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夥兒肯定知道,這兩年中國汽車出海嘎嘎猛,很多車企動不動都說要把中國新能源帶到歐洲,還幹脆把産品發布會都放在那。
勢頭看着挺不錯,隻不過咱再一細看數據,就會發現并沒有想象那麽好。
在歐洲市場,根據汽車調研機構 JATO 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歐洲賣得最好的 25 個品牌裏,中國車企裏頭隻有上汽 MG 這一個獨苗上榜( 沃爾沃就不算了哈 ),排在第 20 位。
即便是縮小到咱擅長的電車市場,歐洲上半年賣得最好的前十名純電車裏,也隻有 MG4 是國産品牌。
而且不光是數字上有體現,線下也被人拍到 " 證據 " 了。最近,有一些媒體報道,中國電車在歐洲港口堆積如山。
在歐洲最大的汽車港口,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 布魯日港,港口發言人說,很多車企不是把車子放在經銷商那,而是在港口租了大片區域,把碼頭當成了停車場,目前該港口的車輛數量明顯多于 2020 年和 2021 年。
根據《 金融時報 》援引業内人士的說法,有一些中國品牌的電車已經在歐洲港口停了 18 個月,這些車在歐洲銷量不及預期是港口擁堵的重要原因。
看得出來,汽車出海并不是一帆風順,遇到的阻力其實不少。所以這事兒到底難在哪?
首先,我們想把車賣到國外去,第一步是要做認證。去歐洲市場要做WVTA ( Whole Vehicle Type Approval ,整車型式認證 ),車子拿到這個認證才能上市銷售,這裏頭涉及到車輛安全、性能、環保方面等幾十項測試。
大夥兒應該聽說過,歐标是出了名的嚴格, WVTA 也可以說全球最嚴的汽車認證體系之一。脖子哥咨詢了一位做過這個認證的車企人士小楊( 化名 ),他告訴我歐州法規整體會超前 5 年以上,要求也更高,國内車企需要去針對性改動。
第一種是強制性标準,新車上路就得有。
比如 AEB 功能,雖然它在國内很火,各家發布會都得吹一吹,可在國标裏其實 AEB 并不強制要求,沒有 AEB 車子也照樣能賣。但歐洲版本領先很多,早在 2012 年,歐盟就出台規定要求 2014 年出産的新車必須配備 AEB 系統。
而我們有的車是有 AEB ,但沒法照搬,因爲不同國家道路環境差異比較大,車企一般都需要去當地做适應性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再調整觸發策略和阈值。這随便一測,就得路試幾萬公裏。
再比如 ISA 智能速度輔助系統,國内沒有這類強制規定,而歐盟要求從 2024 年 7 月 7 日起,所有新車都得有 ISA 。
小楊就做過這個認證,裏頭有個功能是交通标志識别,車子看到限速标志要主動降速,這個識别準确率要有很高,大概得達到 95% 以上。
并且兩邊道路标志很多不一樣的,别人的停車讓行是 "STOP" ,我們是 " 停 " 。還有更麻煩的隐性限速規則,識别到學校的标識,需要限速到多少,識别到高速出口,又要限速到多少。
這一套,咱們車企幾乎是要從頭開始搞。
解決辦法呢,麻煩一點的就是自己采集數據,死磕訓練;省心的辦法也有,找歐洲本地供應商合作,但價格不便宜,甚至有那麽點交保護費的意思。
除了這些強制性的,還有一些像變道輔助、車道糾偏、緊急轉向等 ADAS 功能,法規裏沒要求,但車企依然會在這些項目上投入精力,逐個去匹配驗證,因爲它們在歐洲的安全測試 E-NCAP 裏都有涉及。
E-NCAP 的含金量高,本來咱人生地不熟的,就很需要這麽一個背書,所以很多車企爲了在 E-NCAP 拿五星,會把這些功能全整上了。
但這樣的代價是,一堆雜七雜八測試加起來,大把鈔票就出去了。
小楊之前做過 ADAS 裏一個法規的認證,認證範圍比較小,費用也需要一百萬,根據他的說法,如果再去做 E-NCAP , " 測試摸底一輪需要大概 500-800 萬,這還不算前期測試 " 。
上汽大通歐洲市場的一位負責人說過, " 歐洲市場技術門檻高,僅技術升級和産品改造的費用至少需要幾千萬 " 。
等這些認證的工作都做完,好不容易把車運到歐洲後,又來了一個運力的問題。
前面說的一堆車子停在碼頭,還有一個原因是歐洲的卡車運力不夠,卡車數量不夠,卡車司機也缺人。
運力一緊缺,運輸公司就會優先和規模夠大訂單相對穩定的公司合作,像特斯拉就會更有話語權。而中國車企剛開始組團隊,搶不過人家,運輸優先級就會被排在後面。
等車子都運到店裏了,大家發現也不是那麽好賣,首先有個問題是,不同市場的對車型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極氪 X 這款産品, 20 萬的價格,走了一個精緻小車的獨特路線,想法很好,但它在中國市場确實賣得不太行,前幾個月銷量都是隻有幾百台。
而它的兄弟車,沃爾沃 EX30 ,在瑞典起步價大概是 30.7 萬元人民币,卻實打實在歐洲賣爆了。
5 月份的銷量榜, EX30 是歐洲第二暢銷的電車,僅次于特斯拉 Model Y 。
可能咱永遠都無法理解,歐洲人爲什麽這麽喜歡小車吧。。。
再比如輔助駕駛,在國内國外的接受度也不一樣。
之前外媒 InsideEVs 在歐洲測評小鵬車型的時候,就提到了中西方用戶的需求不同,他們覺得 XPILOT 裏車道偏離警告這個功能太激進了。
就像德國人都知道國人喜歡大車,車型通通加長一樣,咱中國車企走出去,是不是也要來點投其所好的設計?
此外,這段時間歐洲的電動化有降溫的趨勢。
奔馳在今年财報會上宣布,不再堅持 2030 年全電動化計劃,同時保證繼續改進燃油車。保時捷也表示,向電動汽車過渡的時間将比預想的漫長。
當然,他們不是放棄電動化,隻是市場熱度變低,不得不往後推推。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EU-EVS 的數據, 2024 年上半年,歐洲 15 國純電汽車銷量同比下降了 13.5% 。在汽車大國德國,今年 1-4 月登記了 11.1 萬輛電動車,全年預估爲 30 餘萬輛,明顯低于去年的 52 萬輛。
而除了這些,中國車去當地還有品牌力不夠、網點不多、售後體系跟不上的問題。歐洲那麽多本地車企,人家也認自己的牌子,這都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再加上歐盟今年還出了個使絆子的關稅政策,也是給咱強行上難度。
2022 年,長城汽車打算擴大歐洲市場,并在德國設立了歐洲總部,但在今年歐盟加關稅後,長城撤銷了歐洲總部,改爲中國總部遠程管理。
前些天,歐盟對中國電車的最終反補貼稅出來了,相比之前國産品牌變化不大,但特斯拉一下降到了 9% 。這擺明了就是要搞咱啊。
總之,中國電車出海阻力一點不小,但這事兒難歸難,也總要去做的。而咱這邊的應對方法,無非還是多搞本土化穩紮穩打,走一個長期戰略。
比亞迪、奇瑞已經在歐洲開始搞工廠了,後面還有上汽、零跑等車企都有這個盤算。
想起日韓車企最開始去歐洲的時候,也是被走歐洲消費者各種挑刺,然後不斷打磨産品,順着市場走。
你們歐洲佬這麽喜歡手動擋,那我通通提供手波版本。你還喜歡柴油機是吧,我這邊也是立馬安排。20 世紀初,從來隻做汽油發動機的本田,爲了歐洲市場,花了 5 千萬美金研發了首部柴油發動機。
就這麽在歐洲深耕了幾十年,日韓車企才打開了這塊市場。
對于中國車企來說,現在也才剛開始呢,想要破這個局,穩住心态最重要,放長線慢慢來,才有機會攻進腹地不是。
撰文: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