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劇嗎?
打開電視——
男主溫柔多金,女主努力上進,真心終究不會被辜負,付出終究會有收獲 ……
雙向奔赴的男女,看得人臉紅心跳;奮不顧身的愛情,也看得人感動不已。
少年看劇,會對甜蜜愛情充滿幻想和期待 ," 真愛無敵 "," 有愛,就有希望 ";
中年看劇,也會重燃去愛的沖動與少女心 ," 好的伴侶,真的可以減輕一半的人間疾苦 "。
然而,關上電視——
身邊的男人自私懶惰,等愛的女人等來一場空,真心反複被辜負,好人總沒有好報 ……
難道愛情照進現實,隻會是場災難?
難道劇情越浪漫,越是人們用來麻痹現實感情問題的 " 情緒安慰劑 "?
我最近追劇,有一份特别的覺察:劇裏勾人的情節,可能給我們植入了隐藏信念。
這些信念如同糖衣包裹的炮彈。
一旦我們真的信以爲真,拿它與現實生活相碰撞,便會産生極具破壞力的 " 火花 "。
" 能轟轟烈烈愛一把,這輩子值了!"
記得當年瓊瑤式言情劇泛濫時,很多 60、70 後都在被窩裏讀瓊瑤小說。
很多 80、90 後甚至都是看着瓊瑤劇《還珠格格》長大的。
五阿哥陪着小燕子出宮逃亡,抛棄江山皇位、錦衣玉食,爲愛私奔隐居雲南,這份真愛在劇中足以感天動地。
也把我媽媽感動得淚花灑灑,不住感歎:" 能像這樣轟轟烈烈地愛一把,這輩子值了。"
《水雲間》熱播時,女主和兩個男人都發生過關系,後來生下孩子,兩個男人搶着來認爹。
女主說:" 你們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也都和我有過最親密的關系,請你們不要再說‘誰是孩子的父親’這樣的話了,把對孩子的這份期盼、這份愛,深深埋藏在心裏,把你們的‘明搶’化作‘暗中的照顧’。"
那時我已經上高中,看到這裏,對女主羨慕不已。
我媽也說:" 好男人都圍着自己轉,誰不想這樣被愛着?"
" 她說出了每個女人都想說,但不敢說的話。"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隻顧着看俊男美女、感人橋段、美好愛情,渾然沒發現:
劇中的女孩,把愛情當成生命的全部,爲了得到愛情不惜采取很多極端手段,而這些手段對周圍破壞力極大。
現實中一個阿哥私奔,且不說多少人會被株連九族,光是管轄屬地無人治理,就苦了成千上萬名老百姓;
生活中女人非婚生子,且不說能不能健康養大,光是要 " 幹爹 " 們一起供養孩子,就足以惹來一堆桃花債。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劇中女性的三觀,始終圍繞着 " 愛情就是全部 "。
似乎隻要是爲了愛情,無論做出什麽事都是 " 正義 " 的,都是可以被理解、被支持的。
于是,
介入朋友感情的女性,開始理直氣壯:" 他愛的是我。"
爲愛奮不顧身、放棄個人發展的女性,堅定地說:" 值得,千金難買真情意。"
經曆婚姻 7 年之癢,因外遇重燃激情的女性,決絕宣告:" 和他在一起,我才知道什麽是愛。"
" 隻要耐心等待,真愛終将來臨。"
90 年代《流星花園》爆火,平凡女孩杉菜沒有做任何争取,就同時被兩位 " 王子 " 道明寺、花澤類垂青,令多少女孩沉醉其中、朝思暮想。
那個時候,誇哪個男孩帥,後面一定會跟上一句:" 他好像道明寺 / 花澤類噢!"
不知何時起,學校裏,最像道明寺 / 花澤類的男孩所在班級,門口圍滿了女孩。
她們不主動說話、也不送禮告白,隻是默默站在他看得見的地方,等待男孩的目光投向她們。
然後,男孩就會被她身上散發的美好和美麗吸引,主動展開追求。
就像默默無聞的杉菜被兩個帥哥争搶一樣——隻要耐心等待,就會得到 " 王子 " 青睐。
然而,男孩沒有和她們中的任何一個女孩談戀愛,同學會上再談起當年喜歡他的女孩,他隻淡淡地說:" 我不記得了。"
偶像劇讓我們相信,緣分,是命中注定的 " 被安排 "。
終會有人對你一見鍾情,自此天雷勾動地火,死生攜闊、與子成說。
但生活會告訴你:一味被動等愛的女孩,常常一路錯過、兩手空空。
可爲了等來這份 " 命中注定 " 的愛,無數女孩獻祭了自己的整個青春,來靠近自己認爲的愛情。
比如:
花很多心思打扮自己,把本該好好讀書的注意力,都花在研究頭發有沒有分叉、笑容夠不夠甜美上;
做一些不适合自己、但自認爲可以引起關注的事,比如穿着成熟、塗抹妝容、言談火辣、與異性勾肩搭背;
暗戳戳 " 雌競 ",見不得哪個女孩離 " 王子 " 太近,同性之間充滿惡言惡語,整日爲關于自己的绯聞謠言煩惱。
這份認知,本質上其實是一種自我物化和自我矮化。
即使在如今這個時代,人們倡導女性獨立自強、努力争取,很多女性依然把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如同一朵獨自垂憐的花朵。
"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然而,默默盛開的花朵吸引到的可能不是蜜蜂,而是蒼蠅和臭蟲。
" 愛你的人,就會無條件包容你的一切 "
千禧年,台偶言情劇、韓國言情劇大行其道。
劇中的女主角哭泣時,一定會有男人圍在她身邊,這一幕烙印在多少女性心底,并誤以爲這就是愛的雛形:
當我難受時,陪在我身邊、無條件傾聽我、安慰我的男人,一定是最愛我那一個。
就像台劇《王子變青蛙》裏,失憶的富家少爺單均昊,總是陪在鄉村女孩葉天瑜身邊,幫她擺平所有煩惱;
韓劇《我的女孩》中,平凡女主隻要一難受,帥氣桀骜的李準基就會收斂風流,蹲在路邊傾聽她抱怨,癡情地守護着她。
劇裏的真情流露,到了現實中卻可能是騙局。
很多男性都熟悉這一個套路:
在女孩失戀失意時趁虛而入,陪她度過那個階段,就能捕獲她的芳心。
誠然,這确實給了一些男性表現愛意和誠意的機會;
但也有很多用心不誠、想走捷徑的男性,利用女性這個弱點 " 套牢她 ",關系穩定後,才逐漸暴露真面目。
于是,很多女性會感覺婚後伴侶 " 跟變了個人一樣 ":
曾經陪我傾聽我一整夜的男人,如今多聽我說一句都嫌煩;
曾經對我無微不至的男人,如今對我說過無數次的話充耳不聞;
曾經發誓要 " 養我 " 的男人,如今苛責我買 17 塊的奶茶太 " 拜金 "。
這些女孩都曾相信,自己和劇中女主一樣遇到了愛情,然而她們隻是遇到了一份帶有目的與算計的情緒價值。
劇裏沒有演出現實中的人性慣例:
善于對一個女孩提供情緒價值的男人,一定早就在無數個女孩身上練習過。
他的用心誠不誠、真心專不專,單單幾個月的無私付出不足以看透,更要多方面考察他的家庭教養、父母三觀、教育程度、人品優劣 ……
不具備一雙識人的火眼金睛,就永遠不知道陪你度過低谷的人,究竟是人是鬼,揣的究竟是善意還是算計。
而具備一雙火眼金睛的女孩,往往也能在最脆弱的時候保持理智,專注于該做的事,不被情緒沖垮。
這些靠自己熬過低谷的女孩,繞過了泡沫偶像劇的 " 有毒信念 ",可繞不過的,是另一道更險峻的關卡——
" 找不到靈魂伴侶,這輩子白活了 "
雖然繞過了虛假的愛情,但 " 白馬王子 " 遲遲不來,年紀大了,不得不把結婚生子提上日程。
很多人處在矛盾的心情中:
覺得眼前的男人不夠好;
但現實中的男人差不多都是這水平,好像也找不到更好的。
繼續等,年紀大了,父母催得緊,心态因此焦慮不安;
不等,匆忙嫁了,對比劇裏願意爲女主犧牲自己的男人,現實中的男人自私又摳搜。
打開電視,《長相思》裏相柳爲救小夭,流幹自己的血,散盡自己的錢,最終付出了生命。
臨終之際,想的依然是瞞住自己死亡的消息,不讓小夭傷心。
關上電視,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老公,又跟你念叨起買車位的事,暗戳戳盯着你當初拿的那些彩禮,甚至想把車位歸在他名下;
你不答應,他立馬黑臉,第二天一句話不跟你說,還隻做了自己那份早飯。
劇裏劇外差距太大,令我們生出各種懷疑:
我是不是選錯了人?
我當初是不是不該聽父母的?
我要不要跟這個男人離婚?
這些在矛盾中熬過一年又一年的女性,不知該從哪裏找到清晰的答案,最容易得到的答複,似乎隻有泡沫劇裏那美好的愛情。
于是認定:這段感情不值得我投入,我要離開他,去找到我的 " 靈魂伴侶 " 和 " 白馬王子 "。
誠然,爲一段感到折磨的感情浪費太多心力,确實不值。
但在思考值不值得之前,我們或許更應該思考:
" 我有沒有經營好一段感情的能力?"
" 老公雖然有缺點,但是否已經很努力在做丈夫角色、父親角色?"
" 我現在有的生活,是不是我能力範圍内能得到的最好的?我有沒有珍惜?"
向外審視,看到的隻是幻想中的童話故事、愛情泡沫;
向内審視,我們才能看到現實中的真實互動、善意交融。
泡沫劇美化了人性、感情和婚姻,隻截取幸福的部分過度放大,卻不談弱點、缺點和劣根性。
直接把泡沫劇等同于現實生活,其實是中了泡沫劇的 " 精神毒藥 "。
這份沉浸背後,是對親密關系有太多期待:
幻想有人能給與自己自信,卻不做提高信心的努力;渴望有人結束自己的苦難,卻不曾想過自己救自己;期待另一半給與自己情緒價值,卻不去照顧自己的需求;要求另一半無私對待自己,卻不曾想過自己也有自私的一面 ……
" 有毒信念 " 日積月累,最終,變成一個離開 " 被愛 " 這個價值、就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女人。
直到有一天理解了生活不幸的根源,在于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才隐隐意識到:
走向真實,才是一切問題的解藥。
比起追劇提供一時的快樂,我們更需要發展多方面感到快樂的能力,而這份能力的本質,是能夠向内滿足自己、支持自己、愛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沉迷追劇,恰恰是因爲缺乏自己滿足自己的能力," 有毒信念 " 的解藥,是一份對自己真摯的愛。
别人愛不愛我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愛自己。
願你能夠從追劇中得到快樂,也能夠清醒地面對人性、經營關系,成就一份踏實強大的自我信念!
而一旦你在現實中體驗到了這種 " 強大 ",新的自我鏈接就開啓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
你可以跟随盧熠翎老師,參加 "3 天勇敢做自己體驗營 ",探索和遇見更完整的自己!
德芬精選小店,,,
3 天勇敢做自己體驗營
小程序
* 本文由芒來小姐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小熊
編輯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