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一點财經編輯部,作者 | 封華,編輯 | 趙同
"iPhone 翻車了?" 有網友如此質疑。
發布未滿一個月,iPhone 15 系列多次因負面問題登上熱搜。
首先曝出钛金屬邊框容易沾染指紋的情況,尚未涉及功能性方面,但後續接連曝出發熱嚴重、電池循環次數低、外放破音、Wi-Fi 鏈接緩慢的問題,則直接傷害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接二連三的問題讓 iPhone 15 系列遭遇冷落,多個第三方渠道報價顯示,除 Max 版本外,其他版本均跌破了官網售價。
這一場景似曾相識,與 iPhone 14 系列發售時如出一轍。不同的是,此次蘋果遭遇了更洶湧的差評輿論," 史詩級擠牙膏 " 等評價不絕于耳。
而在今年上半年,是另一番景象,蘋果還躺在 " 王座 " 上享受贊美。英偉達 CEO 黃仁勳在發布會上稱 "AI 的 iPhone 時刻到了 ",以 iPhone 爲手機行業帶來革命性颠覆變革,标榜自家的産品。
顯然,外界公認 iPhone 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已成爲各位科技大佬心目中的标杆。
這等誇贊,是榮譽勳章,也是枷鎖。期待越高,滿足的難度就越大,締造了 "iPhone 時刻 " 的蘋果,如今正在将之親手扼殺。
當蘋果陷入創新困境,一衆國産廠商正奮起直追,在軟硬件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進步。上山與下坡,手機市場或将迎來颠覆時刻。
01 iPhone 緣何祛魅?
蘋果遭遇輿論大反轉,說明沒有誰能永遠躺在功勞薄上。
那麽,近年來蘋果何以令人失望,風評轉變如此之大呢?《一點财經》認爲關鍵在于兩點:微創新的腳步和傲慢的态度。
這次的 iPhone 15 系列,在可以預料的處理器、攝像頭升級之外,并沒有太多的亮點,外觀、材質等方面并沒有帶來足夠多的驚喜。
新開發的 A17 Pro 芯片,也是業内首款 3nm 級别芯片,集成 190 億晶體管,CPU 運行速率提升 10%。不過,經數碼博主測試,A17 Pro 在提升性能的同時,功耗也随之水漲船高,同頻能耗比方面,相比 A16 芯片并沒有很大的進步。
這帶來的影響是,iPhone 15 系列在遊戲過程中将伴随掉幀和發熱,其重點宣傳的遊戲性能很難到達完美的體驗。
A17 Pro 芯片
攝影方面的升級也較爲微弱,其采用 4800 萬像素的主攝像頭,可獲得更高分辨率的圖像,并在弱光情況下提高質量。而在安卓陣營已司空見慣的全面屏、曲面屏等配置設計,蘋果并無意跟進。
得益于獨一檔的賣方市場地位,蘋果旗下的産品不愁賣,獲取高額利益的同時,暴露了另一個問題——蘋果越來越傲慢了。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接口問題。iPhone 15 系列正式從 Lightning 接口改用 Type-C 接口,這并非創新,而是被歐盟強制要求,不得不改變。
通過 Lightning 接口充電線認證,蘋果可向配件廠商收取大量費用,有媒體計算稱,蘋果每年通過賣 Lightning 接口業務能有 50 億美元進賬。在賺取利潤的背後,是蘋果用戶不得不忍受較慢的充電與傳輸速度。
再比如,内存規格與價格。數碼愛好者圈裏流傳一句話—— " 蘋果的内存是金子做的。" 意在指責蘋果不同内存規格的機型價差過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内廠商對于内存規格極爲慷慨。
由于 2022 年半導體行業産能過剩,存儲産品價格 " 跌跌不休 ",手機内存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
今年以來,安卓陣營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地普及大内存,8G+128GB 起步的 " 乞版 " 已很難見到,中高端機型上已面世多款 16GB 内存版本的機型,個别機型上,用戶還能以 3000 元價位買到 1TB 的存儲空間。
在現在這個内存不貴的時代,iPhone 15 系列的誠意略顯不足。
數碼博主 " 科技美學 " 在節目中強調,蘋果手機能用多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内存的大小,内存越大,其對應的 iOS 系統的更新周期就會明顯更長。而從開發者文檔的信息可知,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5 Pro Max 剛從以往的 6G 内存升級到 8G 内存。
關于存儲空間,iPhone 15 系列依舊堅持 128GB 版本起售,升級爲 256GB 需要加 1000 元人民币,要想再升級爲 512GB 乃至 1TB 版本,每一級都需要多花費 2000 元。過于昂貴的定價策略,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今昔對比,以往被萬衆簇擁的 " 盛景 " 再難見到了,iPhone 在時代浪潮中逐漸祛魅。
02 國産廠商能翻身了嗎?
蘋果光環的衰退,一方面是因爲自身創新腳步的放緩,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對手越來越優秀。
雄心勃勃對标蘋果的國産手機廠商不止一家,在它們看來,被公認爲高端标杆的蘋果,追趕起來并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畢竟華爲曾到達過那個高度。
2020 年上半年的中國高端手機市場,華爲以 44.1%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蘋果以 44% 的份額緊随其後,兩家并駕齊驅。華爲遭遇挫折後,高端手機出貨量驟降,蘋果成爲最大受益者,此消彼長之間,實力差距被拉大。
聚焦到近一年國内高端市場,蘋果優勢盡顯。縱觀今年上半年中國高端手機市場,蘋果仍占據絕對優勢,市場份額高達 67.0%;華爲僅憑借着 4G 産品依然位居第二,市場份額達 15.6%;其他各廠市場份額均在 5% 以下。
如今華爲 Mate 60 系列攜 5G 回歸,猶如向平靜的湖面投射了一顆 " 重磅炸彈 ",人們已經很久沒有因爲一款手機,迸發出如此大的熱情了。
Mate 60 系列,成爲蘋果 2023 年在中國市場最大的變數。有消息稱,華爲已經将 Mate 60 系列手機下半年的出貨量目标提升了 20%,全年新機出貨量至少 4000 萬部。并且,華爲已經啓動回歸手機市場的通盤計劃,國内市場先行,海外市場後發。
尋常而言,大部分消費者不會同時購買兩款高端手機,Mate 60 系列的 " 搶跑 ",将對蘋果的銷量産生沖擊。Trend Force 集邦咨詢就對此進行了預估,由于市場環境和對手崛起的原因,今年 iPhone 全年生産總數大約同比減少約 5%。
華安證券研報認爲,華爲有望在手機市場重整旗鼓,實現高端手機業務的全面回歸。Mate 60 Pro 系列的開售,對華爲回歸,乃至整個國内手機市場具有重大的裏程碑意義。
當下來看,雖然 iPhone 仍是綜合實力最爲強大的旗艦機,但在某些配置突破上,安卓陣營已經實現 " 遙遙領先 "。
如充電功率和續航表現方面,蘋果幾乎毫無進步,最高充電功率僅爲 27W,與友商們動辄 100W 以上的水準相去甚遠,Pro 版本的電池容量隻有 3274mAh,各型号的可播放視頻時長也與上一代相差無幾。
同時,此次蘋果給 Pro Max 版本塞入了潛望式鏡頭,可謂是姗姗來遲,安卓陣營早已經叠代 N 代。
早在 2017 年,OPPO 就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展示了潛望式攝像頭結構的 5 倍無損變焦技術,還曾以 " 十倍變焦版 " 命名旗下機型。2019 年,華爲 P30 Pro 發布,成爲業内首款采用潛望式鏡頭結構的智能手機,此後在各友商旗艦機型上不乏此配置的身影。
此外,從軟件層面來說,iOS 生态系統的一體式體驗一直爲人津津樂道,是保證自身競争力與護城河的一大 " 殺器 "。不過,國産安卓陣營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 " 軟實力 " 的提升,自研系統、無縫流轉、智慧互聯等方向每次都是發布會的重頭戲。
時代在發展,當蘋果的領先優勢越來越小,國産廠商的進步越來越快,手機市場的變數也就越來越大,也更爲人所期待。
03 國産廠商還有殺手锏
與蘋果的競争就是高端機的競争,這也是國産廠商多年來的夙願。
國内市場可以看到的趨勢是,智能手機總體銷量連續數月下滑的同時,頭部高端産品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沖高端的使命之下,國産廠商們将折疊屏作爲逆襲突圍,對标蘋果的最佳突破口。一方面,隻有如折疊形态這樣的創新性設計,才能充分調動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其售價與蘋果有一定的競争關系。
去年至今,包括榮耀、華爲、vivo 等在内的國内主流手機廠商,已發布數十款折疊屏手機,受限于成本,國内起售價基本都要在 7000 元左右,競争激烈。近年來,無論聲量還是銷量,國産折疊屏都在高速增長。
CINNO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折疊屏手機銷量同比增長了 72%,特别是第二季度,實現了近乎百分百的增長,延續了長達十一個季度的火熱态勢。
對于國産陣營以折疊屏沖高端,也有看衰的聲音出現。有一種說法是,蘋果在折疊屏相關技術還未成熟之時不會出手," 折疊版 iPhone" 面世之時,就是其大殺四方之時。
此推斷雖有一定可能性,但缺少過硬的例證,而且還有一個反例。
蘋果将于明年上市的頭顯産品 Vision Pro,帶來了創新性的交互方式,以及更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但仍未解決重量、佩戴舒适性、續航等固有缺陷,颠覆性創新不足,并且約合 24850 元人民币的售價十分高昂。
蘋果對 Vision Pro 的信心也不充足,其原本的預期是年銷量 100 萬台,但随後該目标一步步調低,直到變爲 40 萬台,縮水逾五成。以此來算,Vision Pro 全年營收貢獻約爲 14 億美元,相比蘋果近 4000 億美元總營收來說,實屬九牛一毛。
可見,強如蘋果,也無法保證在所有領域所向披靡。
蘋果推出折疊屏能否帶來颠覆性的影響,還未可知,但确定的是,國産廠商已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大多數廠商打造折疊屏的思維主要分兩種:一是旗艦爲先,折疊次之;二是折疊爲先,旗艦次之。
前者體現在注重配置表現,然而在輕薄化方面有所妥協;後者則體現在過于注重輕薄,機身内部空間壓縮之下,設計和配置上留有不少遺憾。
而今年推出的折疊屏旗艦,将折疊厚度壓縮到了 10 毫米内,電池容量提高到了 5000mAh 以上,重量也與各家直闆旗艦 " 超大杯 " 相差無幾,在設計上有了極大突破,向主力機的目标定位邁進了一大步。
Counterpoint 在相關報告裏預計,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将繼續引領國内折疊屏手機市場,并通過海外擴張進一步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接下來的創新征程,或許該由國産廠商引領了。
04 結語
回想 iPhone 4 系列發布之時,無數人驚歎,原來手機可以這樣設計,颠覆性創新帶來的震撼感,是科技能夠帶來的最美瞬間,如今卻隻剩得震撼不再,創新難求。
如此看來,庫克或許是位頂級企業家,卻并非一個創意天才,蘋果仍是卓越企業,但不必再抱以過高期待。
如今,手機高端市場的格局仍是 " 一超多強 ",蘋果在高端市場有着絕對的優勢。不過,國産手機廠商正在奮起直追。等輕舟已過萬重山,回過頭來看,當下或許就是颠覆之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