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族,名字聽着就拉風。但要看追的是什麽風,是清風拂面,還是大風起兮,還是狂風驟雨。
有這麽一批人,就酷愛狂風驟雨。他們追逐台風、飓風、龍卷風、雷暴、暴風雪,然後拍照拍片,紀錄下每一次驚心動魄的曆險。
有人在台風天拍婚紗照,爲了體驗 " 末日下的愛戀 ";
有人組織極端天氣觀光旅遊,帶着一幫人一起近距離體驗龍卷風有多卷。
" 這不就是作死?" 我同事王叔評價道。
确實,無論做了多少安全措施,在毀天滅地的威力下都不值一提。在 2013 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一次龍卷風,就卷走了三個追風族。
即使不看數據,光看追風族鏡頭下的驚險場面,就不難想象這一行有多危險。
電影《無懼風暴》中,追風族就被龍卷風卷向高空,在死前看到了壯麗景象。
在我國,雖然惜命的人占大多數,但也有少數追風族的存在,而且十分專業。
如職業風暴攝影師劉屹靖,拍攝的作品就多次登上 SCI 封面,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追風者。
但要論玩得虎、玩得花、玩得風生水起,還要看歐美。歐美追風族不僅作天作地,甚至還把搞錢的手伸向閻王殿,僥幸不死就賺錢,探索出了一種 " 極端天氣産業鏈 "。
早在七十多年前,美國就已經出現追風族這一行業,有的攝影師甚至全職拍攝龍卷風,據說照片每年銷售量超過上千張。
随着 1996 年電影《龍卷風》的上映,不少至死是少年的歐美小夥,内心的小火苗被紛紛點燃,他們本着 " 閑着也是閑着 " 的精神,開始投身追風事業,在死亡線上左右橫跳。
這才成就了名爲 "Tornadic Expeditions(龍卷風探險)" 的商業公司,直接承辦龍卷風觀光業務,一趟旅程大概 6 到 10 天,消費 2000 到 4100 美元。
Tornadic Expeditions 官網
換算成人民币,最便宜的也要一萬四,妥妥的 " 災難級旅程 "。據說體驗刺激又上瘾,有超過七成的遊客玩了還想再玩。
關于這趟旅程的介紹
如果說龍卷風觀光還隻是在風暴外圍打卡,那麽英國網紅 Zac Alsop 的整活,就把這件事推向了抽象的高峰——他要抓一丢丢龍卷風,然後賣掉。沒錯,隻能用 " 一丢丢 " 來描述。
想完成這種任務,我們中國有一套慣用流程,著名老藝術家宋丹丹老師就曾解決過 " 大象裝冰箱 " 難題:先把冰箱門打開,把大象裝進去,再把門帶上。
不知道 Zac 有沒有參悟過遙遠的東方智慧,不過他的做法确實有點鐵嶺畫風:他打算在車上安置一個可以灌入風的塑料盒,然後把車開進龍卷風,出來了再把盒子打開,和把大象裝冰箱一個原理。
用盒子裝龍卷風,圖:Instagram
說着容易做起來難,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保命問題,而安全說到底,就是設備與團隊問題。
在歐美,由于追風族行業人數衆多,相應的裝備也頗爲豐富。在硬件上,他們對車輛進行各種改裝,比如增重、加大馬力、加厚鋼闆,增加錨釘,提高玻璃強度等等,力求打造一個能夠對抗狂風的小堡壘。在軟件和用品上,他們設置氣象監控設備、GPS、通訊設備、照明設備以及完備的急救用品,多管齊下,武裝到牙齒。
Zac 不是全職追風族,但他有錢,有錢能使鬼推磨,也能找全職追風族帶飛。很快,Zac 就坐上了拉風的改裝追風車,車上還印有團隊 Storm Chasers(暴風追逐者)的名号——光聽名号就知道團隊是專業的,就好比愛打羽毛球的老王,社區人稱 " 羽毛球王 ",必定是有點本事在身上,否則絕不敢如此招搖。
Zac 和他的 Storm Chasers 車子,圖:Instagram
除了裝備過硬,這些職業追風者也有着超強的分析判斷能力,爲了盡可能長久地活着追風,職業追風者絕不隻是閉眼 allin,他們會持續學習龍卷風相關的氣象知識,并且數年乃至十餘年如一日地觀察龍卷風,要做到了如指掌,策略才能安全有效。
即便如此,抓龍卷風也需要相當的運氣,因爲龍卷風來得快去得快,經常幾分鍾就卷完了。而且在地面的最小直徑平均爲 200 到 300 米,即使擴大到地面破壞範圍,也就是一公裏左右。
時間緊目标小,移動速度快,所以才叫 " 追 " 風。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龍卷風經常不是單獨出現,而是成對或者成堆,機會雖然多了,但如果周圍出現了三四個龍卷風,這潑天的流量誰敢吃啊?
龍卷風的結構
不過 Zac 确實是整活聖體,運氣沒得說,很快,團隊就帶着他成功找到了一個龍卷風,并順利切入了龍卷風烏漆嘛黑的中心地帶,成功從中穿過。捕風的塑料盒吱嘎作響,卻硬挺到了最後," 抓 " 住了一盒子的——污水。
這确實是龍卷風的全部了,因爲龍卷風的成因在于氣流的不穩定,不同氣流相互作用,形成氣旋,氣旋伸展增強,構成了強力而細長的龍卷風核心,并進一步形成龍卷風,這個過程中還經常伴随着降水或者冰雹。
也就是說,刨去看不見摸不到的空氣,龍卷風确實是 " 水做的 ",頂多裏面摻點被吹起來的泥灰木料。
不過這次戰果已經算是 Zac 的小勝利了,他上次去天上 " 采 " 了一塑料袋雲彩,才攢了一點水珠,就通過霧氣裝置做成了一件 " 雲彩 " 藝術品,還成功賣出了高價。
而這次他吸取經驗,直接在龍卷風的污水中放入旋風裝置,讓污水轉起來,看上去就像個小型龍卷風,放在畫廊展出也毫不違和,相信會跟上次一樣,很快找到買家。
雖說一盒空氣與水并沒有什麽任何使用價值,但買家也不一定就是傻子。正如不少創業者挂在嘴上的," 賣商品不如賣故事 ",Zac 賣的不是污水,而是商品背後的一整套驚險刺激的故事,以及 " 龍卷風之水 " 的稀缺性。
主要在于水背後的故事,圖:YouTube
可以說,Zac 用自己的曆險視頻與制作過程記錄,成功地将自己的故事包裝成了一個具象的商品售賣,買家可以用來收藏,就好像某些古董愛好者喜歡收藏 " 微波爐專用元青花 " 一樣,主打一個 " 人無我有 " ——更何況,這龍卷風的水還保真。
這種商業理念其實不少見,在國内也有不少人在售賣這種看似沒什麽用,但你就是不容易搞到的東西。比如《我的阿勒泰》熱播的時候,有人銷售阿勒泰的空氣;還有人向南方兜售黑龍江的雪,真正實現了 " 你在南方的豔陽裏,大雪紛飛 "。
當然,這種東西的僞造成本太低了,給你一瓶水,你怎麽知道是不是黑龍江的雪化的?鳳凰傳奇就曾經在一次反詐科普表演中,售賣 " 珠峰空氣 ",嘲諷這種亂象。
但有人賣假貨,并不能證明追風族這個職業毫無價值。事實上,這個行業在藝術範疇與研究範疇,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方面,在極端天氣中拍攝的照片,能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破壞力,具有末世般的美感與藝術感;
另一方面,在龍卷風、冰雹等極端天氣中采取的樣本或拍攝的照片,也有利于氣象學研究工作,比如前文提到過的職業風暴攝影師劉屹靖,就參與了國家自然重點項目觀測試驗的拍攝工作。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冰雹研究小組爲了确定冰雹内部的物質與冰雹中顆粒物的分布等信息或數值,曾發出公告,願意 " 用冰雹換瑪瑙 ",面向廣大群衆收集冰雹樣本,可見需求還是有的。
了解龍卷風的形成方式可以改進龍卷風預報和警報從而拯救生命,圖:inside.nssl.noaa.gov
而且追風族雖然一直在 " 玩命 ",卻也不是真的活膩了,他們在追風時會采取各種安全措施,如果遇到了真正威脅性命的情況,也會毫不猶豫地撤離。
這是一群冒險者,追求刺激與極限,這是多數人難以理解的,畢竟,大部分人更習慣安安穩穩地活在當下,而少數人,則天生适合在風中追逐。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環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令狐小跑,審稿:蟹黃撈飯,圖文制作:7