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1 日至 12 月 23 日,短短 3 天之内,已有7 位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至此,我們今年已痛别 48 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張友尚因病醫治無效,于 2022 年 12 月 23 日在上海逝世,享年 97 歲。
張友尚,1925 年 11 月 2 日生于湖南長沙。1948 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系,1961 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200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
張友尚長期從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從粗産物中分離純化結晶的重合成胰島素,表明重合成分子具有天然胰島素分子的三維結構;利用酶促方法合成結晶的胰島素活力碎片;創立豬胰島素制備的新工藝并研究胰島素的分子進化;實現重組人胰島素在酵母細胞中的高表達并研究胰島素的蛋白質工程;用微
量酶促方法合成表皮生長因子類似物;早期曾研究煙草花葉病毒蛋白亞基的晶體結構。
據光明網消息,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龍馭球,因病醫治無效,于 2022 年 12 月 22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歲。
公開資料顯示,龍馭球,1926 年 1 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縣。1948 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助教、講師、教授。199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龍馭球長期從事結構力學、有限元法、能量原理、殼體結構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有限元與變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項國内外首創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盧強,因病醫治無效,于 2022 年 12 月 23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歲。
公開資料顯示,盧強,1936 年 5 月 19 日生于安徽無為。1964 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88 年 1 月起任清華大學教授。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學部委員 ) 。曾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 電力大系統災變防治 " 首席科學家。
盧強是我國電力系統線性最優控制和非線性最優控制學科體系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提出并組織了世界上第一座無補燃壓縮空氣儲能發電系統的研發。
生态學和森林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因病醫治無效,于 2022 年 12 月 23 日逝世,享年 90 歲。
公開資料顯示,李文華,1932 年 1 月出生于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1949 年至 1953 年就讀于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前身),1957 年至 1961 年赴蘇聯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留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曾任職于北京林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等單位。
李文華開拓了我國森林生物生産力的研究,并率先将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生物量的制圖上;參與領導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規律。此外,作為最早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科學家,他開辟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農業生态工程實踐,提出了我國生态農業的理論體系與應用模式;開拓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工作,促進了我國生态系統服務和生态補償領域的研究。曾在多個國際計劃中任職,領導了多項大型國際生态學研究,創建了全球生态技術網絡。
至此,共和國今年已痛别 48 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别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号,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并稱 " 兩院院士 "。
他們分别是:
1 月 1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無黨派人士、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原機械工業部(局)科技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 88 歲。
1 月 1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專家、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研究員潘自強在北京逝世,享年 85 歲。
1 月 27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學家、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 92 歲。
1 月 30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 90 歲。
3 月 6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技術應用專家、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員毛用澤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歲。
3 月 16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原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長陳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 101 歲。
3 月 20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聖常在青島逝世,享年 100 歲。
3 月 23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動物營養學家張子儀在北京逝世,享年 97 歲。
4 月 6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工專家、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在天津逝世,享年 100 歲。
4 月 19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焊接專家潘際銮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歲。
4 月 23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 87 歲。
5 月 8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105 歲。
5 月 1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動力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黃文虎在哈爾濱逝世,享年 96 歲。
5 月 31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坦克車輛設計專家王哲榮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歲。
6 月 7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家、東華大學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 95 歲。
6 月 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專家、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專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鄒競在天津逝世,享年 86 歲。
6 月 12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歲。
6 月 23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梁駿吾在北京逝世,享年 89 歲。
7 月 8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範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 88 歲。
7 月 12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發光學家徐叙瑢在北京逝世,享年 100 歲。
7 月 15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風景園林學家、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歲。
7 月 17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複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 86 歲。
7 月 29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物理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張興钤在北京逝世,享年 101 歲。
8 月 26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工程學家(醫學電子學)、複旦大學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 83 歲。
9 月 1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變壓器制造專家、沈陽工業大學教授朱英浩在沈陽逝世,享年 93 歲。
9 月 5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德群在武漢逝世,享年 78 歲。
9 月 23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采礦工程專家、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錢鳴高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歲。
9 月 23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在香港逝世,享年 88 歲。
9 月 27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病理學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 90 歲。
10 月 16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專家王琳芳在北京逝世,享年 93 歲。
10 月 1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陳冀勝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歲。
10 月 22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水電專家、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 99 歲。
10 月 23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家、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彭一剛在天津逝世,享年 90 歲。
11 月 2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解思深在北京逝世,享年 80 歲。
11 月 4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智能制造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在武漢逝世,享年 89 歲。
11 月 8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唐有祺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歲。
11 月 16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采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歲。
11 月 27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沈其韓在北京逝世,享年 100 歲。
12 月 6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黃克智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歲。
12 月 15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通信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梓森在武漢逝世,享年 91 歲。
12 月 16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湯鴻霄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歲。
12 月 21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 92 歲。
12 月 21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專家張國成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歲。
12 月 22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專家顧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歲。
12 月 22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龍馭球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歲。
12 月 23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盧強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歲。
12 月 23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态學和森林學家李文華逝世,享年 90 歲。
12 月 23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張友尚在上海逝世,享年 97 歲。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光明網網等,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