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爲什麽壓歲錢越漲越高?"
" 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 "
" 壓歲錢趕上我一個月工資了 "
春節假期期間,社交平台上有關壓歲錢的讨論逐漸升溫。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爲此而苦惱,相關話題也沖上了熱搜榜。
作爲傳統年俗之一,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一種 " 年味兒 ",代表着期許和祝願。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不斷上漲的壓歲錢不僅成了老人的經濟負擔,也讓很多年輕人頗感壓力。
" 發完壓歲錢,年終獎沒了 "
過年走親訪友本該是喜事,但 27 歲的王雨欣卻有些頭疼。" 我家這邊要給 7 個孩子壓歲錢,我老公那邊要給 5 個孩子,每人 600 元,光給親戚孩子的壓歲錢就要 7200 元了,有人年終獎都沒這麽多。"
王雨欣老家在浙江餘姚農村。" 我小時候長輩基本都給 200 元,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200 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 600 元,動辄上千,對于我這個年紀來說壓力很大,更别說村裏的老人了。"
" 我每年都是隻出不進。" 她并非沒想過少給,但一方面會被其他人诟病;另一方面則因爲父母不同意," 老一輩要面子,我不給他們就會給,每個孩子給 800 元 -1000 元。"
拒絕紅包攀比,年輕人出招了
年輕人中,有人爲給小輩發紅包而苦惱,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新觀念、新做法。
重慶的曉菲就是如此。今年,她和同輩的兄弟姐妹約定好了隻給孩子發小額紅包,統一 50 元," 圖個熱鬧喜慶就好 "。此前,按照她所在地方的習俗,壓歲錢以 100 元、200 元居多,每年春節,她都要爲此花費數千元。
" 十幾個孩子,有些可能一年才和他們見一次面,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但是不給不行,給少了又怕被議論。今年我就直接說了,親戚們也都同意,這樣大人沒那麽大壓力,小孩兒收到紅包也都高興。" 曉菲說。
王雨欣說,如果到下一輩,她會和同輩的親人們商量一下,取消互發壓歲錢或者降低壓歲錢額度。
她很懷念小時候的新年," 以前的傳統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給個壓歲錢讨個喜。希望能推行一下量力而行,給還是要給的,不能讓孩子們沒有壓歲錢的快樂。紅包金額少一些,又沒壓力,又喜慶,何樂而不爲呢?"
專家:可通過倡導性規範加以勸導
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告訴記者,發壓歲錢是民間行爲,具有自發性。" 大家心照不宣都這麽做,你不做的話就顯得不合群 "。他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出台一個倡導性的規範,參照治理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方法,形成軟約束。輿論、社會對不合理的行爲加以勸導,倡導适度、适可而止。
近年來,全國多地正通過各種方式引導民衆合理送壓歲錢。安徽省阜陽市文明辦表示,将引導農村群衆樹立關于壓歲錢的正确觀念。江蘇省宿遷市 2020 年發布的《人情新風 " 宿 9 條 "》提到," 壓歲錢不變味,不慣孩子 "。這些宣傳教育、引導規範,有利于提高公衆對壓歲錢的正确認識和理解,有利于更好地推動人們爲壓歲錢減負。
讓壓歲錢回歸其本意,是人們共同的責任和期待。真正理解并踐行這一點,量力而行,讓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更加溫馨、和諧和美好。(文内部分受訪者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