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頓雨婷
在剛知道保養的年紀,不少人在大 S《美容大王》的安利下知道了紅酒面膜、防曬小金瓶、不老林洗發水、百優霜 ...... 都成爲了常年霸榜的 " 海淘好物 ",這些産品背後是日本的一家 150 年曆史的老店——資生堂,它幾乎成爲了愛美人士日系護膚的首選。
然則,這些 " 爆品 " 并不足以支撐起業績長虹。在過去三年中,資生堂的業績都表現疲軟,至今銷售規模尚未回到 2019 年水平。尤其在中國,去年虧損約 2 億元。大家猜測或許是市場競争加劇,消費者們正在對國際大牌祛魅,習慣尋找 " 平替 "。
目前,中國是資生堂的第一大市場。爲了應對業績頹勢,資生堂也将中國市場視作了實現 " 全面複蘇 " 目标的重要砝碼,并有了一系列實質性 " 動作 " 以加強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包括但不限于投資本土生物原料公司,跨界醫美、口服美容、美容儀器等領域。那能否破局成功呢?
新肌酮能否應對 " 成分黨 " 崛起?
近年來," 成分黨 " 成爲新流行用語。在網絡博主的帶動下,年輕人在選購護膚産品時不但學會了看成分表,還研究起了成分配比。在小紅書上,搜索 " 成分黨 ",可發現有近 10 萬篇筆記。
随着 " 成分黨 " 的崛起,功效型護膚品實現了快速增長。中信證券研報預計,2021-2026 年,中國功能性護膚品銷售規模有望從 952 億元增長至 2298 億元,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增長 19.3%。爲此,品牌們不遺餘力地在成分上下功夫,除了将 " 專利成分 " 作爲産品标簽,譬如提到黑繃帶就會帶上玻色因,提到神仙水就會帶上 Pitera,也在深入挖掘新的有效成分。
據資生堂中國首席研發官荒木秀文介紹,資生堂的思路是通過基礎研究闡明皮膚老化的機制,并基于這種機制研發出獨特的抗老成分。日前,在資生堂中國舉的辦首屆 " 資研日 " 發布會上,資生堂也推出了肌膚抗老專利成分——新肌酮(羟乙基咪唑烷酮),意在深挖抗衰市場。
如何理解這個成分的功能?先從皮膚老化的機制上看,在人體真皮和表皮的交界處、有一層十分纖薄的生物膜——基底膜,它像一件 " 雙面魔術貼 " 做成的緊身衣,将表皮和真皮牢牢扣在一起,這使它成爲皮膚緊緻和彈力的關鍵:當它不再緊緻時,皮膚也會出現結構性松弛。
基底膜的構造(資生堂)
而新肌酮可以視爲基底膜的終極 " 保護傘 " ——能抑制兩種有害酶乙酰肝素酶和基質金屬蛋白酶 -9(MMP-9)(這是基底膜老化的兩大緻因),阻止基底膜降解;還能加快表皮細胞的分化和繁殖,提升屏障相關蛋白(絲聚蛋白、兜甲蛋白),和增加皮膚裏面 I 型前膠原和 V 型膠原的含量。
據悉,該成分是由資生堂從 21000 多個成分中篩選而來,最近剛通過藥監局的備案,被視爲集團未來抗老的明星分子,将應用于資生堂旗下多個品牌的産品開發。其中,率先使用的歐珀萊品牌恒久肌活修護精華露(昵稱:黑精靈)将于今年 12 月上市。之所以率先應用在歐珀萊産品上,荒木秀文表示,歐珀萊産品的核心價值就是 " 從内而外讓我們的肌膚更美麗 "," 基底膜的修複 " 這點與該理念非常契合。
談到基底膜,資生堂方面介紹,基底膜是全面 " 抗老中樞 ",掌握基底膜相關的研究和技術,可以在皮膚抗老領域打開全新的視野。但如此重要的基底膜,在化妝品技術領域卻一直 " 寂寂無名 ",仍停留在皮膚醫學領域,因爲它太薄、也太複雜。
據了解,真皮的厚度爲 1.8 毫米,而基底膜的厚度不足 0.1 微米(約爲頭發直徑的千分之一),但它卻是由多種膠原蛋白、層粘連蛋白,巢蛋白、基底膜蛋白聚糖等分子構成的複雜結構。這樣精密的結構也讓研發難度系數極高。
攻克 " 基底膜 " 也是行業目前關注的重點,今年以來在原料市場 " 爆火 " 的XVII 型膠原蛋白也是因爲對基底膜的有效作用而受到了各大品牌的廣泛追捧。
新肌酮的誕生也是對中國 " 成分黨 " 消費者的回應。荒木秀文表示," 資研日 " 會成爲資生堂中國常規性活動," 中國消費者對化妝品的高效、成分、技術、科學方面的信息很感興趣,所以想将它快速提供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安心使用。"
" 盯上 " 醫美業務
在發力新專利成分之外,資生堂也盯上了醫美業務。
這次 " 資研日 ",公司也宣布了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 " 上海九院 ")達成科研合作,将共同推動醫療美容的臨床研究。
資生堂中國首席研發官荒木秀文指出,資生堂在未來幾年内将持續投資,在中國打造其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持續開展對中國消費者的皮膚研究,孵化包括醫學美容、口服美容在内的本土創新,多方合作。資生堂中國與上海九院的合作正是在此背景下的戰略舉措,雙方将共同探索中國醫美消費者皮膚科研的創新解決方案。上海九院整複外科章一新主任表示,未來将探索醫療器械與化妝品聯合使用,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産品以及皮膚從受創到修複到提升的全周期服務。
對資生堂盯上醫美這件事,在業内也不算是新鮮事。去年 9 月,資生堂研發中心自身的開放式創新項目 " 菲波娜 "(fibona)正式落地中國,設置了 " 醫學美容 " 和 " 整體之美 " 兩大主題,開始發起初創企業招募,意在将初創企業的創新技術與資生堂自身的産品相結合。在去年 11 月的 150 周年大會上,資生堂公布的 " 中國全新增長計劃 " 中也提及了上述舉措,被業界看作是盯上醫美市場的 " 正式宣言 ",現如今也有了實質性的落地進展。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中國醫美行業 2023 年度洞悉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醫療美容服務市場規模達 1891 億元,預計到 2030 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 5323 億元。除了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當前我國醫美滲透率相對較低,在 2021 年約爲 2%,遠低于發達國家的 10%,還有這五倍級的增長空間。
千萬級醫美市場這塊 " 大蛋糕 " 也吸引了不少美妝巨頭們的紛紛布局。從 2018 年至今,雅詩蘭黛、紐西之謎、上海家化、拉芳家化、歐萊雅、城野醫生、貝泰妮等數家美妝品牌切入醫美賽道,涉及投資 / 入股、推輕醫美業務、設研發中心 / 實驗室、開醫療美容診所、布局上遊企業等多種方式。資生堂也通過投資孵化和 " 醫研合作 " 這條路,不斷打破了美妝護膚、功效性護膚、醫美的業務邊界。
弱化 " 美妝護膚 " 标簽似乎也成了一些國家大牌的共識。在今年 2 月,歐萊雅就将活性健康化妝品部更名爲皮膚科學美容部門,轉向護膚領域的科學探索,此前也通過收購和投資美容原料和醫用護膚來加大布局,慢慢與化妝品公司 " 割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