好好聊的也隻能是作品。
過度聯想到 " 誅心 " 是不應該提倡的輿論風氣。
在許鞍華的認知裡演員隻有表演的部分值得講,也應該去讨論,這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用了差不多一生的時間去領悟,也自謙地說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更多更好的辦法。
相比之下呢,内娛曾經出現的 " 敢說 " 有多少是偏離作品創作。
要麼是文人相輕,吐槽别人,放過自己。
要麼是輕飄飄自嘲,嘻嘻哈哈就把推敲對付了。
還有一種其實最可怕,隻有贊美沒有内省也沒有批評,你好我好大家好。
将業務讨論逼進商業社交場合裡,情商才是硬通貨,請問這樣最終對誰有好處?
是能多産出幾部好電影嗎?
最後就繼續引用郝蕾扮演的丁玲的一句暴言:
我聽膩了你們說這些
還沒看爽?來瞅瞅這幾篇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