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嘉是劉邦時期的老臣,漢文帝時期,做到了宰相這個位置,被封爲故安侯,可惜,最後結局不太妙,成爲了曆史上唯一一個被氣死的丞相。
漢文帝時期的一天,有個人給申屠嘉提意見:" 您這麽做官,肯定是大大地不妥啊!"
申屠嘉對這個否定自己的看法自然很不爽,他不以爲然地說:" 那你說應該怎麽做官呢?"
這個人對申屠嘉說:" 如果您隻是一個小吏,愛憎分明,嫉惡如仇,這沒有什麽問題,相反還是一種難得的美德。但是您作爲一個丞相,位極人臣,是朝堂上下、朝堂内外關注的焦點,做事一定要分個輕重緩急,不能一味地嚴厲。做丞相講究得是統領全局,識人用人,爲國選材,一定要做到含而不露、不溫不火、老成持重。您做丞相得做成這樣子,要做到含蓄一些,不能太情緒化了,更不能過于嫉惡如仇。"
申屠嘉聽了很是不耐煩,心裏估計嘀咕,你一個小官還教我做丞相,你知道丞相的滋味嗎?他反駁說:" 我作爲一個忠臣,敢給别人提意見,敢批評那些不正之風,批評那些小人伎倆,又有什麽錯呢?難道我還有話不能說了?作爲丞相,如果我治理群臣一團和氣,礙于面子不敢爲難那些犯事的官員,那怎麽治理國家呢?我是不屑于弄虛作假那一套的。"
申屠嘉這話有問題嗎?自然沒有問題。他爲官清廉,從不接受他人的錢财和請托,可以說是一位難得的忠臣,一個非常清廉自律的官員。他對自己如此,對别人更是如此。隻要别人犯了錯,他一定是有錯必糾,從來不搞人情,也不注重跟别人搞好關系。所以,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說,漢文帝的寵臣鄧通。我之前寫過鄧通的故事,文章鏈接放在文章末尾。
漢文帝時期,有一個寵臣叫鄧通,作爲一個清官,申屠嘉自然看不慣鄧通這種靠旁門左道上位的人。
申屠嘉有話也不藏着掖着,經常在人前說:" 鄧通這個人,簡直就是一個敗壞朝綱的奸佞之徒。"
有人就勸申屠嘉說:" 鄧通是皇上跟前的紅人,他就算有錯,你也不應該在公衆場所說他的壞話。你覺得你這麽說,皇上會高興嗎?你這麽做,也隻會讓鄧通恨上你。他如果在皇上面前說你的壞話,那你就麻煩大了。你爲什麽要招惹這種人呢?"
曆史大數據告訴我們,很多清官、直臣往往都很固執,申屠嘉也是一樣,他沒有聽朋友的勸告,反而經常在漢文帝那裏給鄧通上眼藥,說鄧通的壞話。他勸谏漢文帝說:" 皇上,你寵信鄧通,給他富貴也就夠了。爲什麽要破壞朝廷的制度呢?"
漢文帝跟鄧通的關系自然不一般,他告訴申屠嘉:" 下次碰到鄧通,你教訓他一下就行了,不要得理不饒人。"
鄧通聽說申屠嘉在皇上面前說自己的壞話,心裏非常害怕。找到機會對漢文帝說:" 丞相申屠嘉對我有所誤會,我怕他公報私仇。萬一給我下死手,我也沒有辦法反擊,請陛下一定要救救我。"
漢文帝礙于情面,也不好拒絕鄧通的請求,于是就派人找到申屠嘉,替鄧通說情,讓申屠嘉不要再爲難鄧通了。
但是,申屠嘉卻不理會來說情的人,依然派人去把鄧通叫來見他,對派去的人說:" 如果鄧通敢抗命不來,立刻把他給我殺死,把人頭帶來。"
鄧通本想不去見申屠嘉,但是,聽來人這麽說,也不敢硬扛着啊,申屠嘉畢竟丞相啊,殺了他,皇上也不會爲他一個死人出頭的。鄧通無奈之下,隻好硬着頭皮來面見申屠嘉。
鄧通向申屠嘉求情說:" 丞相何必盯着我不放呢,我就算有錯,也罪不至死呀。丞相你不給我面子也就算了,爲啥皇帝給我求情,你也不給他點面子,讓他下不來台。你這麽做有點欠考慮啊,有點不夠穩妥呀!"
申屠嘉聽了,不以爲然地說:" 你說得好聽,你如果真的爲皇上着想,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做你的臣子,不能肆意妄爲。到了我跟前,你還敢狡辯。可見你一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作爲一個皇帝的臣子,你經常在朝堂上輕慢無禮,簡直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按照咱們的法律應該把你處以極刑。"
鄧通看申屠嘉發火了,這是玩真的啊,頓時吓得魂飛魄散,趕緊跪下給申屠嘉磕頭認錯,求饒不止,腦門都磕破了,臉上流的全都是血。
幸虧,漢文帝這個時候派人緊急召見鄧通,鄧通這才從申屠嘉手裏逃過一劫。
從這以後,鄧通就記恨上了申屠嘉,經常在漢文帝面前說申屠嘉的壞話。漢文帝雖然沒有撤掉申屠嘉的丞相職位,卻也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了。
漢文帝對申屠嘉的态度變得冷淡起來,申屠家卻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跟領導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有人勸告申屠嘉說:" 皇帝對你不像以前那樣熱情了,你要小心一點兒,不要再惹惱皇上了,還有皇上跟前的紅人鄧通,也不要再招惹了。"
就連申屠嘉的家人也哭着勸他說:" 陛下沒有對你進行責罰,并不是說你沒有犯錯。隻不過是陛下給你留面子,沒有爲難你罷了。你如果還不知悔改,那後果恐怕會很嚴重。你不爲自己想想,也爲家裏人想想吧。"
但是,申屠嘉依然沒有改掉自己的 " 臭毛病 "。等漢文帝去世之後,漢景帝繼位。
申屠嘉一樣不能讓漢景帝滿意,于是漢景帝改用晁錯爲内史,申屠嘉對此心裏頗有怨氣,經常動不動就發火。漢景帝和晁錯自然也是打心眼裏都讨厭申屠嘉。
有一次,晁錯命人将内史府的門改爲向南開,動工的時候,破壞了太皇廟的桓牆。
申屠嘉聽說了這件事兒之後,馬上要去找漢景帝,讓漢景帝把晁錯給殺了。
有人勸申屠嘉:" 不要招惹晁錯,說晁錯是皇帝重用的大臣,你這麽直愣愣地上書彈劾他,要皇帝把他殺了,你這不是跟人家結仇嗎?對你又有什麽好處呢?你如果裝作什麽事兒也不知道,晁錯必然會對你心存感激的。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難道不是嗎?"
但是,申屠嘉卻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定要上書彈劾晁錯,讓景帝把晁錯給殺了。
但是申屠嘉卻沒有想到,有人得知了申屠嘉要彈劾晁錯這消息,偷偷地給晁錯通風報信了。
晁錯知道之後,也吓得魂不附體,趕忙連夜跑到宮裏,向漢景帝請罪。同時,請求漢景帝在朝堂上放過自己。
第二天早晨上朝的時候,申屠嘉站出來請求漢景帝把晁錯給誅殺掉,但是漢景帝卻爲晁錯開脫說:" 晁錯的事我知道,是我吩咐他去做的,再說他打通的牆,也不是什麽過錯,你就不要過多糾纏了。"
申屠嘉聽了,想到連皇上都爲晁錯說情,都否認事實,簡直就是睜着眼說瞎話,整個朝堂簡直就是烏煙瘴氣,心裏又急又氣,當天回到相府之後,就吐血而死了。
做官是一門學問,做官要知曉官場的一些忌諱。如果你不明白官場的忌諱,不遵守官場的一些禁忌,很容易就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人人喊打的地步。
官場可以說人心險惡,如果你不加以小心,沒有如履薄冰的心态,動不動就真情流露,心裏那點事就藏不住,那麽,你很容易就會給自己招來禍事,給自己四處樹敵。
所以,王陽明說:" 情顯機現也!" 情感流露出來,心思就會暴露,危機也就離你不遠了。所以,你看那些當官的,他們的心思一般不會讓人輕易看破。" 咬人的狗不叫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不管在官場還是在職場,你最好不要輕易在臉上顯露出你的情緒,要做到含而不露,這樣既是保護自己,也能更好的駕馭下屬,讓别人不敢輕易招惹你。這也是一種處世心術的體現,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