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10 日訊(編輯 潇湘)随着大米價格飙升至近 15 年來的最高水平,正使人們再次擔心,對于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來說——糧食成本将變得更加昂貴。
大米在亞洲和非洲數十億人的飲食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東南亞和非洲的部分地區,大米占人們總卡路裏攝入量的 60%,而在孟加拉國等國,這一比例更是高達 70%。
最近的價格飙升給本已受極端天氣和烏克蘭沖突升級影響的全球糧食市場增加了壓力。作爲亞洲基準的 5% 破碎率泰國白米躍升至每噸 648 美元,爲 2008 年 10 月糧食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原因是幹燥的天氣威脅到泰國的收成,同時占全球貿易量 40% 的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加強了出口限制,以保護其本地市場。
華盛頓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Joseph Glauber 表示," 大米價格上漲将加劇糧食通脹,尤其是對亞洲主要大米消費國的貧困家庭而言。當一個國家實施出口禁令時,其他國家往往會效仿。世界上的窮人将是最大的輸家。"
由于各國政府希望确保充足的糧食儲備,對全球供應緊張的擔憂日益加劇,從而放大了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風險。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的回歸,可能導緻亞洲依賴水源的稻米作物幹枯,這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情緒。
未來焦點:米價将會漸近上漲還是一路狂飙?
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Peter Timmer 研究糧食安全已有數十年,他表示," 相較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出現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小麥和玉米出口港口的攻擊升級之前,大米如今已更爲昂貴。"
他預計,在未來 6 到 12 個月内,每噸價格可能會再攀升 100 美元。
Timmer 曾在 2008 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與亞洲各國政府合作制定應對政策。他表示," 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價格上漲究竟是漸進的——能夠讓消費者有時間在沒有恐慌的情況下進行調整,還是會迅速飙升到每噸 1000 美元或更高。"
2008 年,當時主要的大米生産國,尤其是印度和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導緻大米價格曾飙升至 1000 美元水平以上。
世界上大部分大米都在亞洲種植和消費,那裏的農民目前正在努力應對熱浪和幹旱。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泰國正在鼓勵農民改種需水量較少的作物,而印尼主要大米産區的農民則正在種植更爲抗旱的玉米和卷心菜。
馬來亞投資銀行集團高級經濟學家 Chua Hak Bin 表示,最大的風險在于厄爾尼諾現象和氣候變化是否會破壞農業生産,并推高整體食品通脹。
他指出," 這可能會引發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包括出口管制,從而加劇全球糧食短缺和價格壓力。 鑒于食品在消費籃子中的權重較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更容易受到此類食品價格沖擊的影響。"
盡管如此,許多消費國政府實施的嚴格價格控制和糧食補貼,仍将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Chua 表示,目前的情況看起來仍 " 相對溫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