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AI 生成
10 月 14 日,理想汽車第 100 萬輛整車在常州基地下線。自 2019 年 11 月首款增程産品理想 ONE 下線,理想汽車用五年時間成爲中國首個百萬輛新勢力車企,月銷量已突破 5 萬輛,在蔚小理中可謂 " 遙遙領先 "。
理想汽車第 100 萬輛整車在常州基地下線
然而,從 0 到 100 萬的過程中,困難和挑戰無處不在。" 在 2023 年之前,公司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供應鏈問題。"
下線儀式結束後,理想汽車供應鏈副總裁孟慶鵬在和钛媒體 App 溝通時提到這一話題。
對于理想汽車來說,第一款産品理想 ONE,一經上市就成爲爆品,本身是好事。然而,在市場爆發的階段,供給是最重要的。其中一個核心是工廠産能,而另外一個核心就是供應鏈。
2022 年接踵而至的芯片斷供、電池漲價、疫情危機,也曾打得理想汽車措手不及。
一輛傳統燃油車上的零部件大概有 3 萬個,一輛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量雖然減少了一半,但數量也過萬個,其供應鏈之複雜,可想而知。據悉,當時僅理想 ONE 大大小小的合作夥伴就有 180 家左右。
" 從 2019 年 11 月份(理想 ONE)量産到 2022 年理想 L9 發布,理想汽車供應鏈體系在三年多的時間都在忙打仗,忙救急,供應鏈體系落後于公司業務發展。" 孟慶鵬表示。
但從 2022 年底,理想汽車意識到問題在哪并開始着手解決,從而有了供應鏈底層的流程體系的變革升級。
理想汽車董事長兼 CEO 李想在 100 萬輛整車下線儀式上再次表示,自成立以來,理想汽車一直都将 " 核心技術自研 " 視爲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伴随着第一個百萬輛目标實現,理想汽車去年的研發費用投入了 106 億,且今年計劃再增加 25%。孟慶鵬表示," 考慮到合作夥伴的研發投入,我們的費用至少要乘以 3 倍,我們投入 100 億,整個零部件行業要再投入 300 億。"
自研的邊界
從今年 7 月份開始,理想汽車進入了月銷 5 萬俱樂部,雖然 8 月有所回落,但 9 月份繼續沖上 5 萬輛。根據理想汽車公布的數據顯示,7 月、8 月、9 月的銷量分别爲 51000、48122、53709。
同時,孟慶鵬還透露,理想 L6 現在穩定在每月 2.5 萬輛到 2.6 萬輛的交付量,明年要沖擊月銷 3 萬輛。" 如果豪華車每月穩定在 5 萬台的銷量,這意味着這個企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成熟階段。"
圖片來源現場拍攝
成熟對應着規模,這意味着要解決兩大關鍵問題,第一個便是供應鏈可控。
溝通環節,孟慶鵬透露了一個數字:2024 年理想汽車的采購夥伴超過 450 家,采購金額超 1200 億。
"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全面的供應鏈體系來支撐公司的商業成功。這個體系是垂直的,包括質量、成本、供應、聯合創新、智能制造,以及橫向的最佳經營策劃。" 孟慶鵬表示。
那麽,對于理想汽車來說,供應鏈垂直整合做多深?車企和供應商之間的邊界又在哪裏?
他表示主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合作夥伴的開發速度能否支撐理想汽車的速度,匹配自身需求;第二,這個技術是否是理想汽車接下來要卡位的需求," 如果能夠實現哪怕是半年的領先,我們也要自己做,因爲競品的同質化速度非常快 ";第三,根據質量一緻性的需求決定,如果交給合作夥伴質量一緻性得不到保障,理想汽車也要自己做。
同時,孟慶鵬還強調說,理想汽車自研的領域比較廣泛,但并不是什麽都自己制造,而是選擇性地進行自制,比如碳化矽、供電模塊、電驅動、增程系統等。
之所以選擇自制,孟慶鵬表示,這些領域的投資非常大,增程系統的投資動辄三千萬起,讓合作夥伴一開始就投入六千萬、甚至一兩億的資金。因此在性能階段還未達到預期時,我們選擇自己來完成這些工作,也就是自制。
具體來看,傳統的汽車零部件部分,理想汽車會選擇和成熟的供應商合作,不自建工廠。
在三電領域,包括電池、電機、電控,理想汽車會很深地介入,與甯德時代聯合研發行業首個量産 5C 超充電池,和彙川合作開發前驅五合一總成,助力欣旺達在江蘇建設和運營電池 PACK 産線等。
智能領域大部分是自研,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方案都是自己研發,另外比如控制模塊則是合作夥伴代工。
在供應鏈不斷成熟的過程中,理想也嘗到了甜頭。" 在公司的成本戰略裏,去年供應鏈業務給公司的貢獻很顯著。" 孟慶鵬表示。
平台化的取舍
要實現規模化就要解決第二個關鍵問題——平台化。
所謂平台化,就是先投入較多的成本、較長的時間開發出若幹平台,将大部分通用零部件給确定下來,并留有一定的調整餘地,未來一定時間内可以在平台上進行類似 " 套娃 " 的設計開發。
曾有博主對特斯拉 Model Y 進行拆解之後發現,Model Y 将與 Model 3 電動轎車共享約 75% 的零部件,其中一大原因是這兩款車型共享同一個平台。
據孟慶鵬透露," 理想 L7、8、9 三款車的平台化程度很高,L6 會差異化一些。"
他進一步解釋說,平台化對于 QCDM(Q- 質量,C- 成本,D- 供應,M- 制造)都有好處。
對于質量,零部件都需要從樣車、試制到量産爬坡,傳統的方式需要用半年的時間才能到一個月 5000-8000 的産量,這是一步步成熟的過程,而積累到一定量之後才能檢驗出來工藝流程中的問題。而當零部件平台化之後,當第一條産線穩定之後就可以複制第一條産線的标準成熟工藝,進而保證生産質量的問題。
對于供應,如果三款車型的零部件不一樣,需要管理三個零件,管理的複雜程度提高了,從前期開發到後期的訂單保供、供應、管理都會變得複雜,在生産制造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區分,這些都會提升管理複雜度。
不過,他也表示,要理性看待平台化,因爲 L 系列不同車型的用戶人群是不一樣的。用戶人群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就有差異,對外觀、内飾、空間、底盤、動力的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理想汽車會在造型和内部空間做差異化體現,而在電子架構、底盤、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先進技術上做到技術平權,讓大部分客戶都能享受到。比如理想 L7、L8、L9 的 AD 3.0 控制模塊是一樣的,芯片選型也是一樣的。
當下國内價格戰打得激烈,很多新能源汽車都在虧本賣車,小米 SU7 更是賣一台虧 6.6 萬元,理想汽車能夠實現高毛利率,更是可以看到其平台化帶來的供應鏈和成本優勢。
在短短 58 個月就能實現 100 萬輛的下線,背後理想汽車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叠代,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想要沖擊下一個百萬輛,孟慶鵬表示,2023 年把基礎夯實之後,2024 年繼續完善流程,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數字化和 AI。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韓敬娴 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