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30/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502 天
據說每個人的微信裏,都有一個叫做 " 相親相愛一家人 " 的家族群。
在這個群裏,父母、親戚齊聚一堂,每天分享的不是土味表情包,就是各種養生視頻,還有 "99% 的人都不知道的事兒 "。
前段時間,博主 @張悅甯甯甯就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發生在自己家族群裏的一件事,還一度沖上了熱搜,獲贊 28 萬。
博主表示,自己有個很愛分享的老爸,平時遇到有趣的事、好看的内容,都會第一時間分享到家族群裏。
但除了自己偶爾捧場外,群裏的其他親戚對他的分享幾乎不作回應。
有一回,博主爸爸像往常一樣在群裏分享了一瓶 28 年的老酒。
但一整天過去,僅有博主一人發了個點贊的表情。
這一次,爸爸終于憋不住了,他最後發了一段話在群裏,吐露自己的心聲,之後就毅然退群了。
後來," 因分享無人回應爸爸退了家庭群 " 這個話題就沖上了熱搜,引發熱議。
有網友曬出 " 同款退群爸爸 ":
也有網友分享自己内心強大的親戚——無人回應,仍然堅持分享:
還有人覺得博主爸爸太玻璃心,畢竟沒有人有義務回應他。
然而,我卻覺得這位爸爸很酷,既然所在的圈子無法和自己同頻共振,那就退出去,換個圈子繼續嗨皮。
生活中,能做到像這位爸爸這麽果敢的并不多,畢竟群裏的人都是親戚,因爲話不投機就退群,多少顯得有點矯情。
爲了給親戚留下一貫以來的好印象,許多人就算心裏再郁悶,也不會退群。
但從那以後,他們又會陷入另一種糾結:以後有事在群裏到底是分享還是不分享?
不分享吧,覺得實在可惜;繼續分享吧,又怕得不到回應心情會很低落。
自此,人生陷入無止境的内耗。
這位爸爸讓我想起一個意大利的 3 分鍾短片——《星期六》。
短片的主人公,是一名獨居男子。
周六的早晨,男子一邊啃着香蕉,一邊思考着今日的待辦清單。
他盤算着,過一會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賬單、清潔浴室、丢垃圾、打電話給母親,然後晚上再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真正開始做這些事之前,他把整個過程預想了一遍,包括所有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和不好的結果。
他在腦海中反複盤算,試圖找出一個最佳的方式;大量情緒被消耗,瑣事卻越積越多。
就這樣,日暮黃昏,月落樹梢,一天馬上就要過去了,而男子卻一件事也沒做成。
明明做完所有的事情,隻需要兩三個小時,但他卻花了将近一整天的時間,把簡單的事越想越複雜。
最終,他什麽也沒幹,卻感覺身心俱疲。
這位男子,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被内心的糾結困在方寸之地,行動力幾乎爲零。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明明一整天什麽事也沒做成,卻感覺特别疲憊。
比如,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同事在會議上對你的提案表示不認同,于是你不停糾結:" 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客戶說了幾句有點帶刺的話語,頓時讓你心生疙瘩,想着 " 他是不是對我不滿意?"
伴侶不過 5 分鍾内沒回信息,就開始胡思亂想:" 我是不是把他惹生氣了?"
……
當你陷入這樣的情緒之中,說明你正在經曆精神内耗。
通俗地講,就是自己内在的兩個小人在打架,内在發生沖突。
精神内耗的人日常最多的體會就是累,沒來由地累,因爲他們把太多的能量消耗在了心理摩擦上。
而人的精力有限,你隻有 100% 的能量,80% 都在自我内耗,行動力自然就弱了。
所以就算什麽事也沒做,你也會感覺到疲憊。
造成内耗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因爲一個人性格中的高敏感和低自尊因素。
高敏感很好理解,一點小事就能牽動一個人的神經,造成過度思慮。
自尊,則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我們如何評價自己,以及我們賦予自己作爲人的價值。
自尊水平高的人,能對自己形成較全面且平衡的認知,能夠看到自身的價值,不會因爲某件事沒做好、某個人不喜歡自己,就片面地得出 " 我很差 " 的結論。
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對自己内在的整體評價是負面的,是一種對自己不認可、不接納、不認同的負面信念和情緒。
這樣的人很容易因爲一兩件事沒做好,就産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如果高敏感和低自尊同時存在一個人的性格中,人就很容易産生自卑心理,從而過分關注他人的眼光,常常不自覺地思考 " 我剛才的表現是不是不太好呢?"" 他是怎麽看我的?" ……
這時候,内在小人無時無刻不在打架,就會造成心理損耗,把自己搞得很累。
精神内耗的危害,往小了說,處世優柔寡斷,做事拖拉,沒有效率;往大了說,會錯失人生中的很多機會,包括工作上和感情上的機會。
記得《老友記》中有個片段。
主角羅斯有着所有人都羨慕的履曆:
常青藤畢業,博士學曆;
擔任紐約地質博物館首席顧問;
29 歲就成爲紐約大學最年輕的常駐教授。
即便如此,他在追求自己新同事卡莉時,仍然表現得極度不自信,因爲卡莉的前男友曾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
他覺得,這麽優秀的人都被卡莉甩了,自己可能也配不上卡莉,于是遲遲不敢表白,而是把時間都用在對比自己和卡莉前男友的履曆上。
他爲此茶飯不思,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卡莉早已有了交往對象,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卡莉的新男友學曆并沒有他高。
他終于醒悟:不是我不配,而是我一直認爲自己不配。
2 條建議,幫助你走出内耗。
①學會課題分離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
指的是想要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麽是他人的課題,什麽是自己的課題,在心中樹立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分清楚什麽是他人的事,什麽是自己的事。
比如,你在家族群裏分享生活,沒人回應你,你覺得這個群對你來說毫無意義,想要退群,但礙于面子遲遲不敢操作,于是陷入糾結。
這時候,你就應該明白,退群後别人如何看待你,那是别人的事,你無法幹涉;同樣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别人無法涉足的,隻能靠你自己,想要獲得内向的平靜,就隻管退群。
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自己一下子看開了很多人際關系上的矛盾。
②停止活在他人眼裏
叔本華說過:" 人性有一個最特别的弱點,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爲太在乎周圍人的反應。
但《我真的很棒》一書中提到一個 "262 法則",指在你身邊,無論你怎樣,都會有 20% 的人喜歡你,60% 的人都覺得你無所謂,20% 的人讨厭你。
你努力一點,可能改變了這個人對你的看法,另外一個人可能就會讨厭你了,因爲你變了。你優秀了,周圍有人喜歡你了,可是你追求優秀的時候也會忽略身邊人,親密的人也許會讨厭你。
所以,你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滿意,你要做的,隻有取悅你自己。
作家渡邊淳一曾說:
" 如果總是覺得,生活中有無數雙眼睛盯着自己。請記住,人生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
當你開始接納自己、内觀自己,堆積在内心的壓力就會不斷釋放。
一旦學會将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你就能活出高級的人生。
共勉。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