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書籍《高效能人士的 7 個習慣》。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71 篇深度好文:5368 字 | 14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有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的對公安局長說:"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
老人問:" 這孩子是你什麽人?" 公安局長說:" 是我兒子。"
請你思考一下: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麽關系?
這個問題,在 100 名被試者中隻有兩人答對。
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 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爺爺。"
爲什麽那麽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
因爲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思維定勢,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這個角度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思維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回想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會陷入這樣的思維定勢,比如 " 這套方法在大廠試過,在小公司也行 "、" 長相兇的人,一般脾氣都不好 " ……
而思維的改變,靠的是日常習慣的養成。史蒂芬 · 柯維認爲,要想獲得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走向獨立,需要具備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
一、積極主動:思維方式的改變
曾經曆過死亡集中營的維克多 · 弗蘭克爾,在出版《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後,提出: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即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
由此發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 " 積極主動 "。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态度,還意味着爲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爲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積極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條件的制約,那也是因爲我們有意或無意地選擇了被外界條件控制,這種選擇稱爲消極被動。
這樣的人很容易被自然天氣所影響,比如風和日麗的時候就興高采烈;陰雲密布的時候就無精打采。
而積極主動的人則心中自有一片天地,無論天氣是陰雨綿綿還是晴空萬裏,都不會對他們産生影響。
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于沖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并将其作爲自己行爲的内在動力;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感情用事,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
如何檢視自己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第一,從語言上。
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往往會暴露出推卸責任的意圖,例如:
" 我就是這樣做事的。" 我天生這樣,這輩子改不掉了。
" 他把我氣瘋了!" 責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緒。
" 我根本沒時間做。" 又是外界因素——時間控制了我。
"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點就好了。" 别人的行爲會影響我的效能。
" 我隻能這樣做。" 意味着迫于環境或他人。
經常說這類話的人,其本質就是推卸責任。我負不了責任,我無法自由選擇回應的方式。
第二,從精力分配上。
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等等,這些都可以被歸入 " 關注圈 "。關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 " 影響圈 "。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 " 影響圈 ",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 " 關注圈 ",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并不斷爲自己的消極行爲尋找借口。
錯誤的焦點産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
那麽,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從内而外發生改變?
第一,多用積極語言。
積極的人使用積極的語言:" 我能 "、" 我要 "、" 我甯願 " 等等。消極的人使用消極的語言:" 但願 "、" 我辦不到 "、" 我不得不 "、" 要是 "。
想想過去幾周内,自己以消極方式做出回應的兩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麽說的,并寫在筆記本上。
現在,想想在同樣情況下自己可以采取的幾種積極的回應,也寫在筆記本上。
并且,在下周記錄自己的語言,看一下是更積極了,還是更消極了。
第二,采取主動。
寫下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并進行分類放入關注圈和影響圈。然後,從這兩個圈子中選一個你本來打算在下周要做的事情,試着在影響圈内找出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步驟,并付諸行動。
堅持一個月後,寫下自己的影響圈有何變化。
二、以終爲始: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
我們先來做一個思想實驗:
你要去參加一位親人的葬禮。你開車來到葬禮現場,親朋好友已齊聚一堂,他們每個人都很沮喪。道路兩旁放滿了鮮花,遠處飄着音樂。
你走到了道路的盡頭。你擡頭,看了看親人的遺像。你大吃一驚。上面挂的居然是你的照片。
原來你參加的是自己的葬禮。你的親朋好友,會逐個上台,追述你的一生。你也要作爲發言人,與自己來一次靈魂對話。
現在請你仔細想想,你最想聽到親朋好友怎樣的評價,而你又想對自己說些什麽。
你的人格如何?
你爲社會做出了什麽貢獻?
你是否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
當輪到你發言時,你看着棺木裏的自己,略帶遺憾的說:" 如果還能重活一次,我會……我不會…… "。
省略号部分,需要你認真思考。
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同,這種以終爲始的方式,能夠讓你知道,哪些事對你很重要,但卻常常被你忽略。
" 以終爲始 " 的一個原則基礎是 " 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後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以建築爲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須先有詳盡的設計圖,而繪出設計圖之前, 須先在腦中構思每一個細節,有了設計圖,然後有施工計劃,這樣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築,即使設計稍有缺失,彌補起來,可能就事倍功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創造,或者是自己主動設計的,或者是外部環境、他人安排、舊有習慣限定的。
自我意識、良知和想象力這些人類的獨特天賦讓我們能夠審視各種第一次的創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寫自己的劇本,換句話說習慣一(積級主動)談的是 " 你是創造者 ",習慣二(以終爲始)談的是 " 第一次創造 "。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迷茫、焦慮,就是沒有主動設計自己的終點,即人生目标,所有的行爲都是随波逐流,一旦遇到大變故,比如裁員,就會失去方向和支柱。
然後就會出現這些情況:看劇打遊戲,但事後又會愧疚浪費了時間;坐下看書時,又總是心不在焉。
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目标,掌握人生方向?
第一,檢查你的願景。
用 30 分鍾,先回答以下 6 個問題:
我現在的生活狀況如何?它是否讓我快樂?我是否有成就感?
是什麽在一直吸引着我?它是否與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有所不同?
我少年時想做的是什麽?這些事情仍然給我帶來滿足感嗎?我目前是在做着其中的一些事情嗎?
目前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什麽?
最讓我的靈魂感到滿足的是什麽?
我做什麽事情最擅長?我的顯著特點和優勢是什麽?
第二,制定一份個人使命宣言。
步驟 1:對下面三個問題的回答一口氣寫下來,不要停頓,這不是定稿,目的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
① 确定一個對你的生活有積極影響的人。你最贊賞這個人的什麽品質?你從這個人那裏學到了什麽品質?
② 設想現在已是 20 年後,你已經達成了自己所希望的所有成就。你的成就清單是什麽?你想擁有什麽?你想成爲怎樣的人?你想成就怎樣的事業?
③ 請确定,目前對你最重要的是什麽?
步驟 2:放松一下現在深呼吸一下,然後放松下來。把你寫的放在一邊,走開幾分鍾。
步驟 3:整理你的思緒回顧你所寫的,圈出你想列入自己使命宣言的關鍵想法、語句和詞語。
步驟 4:寫出初稿。一周内随身帶着這個初稿,每天寫下備注或根據需要加以增删。
步驟 5:寫出你的使命宣言的定稿,放在一個便于随時翻閱的地方。
步驟 6:定期檢查并加以評估,每個月問自己下列問題:
我是否覺得這個使命宣言代表了最佳的自我?
當我回顧這個使命宣言的時候是否感到有了方向、目标、挑戰和動力?
我的生活是否遵從了這個使命宣言中的理想和價值觀?
三、要事第一:永遠去做那件重要的事
通過以終爲始的思考,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創造。而第二次的創造或者體力上的創造的習慣,要求我們運用獨立意志努力實現一個目标,即以原則爲基礎安排人生。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的作者格雷一直緻力于研究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
他發現成功的決定因素并非辛勤的工作、出衆的運氣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雖然這些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都比不上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習慣三 " 要事第一 "。
格雷說:" 成功者能爲失敗者所不能爲,縱使并非心甘情願,但爲了理想與目标,仍可以憑毅力克服心理障礙。"
克服這種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習慣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内心要有燃燒的激情,讓自己對所有其他不相關的事情大聲說 " 不 "。
具體要怎麽做呢?
關鍵不在于時間管理,而在于個人管理。與其着重于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産出與産能的平衡上。
從本質上看,我們對時間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種。
這張表告訴我們,緊迫意味着必須立即處理,比方電話鈴響了,盡管你正忙得焦頭爛額,也不得不放下手邊工作去接聽。
緊迫之事通常都顯而易見,推拖不得;也可能較讨好、有趣,卻不一定很重要。
在時間管理矩陣中,第一類事務既緊迫又重要,需要立即處理,通常被稱爲 " 危機 " 或 " 問題 "。對某些人來說,這類事務會消耗掉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因爲他們整天都在處理危機,滿腦子都是問題,忙于應付各種緊迫任務。
如果你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那麽它們的範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占據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這就像是沖浪一樣,來了一個大問題,把你從沖浪闆上打到水裏,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個問題又來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來。
有些人每天都在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疲于奔命,因此隻能借助第四類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務來逃避現實,稍微放松一下。
在這些人的時間管理矩陣中,他們把 90%的時間花在第一類事務上,而餘下的 10%中的大部分則用在第四類事務上,用在第二和第三類事務上的時間則少而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就是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于處理危機的人所過的生活。
還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時間花在緊迫但并不重要的第三類事務上,卻自以爲在緻力于第一類事務。他們整天忙于應付一些自認爲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殊不知緊迫之事往往隻是别人的優先,對别人很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因爲不論是否緊迫,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們還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來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
他們明白,這類事雖然尚未迫在眉睫,但處理好這些事情,就能做到以 20% 的活動取得 80% 的成果。
那麽,我們如何才能做好個人管理,實現以第二類事務爲中心的做事安排?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給出了四項關鍵步驟:
1. 确認角色
作爲一個個體,你有屬于自己的各種角色。
你可以先寫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兒子或女兒。然後再寫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列舉自己想要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
你不必想得太複雜,隻要考慮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務,記下這七天時間裏需要專注的領域即可。
2. 選擇目标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欄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爲你選定的目标。
這些目标中一定要有幾個第二類事務,最好讓這些短期目标與使命宣言中的長期目标相關聯。即使你還沒有撰寫個人使命宣言,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判斷每個角色中哪些事情是比較重要的,并爲每個角色确立一或兩個目标。
3. 安排進度
第三步是爲每一項目标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如果你的目标是起草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那就不妨在休息日安排兩個小時專門做這件事情。
根據自己的信仰、生活方式、工作安排選擇其他某個适當的時間是進行個人思考和制訂個人成長計劃(包括周計劃)的理想時間,因爲這時候你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反省,尋求靈感,并根據各項原則和價值觀來審視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給自己定的目标之一是通過鍛煉,增強體質,那麽就可以安排一周三到四天,每天一小時的鍛煉,當然也可以安排一周七天,每天鍛煉一個小時,以确保達到既定目标。
4. 每日調整
使用這種以第二類事務爲中心的周計劃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的每日計劃變成了每日調整,即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系的意外發展及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适當調整。
當你每天早晨審視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的時候,你會看到,由于内心的平衡,自己已經爲角色和目标進行了合适的優先排序。這種日程安排是靈活的,是建立在自己對個人使命的認識的基礎上的。
但是如果在爲這些事務進行排序之前,不知道具體的事務同個人使命之間的關系,不清楚這些事務同人生各個領域的平衡之間的關系,那麽優先排序隻能是徒勞無益。
四、結語
無論現在是面臨失業、降薪,還是其他人生難題。
我們要知道:若想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而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爲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
隻有做到積極主動的态度,以終爲始的思考方式,以及要事第一的執行力,才能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越來越清晰,不再陷入迷茫和焦慮。
所以,讓我們一同踐行起來吧,一起成爲更好的自己。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