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何增榮
" 對于任何一家車企來說,每一次選擇其實都是一場豪賭。赢了,迎接的可能就是星辰大海;輸了,面對的或許就是萬丈深淵。"
入行五年,非常認同與堅信文章開篇的一段話。此刻,随着電動化轉型的浪潮愈發猛烈的席卷中國車市,看似誰都無法獨善其身。其中,也包括着今天文章的主角——特斯拉與比亞迪。
兩位新能源闆塊,當之無愧公認的 " 大魔王 "。而有時候,把連續的信息串起來琢磨與分析才有意思。
最近,通過二者接連公布的三季度财報,俨然從中讀出了完全相悖的意味,甚至讓人感覺到:" 特斯拉向左,比亞迪向右。"
換言之,前者,已經某種程度上 " 放棄 " 成長爲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新能源汽車巨頭;後者,反而正在迅速蛻變爲新時代的豐田、大衆。毫無疑問,馬斯克在賭,王傳福也在賭。
這樣的背道而馳,無法評判對與錯。至于最終,特斯拉與比亞迪究竟會分别攀升到怎樣的一個高度?隻能交給時間去給出反饋與答案。
接下來的篇幅,更想展開聊聊我的一些思考。
" 别等了,廉價車沒了 "
折合人民币後,市值一夜暴漲超萬億。
講道理,很久沒有看到特斯拉位于資本市場,能夠祭出如此強勢的表現了。試問," 催化劑 " 是什麽?很簡單,一份足夠驚喜的三季度财報,以及之後電話會上還算誘人的 " 大餅 "。
具體來看,整個 7 月、8 月、9 月,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除了總營收沒有達到外界預期的 253.7 億美元,淨利潤與毛利率兩項關鍵數據均跑赢 " 分析師 "。
至于賺錢的原因,特斯拉給出的官方解釋爲," 因爲我們将每輛車的銷售成本降至曆史最低水平,約爲 35,100 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每輛車的成本下降了約 2,000 美元。"
翻譯過來,愈發極緻的降本。
不過,這樣的說法,俨然帶來了争議。畢竟,不可忽略的是,整個三季度,特斯拉得益于通過向其它汽車制造商出售碳信用額度,獲得了 7.39 億美元的淨利潤。爲史上第二高,僅次于二季度的 8.9 億美元。
另外,汽車服務包括付費充電、非保修售後、二手車、車險等業務,同樣在給予各自力所能及的貢獻。
相比之下,其整車部分的吸金效率反而是在持續走低。随之暴露出來的痛點則集中在:交付增速的放緩與以價換量的失敗。
無論承認與否,銷量端特斯拉大殺四方的階段過去了。
即便在三季度财報發布後的電話會上,馬斯克信誓旦旦的承諾:" 明年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我們的銷量會同比增長 20%-30%。"
可不禁懷疑,真的能完成嗎?
反正就我而言,參考今年截至目前特斯拉的蹩腳輸出,無疑充滿了變數。尤其是本周,馬斯克又親自官宣,"2.5 萬美元的新車,需要配合 L4 才能繼續維持公司形象,單純低價的電動産品,對于特斯拉是沒有任何意義且愚蠢的。"
或許,不少讀者沒聽明白他在表達什麽," 醒一醒!你們苦苦期待的 Model 2 沒了。" 所謂 " 十幾萬就能買到的特斯拉 ",徹底消散在了傳言中。
也正因如此,明年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的在售産品線,除了 Model Y 将進行時隔多年的煥新之外,預計将不會有什麽太大變化。不知爲何,總感覺按照特斯拉現有的底牌,面對愈發虎視眈眈、瘋狂推新的對手,兇多吉少。
那麽,肯定會有人好奇,本段的主角又将用什麽支撐上述提及的銷量增長?包括巨大的市值泡沫不被現實戳破?
其實,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按照馬斯克的原話:" 我們的發展軌迹非常明确,即專注于自動駕駛技術。" 在他眼中,隻有通過該維度的創新與革命,推進公司的發展進而帶動行業才是正确的路。
而三季度财報電話會上的輸出,便是這位掌舵者的期許:" 無人駕駛出租車 Cybercab 将于 2026 年實現大規模生産,目标是每年至少生産 200 萬輛。2025 年,我們會在美國得州和加州推出網約車業務,正在等待監管審批。"
總之,需要明白一點:單純成爲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新能源車企,早就不再是特斯拉所追求的目标,正式官宣砍掉廉價車項目便是揮手告别的标志。
當然,過去十幾年間,在賣車這件事上,馬斯克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接下來,切換賽道将是其最新的豪賭。
但問題在于,特斯拉的地基真的打牢了嗎?稍顯激進的選擇真的對嗎?在汽車業務上積累的糧草能支撐它巨大的野心嗎?押寶的自動駕駛能立馬颠覆行業的格局嗎?
一切的一切,都充滿未知。而開弓沒有回頭箭,硬着頭皮也得走下去 ……
" 我想成爲大衆、豐田 "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撰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絕不是在 " 踩一捧一 "。
特斯拉身上的那股沖勁,仍然值得收獲陣陣掌聲。不過,理性客觀的講,今年如果單論 " 賣車 ",本段的主角确實更加令人眼前一亮。
北京時間 10 月 30 日晚上," 比亞迪單季度營收首次超越特斯拉 " 的消息,突然登上了微博熱搜。瞬間,掀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論。
而我,卻并不感到意外。
畢竟,結合這位長期以 " 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 " 自居的選手,整個 7 月、8 月、9 月的銷量,以及展現出的 " 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 的狀态,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順勢,翻看成績單,三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收 2011.25 億元,同比增長 24.04%,單季度營收首次超過 2000 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 116.07 億元,同比增長 11.47%;扣非後歸母淨利潤 108.77 億元,同比增長 12.67%,單季度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首次超過 100 億元。
另外,毛利率爲 21.89%,環比上升 3.2 個百分點。
截至三季度結束,比亞迪的研發費用更是達到 333 億元,同比增長 33.6%。簡單總結下來,表現的異常出色。即便是淨利潤一項,也在迅速縮小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
絕不是自嗨,全面趕超的節點,或許真的不遠了。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 現如今,比亞迪更像是一個高毛利、高投入的科技企業,而本該扮演該角色的特斯拉,反而陷入到了掙紮之中。"
雖然有些誇張,但趨勢不會說謊。
據微博博主 " 孫少軍 " 的相關統計," 上周新增訂單 11 萬左右,截至 27 号,累計訂單量已經破 46 萬。本月比亞迪隻算兩網,訂單就破 50 萬了。"
也就是說,正在進行中的四季度,本段主角隻會越來越 " 兇殘 " 的拼命狂奔。全年,360 萬輛的既定銷量目标,完成已是闆上釘釘。沖擊 400 萬輛,俨然才是比亞迪的最大夙願。
從 2019 年的 45.1 萬輛,到 2020 年的 42.6 萬輛,到 2021 年的 73 萬輛,到 2022 年的 186.8 萬輛,到 2023 年的 302.4 萬輛,再到眼下。
縱觀曆史,長久以來沒有任何一個自主品牌,能夠實現這般 " 炸裂 " 的進階。甚至放眼全球,僅以單月銷量作爲評判标準,比亞迪邁過了大衆,僅次于豐田。
而就在昨晚,本段的主角公布了其 10 月銷量。令所有人感到吃驚的是,本以爲會在 9 月接近 42 萬輛的基礎上小幅度環比繼續上漲。
可結果卻是,比亞迪直接邁過了 50 萬輛大關,新能源乘用車共售出 500,526 輛。今年 1-10 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共售出 3,236,927 輛。
誇張,真的太誇張了。
至此,還是那個多次抛出的觀點:" 堅持插混、純電兩條腿走路的比亞迪,依托飽和式的攻擊,位于中國車市 20 萬元以下的各個細分市場,建起了一座令所有人感到窒息的高牆,占據絕對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并且可以預見的是,其還會不斷的進行夯實與加強。當然,這也是它賴以維系領先優勢絕對不容有失的 " 護城河 "。
實際上,身爲掌舵者的王傳福同樣也在豪賭,選擇将 " 賣新能源車 " 這件事情做到頂峰,直至蛻變爲新時代的大衆、豐田。
當然,值得警惕的是,大家公認的幾家巨頭,一定是全維度、多方位、上下通吃的強大。
此刻,一旦切入到 20 萬元以上的闆塊,比亞迪無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階段性打赢電動化的上半場後,身處比拼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仍沒有展現出曾經的那般猛烈炮火。
這兩點,恰恰成爲了它亟待補齊的短闆。
另外,要知道,無論大衆也好,豐田也罷,之所以能夠站在如今的高度,誰不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深耕與布局,踩過了一個個無法避免的深坑,付出了一次次慘痛的代價。
比亞迪試圖與它們平起平坐,蛻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車企,絕不會有輕松可言,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
至此,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後想要特别強調的是:" 身爲一名汽車媒體,十分慶幸能夠見證兩位大魔王完全不同的人生履曆。如今,當特斯拉選擇另辟蹊徑,當比亞迪選擇愈發極緻,當馬斯克在賭,當王傳福也在賭,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無疑給了我們觀察這個行業變化與發展最好的幾個錨點。"
孰優孰劣,重要也不重要了。反正,它們都會在曆史長河中,留下頗爲濃墨重彩的一筆。通往成功的路,有許多條。
走通,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