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 年 1 月 24 日,紀錄片《楊振甯:百年科學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關村舉行。該紀錄片由非盈利組織北京市海澱區智識前沿科技促進中心(《知識分子》《賽先生》運營方)出品,出品人是潘建偉、饒毅、施一公。兩位導演中,史蒂夫 · 伯恩斯曾經兩次獲得艾美獎,張苡芊作爲聯合制作人的紀錄電影《美國工廠》獲得過奧斯卡獎。
早在楊振甯百歲華誕前夕,傳記紀錄片項目便得到了他本人首肯并已正式啓動。紀錄片的拍攝、制作、發行都得到楊振甯先生本人和翁帆女士的大力支持。楊振甯還幫助制作團隊獲得此前未公開的很多珍貴史料并授權使用,其中包括他自己拍攝的家庭影像等。
紀錄片制作團隊深入調研了香港中文大學楊振甯學術資料館中 22000 餘份珍貴史料;紀錄片所包含的大量首次公開的楊振甯親自拍攝的影像中,有楊振甯的家庭成員,也有他開會時拍攝的物理學同行——狄拉克、海森堡、惠勒等。除此外,紀錄片制作團隊還沿着楊振甯先生的足迹,在清華、普林斯頓、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多地探訪拍攝,并采訪了多位熟悉楊振甯工作生活的科學家和親朋好友、故交同事。
紀錄片中的楊振甯,是世界公認的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楊振甯是現代的,他登上過現代科學的巅峰;楊振甯又是傳統的,他成長于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是一個帶有五四運動和西南聯大的烙印,背負着父母師長深厚期望的中國知識分子。
底色中濃厚的家國情懷給身在異國發展的楊振甯帶來了揮不去的痛苦和煎熬,直到晚年,回到了中國。
紀錄片中所傳遞的,正如下文中,同爲物理學家的施郁所寫下的:直到今天,楊振甯一直沒有變。
(一)
楊振甯小時候曾經從父親口中學到一首五四時期的歌曲 [ 1 ] :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将隻手撐天空。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昆侖,翼翼長城,泱泱大國,決勝疆場,氣貫長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這首歌一直萦繞于楊振甯心中。
(二)
赴美留學的楊振甯,立即成爲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同代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後來又登上物理學的高峰,成爲國際理論物理與高能物理的領袖。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楊振甯覺得自己有權與那裏的家人聯系,所以發了一封電報并得到回電 " 平安 "。從此即使在中美關系敵對的時期,楊振甯仍然一直與國内的家人保持着聯系 [ 2 ] 。
1957 年,中國公民楊振甯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甯在宴會演講中講述了作爲一名中國科學家的他,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兩種文化的沖突和協調的産物 [ 2 ] 。
1957 年 10 月,楊振甯、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The Nobel Foundation
這個諾貝爾獎使得全球華人爲之振奮。1960 年,楊振甯在巴西裏約機場受到幾百名華人的熱烈歡迎。楊振甯意識到這個諾貝爾獎的榮譽超越了個人的意義。
楊振甯說過 [ 1 ] :
" 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
這也使得楊振甯感到自己的責任。1971 年,已成爲美國公民的楊振甯敏感地注意到中美關系的緩和,抓住機會通知美國政府,他要回中國探親。7 月 15 日,楊振甯從紐約飛巴黎。4 天之後,飛往上海 [ 3 ] 。當年 11 月,《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雜志報道了楊振甯的中國之行(2013 年楊先生特地将這篇報道收入《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次年,楊振甯再度回中國探親。兩次探親後回到美國,楊振甯都作了一些感情豐富的演講。現在在楊先生辦公室牆上,挂着當年楊振甯所在的石溪大學的中國同學會的《石溪通訊》關于楊先生 1971 年 9 月演講的報道。
楊振甯一直在幫助建立一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橋梁。1978 年,楊振甯任會長的全美華人協會在《紐約時報》以廣告形式呼籲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 3 ] 。
在國際上,楊振甯始終是中華民族一員。1970 年,國際高能物理大會在蘇聯基輔召開。當時,蘇聯處于反華高潮。楊先生進入旅館大廳時,竟遭遇到一個清潔工用掃帚驅趕。而在會議宴會上,組織者居然放映反華動畫片,楊先生憤而離場。
(三)
1983 年,楊振甯寫道 [ 2 ] (筆者翻譯):
1964 年春天,我成爲美國公民。
我已經在美國生活了 19 年,1945-1964,覆蓋了當時我大多數的成年時光。确實,入籍的決定是不容易的。我想對于大多數國家的很多移民都是這樣的,但是對于中國血統的人尤其如此。永遠離開中國而移民到另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概念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完全不存在。事實上,移民曾經被當作徹底的背叛。而且,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心底的是關于一個曾經輝煌的文化所承受的羞辱和剝削的印記。我的父親 1973 年去世前是北京和上海的數學教授。他 1928 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去過很多地方。但是我知道,在他心中一個角落,他直到去世也沒有原諒我放棄我出生的國家。
楊先生接着描述了美國華人曾經的悲慘遭遇和他本人在美國遇到過的歧視。然後寫道(筆者翻譯):
" 是的,有許多事讓我踯躅不前。但是我知道美國對我很慷慨。我本來是有很好的基礎,但是美國給了我發揮我的潛力的機會。我知道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對待移民如此慷慨。我也意識到,我在這裏的根在不知不覺中紮深了。
1961 年 1 月,我觀看電視上肯尼迪的就職典禮。肯尼迪請羅伯特 ˙ 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朗誦他的詩。他選擇了‘沒有保留的奉獻’。我聽到詩句:
擁有我們未擁有的,被我們不再擁有的所擁有。我們的保留使我們軟弱,直到我們發現是我們自己,我們從生活之地退縮,在屈服中獲得拯救。
似乎有什麽東西觸動我的心。我在一本選集中找到弗羅斯特的詩。很美。有力。這在我申請美國國籍的決定中起了作用。"
1999 年楊振甯從石溪大學榮休時,特别感謝美國所給予他的發展機會。
(四)
在 1999 年楊振甯榮休會議上,著名科學家戴森作了晚宴演講,這就是著名的《保守的革命者(A Conservative Revolutionary)》一文 [ 4 ] 。戴森高度評價了楊振甯對物理學的偉大貢獻,特别是楊 - 米爾斯理論,以及楊先生的研究風格。他指出:" 楊教授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後二十世紀物理學卓越的風格大師。"[5]值得注意的是,戴森還特别講述了楊先生的文章《父親與我》,講述了楊先生與父親及祖國分離的痛苦,以及楊先生成爲美國公民時的糾結。戴森還引述了楊振甯關于參加香港回歸典禮的激動感想。
最近,戴森評述,他這篇《保守的革命者》強調楊振甯三個方面的優秀品質的可貴結合 [ 6 ] 。一是卓越的數學才能,使得他能解決具體問題。二是對自然的深刻理解,使得他能夠問重要的問題。三是集體精神,使得他在中國文化的複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三個品質一起将楊振甯造就成楊振甯,一位繼往開來(values the past and leads the way to the future)的保守的革命者。
(五)
2003 年 12 月 22 日,楊振甯先生告訴我,他将于當月 24 日從石溪搬家到北京清華大學。第二天他又告訴我他寫了一首詩描述這次搬家,并傳真給我。這是當年 11 月定稿的《歸根》:
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深究對稱意,膽識雲霄沖。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淩雲志,我當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
楊先生将清華園内的住所命名爲 " 歸根居 "。
楊振甯、翁帆與賀國強、周濟等在 " 歸根居 " 的合影。
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7 年,楊先生寫道 [ 1 ] :
" 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長夜,我和聯大同學們就成長于此似無止盡的長夜中。
幸運地,中華民族終于走完了這個長夜。"
(六)
回到中國定居的十幾年中,楊振甯住在北京和香港。他是美國公民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永久性居民。2015 年 4 月 1 日,楊先生放棄了美國國籍,自動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直到最近,人們并不知道這個事情。中國科學院也是今年才知道。
這也不是一個簡單容易的決定。楊先生剛剛告訴新華社記者 [ 8 ] :
" 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給了我做科學研究非常好的機會的國家。我感激美國。"
但是楊先生最後還是作出了這個決定。
這使得 " 歸根 " 有了新的、更正式的含義。正如當年楊先生加入美國國籍正式确認了他與中國的分離,現在楊先生放棄美國國籍正式确認了他對中國的回歸。
1983 年楊先生将他的諾貝爾宴會演講收入論文集時,評論道 [ 2 ] (筆者翻譯):
" 今天重讀這個講話,我知道我沒有變。"
直到今天,楊振甯一直沒有變。
參考文獻:
[ 1 ] 楊振甯著,翁帆編譯,曙光集,八方文化,2008.
[ 2 ] Yang C N. Selected Papers with Comentary ( 1945-1980 ) , 1983.
[ 3 ] 江才健,楊振甯傳,天下遠見出版,2002.
[ 4 ] Dyson F J. Int. J. Mod. Phys. A 14 ( 1999 ) 1455.
[5]關于楊振甯先生的學術貢獻,可參閱施郁《物理學之美:楊振甯的 13 項重要科學貢獻》,《物理》雜志,43 卷 1 期,57(2014).
[ 6 ] Dyson F J. Birds and Frogs ( Selected Papers, 1990-2014 ) ,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15.
[ 7 ] 新華社," 對話 " 楊振甯、姚期智:我爲什麽放棄外國國籍?2017. 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